職武營 趙同森
(1.焦作市太極拳研究會,河南 焦作 454000;2.焦作師范高等??茖W(xué)校,河南 焦作 454000)
“師傅領(lǐng)進門,修行在個人”。“師傅領(lǐng)進門”是“學(xué)”的過程,這是學(xué)習(xí)陳式太極拳的入門捷徑,“修行”則是“悟”的過程。師傅教了,自己學(xué)了,但沒有“悟”出太極拳的精妙之道,說明太極拳學(xué)的還“不到家”。只有把師傅的“教學(xué)”和自身的“悟”結(jié)合起來,太極拳的功夫才能越練越深、越練越高。比如武式太極拳宗師武禹襄,先學(xué)陳式太極拳老架,但沒有悟到太極拳的“道”,后到陳家溝向陳長興學(xué)太極拳老架,但因陳長興年邁不能教授,隨后陳長興推薦武禹襄到陳式太極拳大師陳清萍那里學(xué)習(xí)陳式新架(即小架), 最終“悟”得陳式太極拳的真諦。隨后武禹襄根據(jù)自己的體會和實踐創(chuàng)編了武式太極拳。可見, 太極拳必須以“學(xué)”為始, 以“悟”得“道”,只有“悟”得了太極拳之“道”,才能感受到太極拳之神奇與神秘。
太極源于無極。無極生太極,有了“無極”才有“太極”。陳式太極拳的起勢(歌訣云:“頂天立地人中央,渾然一片無極像,靈機一動太極意,氣運四正四隅方”)[1]和收勢(歌訣云:“雙手托天又按地,獨我自在中間立,太極有形歸無極,唯我獨知此中意”)[1]都強調(diào)太極拳由“無極”起到“無極”終。所以,只有了解“無極”才能了解“太極”。
我國古人認為,萬物起源于氣。我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則把原始混沌之氣稱為無極,它是派生宇宙萬物之本源,而總結(jié)天地萬物之理,便成了太極。無極之境是靜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極。練習(xí)太極拳首先從無極起。所謂無極就是空心、靜心,心無旁騖,達到無思、無慮;無憂、無喜;無怒、無恐、無懼;無剛、無柔等境界,這一境界也叫無極之境。從太極起勢到太極收勢,以無極之境起,以無極之境終。在練習(xí)中要做到排除雜念,平心靜氣,無思無慮、無喜無憂、無恐無懼、無柔無剛,心靜身松。靜則無極,動則太極,這樣才能把太極拳練到更高層次。二是由無極到太極的關(guān)鍵是以意行氣。由無極之境的靜到太極的動,其核心在于人的“意氣”。人門說太極拳既是一種拳,也是一種氣功。作為拳要符合陰陽開合之理,作為氣功則要以意行氣。練拳時動作上要依太極拳之拳理,身要松,心要虛,動作要柔,內(nèi)氣才能充盈。太極拳要求的不是逞強好勝,而是要“虛心”“靜氣”“謙恭”, 虛懷若谷,海納百川,以順為主,無剛無柔。在演練時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靜為主,意氣合一,節(jié)節(jié)貫穿,才能感到太極之神奇。三是學(xué)習(xí)太極拳不僅要練拳更重要的是在練人生的一種態(tài)度,要儒而不剛,謙遜而不驕躁,虛心而不張揚。這樣久而久之,練拳時的心態(tài)就會成為自己人格中最重要的東西,剛?cè)嵯酀逖盘幨?,剛正不阿?/p>
為了表示“無極”,我國古代哲學(xué)把它形象地比喻為圓圈,即“〇”。無極是靜止的,動則成太極。人們常說:“太極是個圓,陰陽在里邊”。什么叫“太極”呢?所謂“太”字原為大。什么最大哪?天?!跺琛飞现v:“大哉乾元, 萬物資始, 乃統(tǒng)天?!盵2]“乾”即為天,“元”是始,乾元即是天道之始,它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氣,是萬物所賴以創(chuàng)造化生動力的資源?!按蟆弊质鞘郎先f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無邊無際。當人們想表示比“大”字含義更廣、更深、更遠、更高之境時,就在大字的底下又加了一點,成之為“太”,含義為無比、無際、無止、無沿、無上,比大還大,更上一層,直至虛靈?!皹O”愿意為房屋中間頂端之木,即最高、最上,表示極限。由極限到無限,在自然狀態(tài)中形成轉(zhuǎn)化。為了表達此意,古代的道家把太極形象為“圓”,意為太極是一氣循環(huán),由運動而分陰陽,但是這個“圓”與前文的無極圖類似,無法區(qū)分,更難以表示因太極所動而產(chǎn)生的陰陽兩儀之變化。于是,道家們便又制出了陽動陰靜圖,既表示陰陽,同時也表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補,各為其根,也就是太極圖。太極圖中分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太極生兩儀,兩儀即陰陽。(如下圖)
(黑色部分為陰,白色部分為陽)(無極向太極轉(zhuǎn)變圖)
