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秘色瓷是中國傳統(tǒng)制瓷工藝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又名秘釉瓷,中國古代越州名窯(今浙江省慈溪市上林湖一帶)進貢朝廷的一種特制瓷器。秘色瓷在唐五代盛極一時,自宋以后,這種神秘的瓷器就漸漸消失了,成為一個神秘傳說。1987年法門寺地宮打開后,神秘的秘色瓷被揭開,千年“秘色瓷”之謎才被人們認識。筆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研燒秘色瓷,歷經(jīng)五年之久的研究和上萬次的試驗,使失傳千年秘色瓷得以重現(xiàn)天日。
關鍵詞:秘色瓷;秘色釉;匣缽封釉;燒造
一、千年瓷器之謎----秘色瓷
相傳,在唐代有一種叫做“秘色瓷”的瓷器,這種瓷器除了皇室成員之外,其他任何人無權享用。凡是有幸見到“秘色瓷”的人,無不為它的美侖美奐所傾倒。要燒成這種瓷器,必須使用一種秘密配方。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個秘密配方和這種神秘的瓷器就一同消失了,千百年來,再也沒有人親眼見過“秘色瓷”。人們只能在古人零星的詩賦中,想象它的神奇美妙。
二、解開秘色瓷的“千年之謎”
秘色瓷在法門寺地宮開啟之前一直是個謎。人們只是從記載中知道它是皇家專用之物,由越窯特別燒制,從配方到燒造整個工藝都是秘不外傳,其色彩只能從唐詩描寫中去想象。所以,千百年來,秘色瓷之謎始終困擾著人們。
直到1987年4月,陜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開啟,陜西省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出13件越窯青瓷,在記錄法門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帳上,記載為