由無極到太極,由太極到陰陽,從中可悟出演練太極拳時應(yīng)注意的事項。一是太極是個圓。陳式太極拳的動作要以圓為主,不能向外家拳一樣,“直來直去”,所有的動作必須是“圓形”或者“弧形”。 而從陳式太極拳中演化而來的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和式、囫圇架等太極拳都繼承了陳式太極拳“圓”之要義,“無圓不成太極”。陳式太極拳除了動作上的圓以外,更加重視“纏絲勁”,纏絲就是一種圓的運動。以手為例,大拇指向外翻叫正纏,大拇指向內(nèi)翻叫逆纏。“纏絲勁”可體現(xiàn)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手臂、大腿、身體等都有纏絲。通過纏絲勁的訓(xùn)練,可以使身體各個部位的“筋”被拉長,體質(zhì)獲得增強。纏絲勁的訓(xùn)練是陳式太極拳獨到之處,也是陳式太極拳的精髓,如果說無圓不成太極,那么無纏絲不成陳式太極,沒有纏絲勁,就不是陳式太極拳。有人對纏絲勁曾做過這樣的比喻,勁的大小就如同風(fēng)一樣,風(fēng)小吹不倒人,風(fēng)大才能把人吹倒,就像大風(fēng)把樹刮倒一樣,但如果再加上龍卷風(fēng),不僅能把樹刮倒,而且能把樹連根拔起來。陳式太極拳的“纏絲勁”就是像龍卷風(fēng)一樣,旋轉(zhuǎn)上升,左右不定,不僅要吹其“根(基)”還要斷其“(生)命”。其實筆者曾有過這樣的大膽猜測,陳式太極拳發(fā)源地陳家溝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它緊鄰黃河,每到黃河洶涌澎湃之時便會產(chǎn)生許多漩渦,長年住在黃河邊的陳王庭,可能從黃河流水的漩渦中理解了太極圖之奧妙,由此創(chuàng)編了陳式太極拳。沒有黃河文化,可以說陳式太極拳是創(chuàng)造不出來的,當然陳式拳種中也包括對其它拳種的吸收,但要深入了解太極拳之奧妙必須有原形啟發(fā),而黃河之水恰恰起到了啟發(fā)作用。
二是陰陽互補與互濟。太極生兩儀,實際上就是陰陽。在演練太極拳時,人站立當場,虛心靜氣,天地人合一,進入“無極之景”,此刻自己即無極,無極即自己,原始混沌,一圈圍繞自己,達到無思、無慮;無憂、無喜;無怒、無恐、無懼;無剛、無柔等境界。在此境界中,靜則原始混沌,動則陰陽相生。一動一靜,陰陽自成,由無到有,由虛到實,由柔到剛,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生而又相克。相生在于一氣循環(huán),陰陽相克在于克敵致勝。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方可達到陰陽互濟。在演練太極拳時要遵循自然,揮灑自如,堅決不要“克意”求之。“克意”求之則往往使太極拳練“跑”了架;要達到陰陽相濟,必須遵循自然,虛心靜氣,方為無過。
“無極”之境就是遵循自然,達到心無雜念,自然順暢。這一狀況在道家來看就是“無為”,在佛家來看就是“空”。太極拳由“無”“空”到“松”、由“松”到“柔”、由“柔”到“剛”,既體現(xiàn)了太極拳功力增進的程度,也體現(xiàn)了太極拳法律功夫的大小或強弱。太極拳是“掤”勁拳,力量是向外向上的,也就是把別人的勁力“掤”出去,不讓別人的勁力打到自己身上。要做到“掤”勁, 并且要在“掤”勁中求得松柔即“無為”,就需要有一定的“聽”勁即皮膚的感覺,有了“聽”勁才能隨時轉(zhuǎn)換自己的動作,不僅能把對手的勁“掤”出去,也能在自身動作轉(zhuǎn)換中制服對方。“掤”勁既不要使對手感覺到力量,也要在“聽”勁的參與下使“無為”變得“無不為”。太極拳看上去柔軟無力,但柔到極致即為剛。當然, 太極拳除了“掤”勁以外, 還有“捋、擠、按、採、挒、肘、靠”等七個動作,它們與“掤”一起形成了“太極八法”?!皰颉笔翘珮O拳的“首勁”,其他“勁”都服從“掤”勁, 而要在太極拳中做到“無為而剛”,一要從拳架的練習(xí)中懂得自己的“勁”,二要在太極推手懂得或獲得“聽”勁, 有了“聽”勁, 才能靈活運用太極八法,在技擊中做到“無為而剛”。太極拳中的“掤”勁,也強調(diào)以弱勝強。兩人推手中,當對方的力量很大,“掤”不住對方時,在“聽”勁的基礎(chǔ)上,手上的勁要“轉(zhuǎn)”,“轉(zhuǎn)”到一定程度要“捋”,對方的動作在用上“擠”,當對方的“擠”勁過來以后, 自己要用按破解對方的“擠”勁。在太極拳推手中處處可以體現(xiàn)以小力勝大力。太極推手的原則可以概括為:以柔為主,以順為則,不丟不頂,不以力抗,松柔相隨,循環(huán)往復(fù),纏繞擊敵?!叭帷本褪菬o力, 無力之極即為剛; “順”就是順著別人勁走,不與別人較勁;“不丟”即為粘,“不頂”即為順, 在纏繞中,尋找對方破綻,制服對手。
由此可見,陳式太極拳即是一種武術(shù),也是一種哲學(xué),更是一種人生的態(tài)度。它不僅能夠體現(xiàn)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哲學(xué)思想,也能在體會這些哲學(xué)思想的基礎(chǔ)上,學(xué)會做人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學(xué)習(xí)陳式太極拳要在師傅的嚴格指導(dǎo)下進行,在苦練中不斷體悟、揣摩太極拳中那些人生哲理,才能更深刻體會太極拳之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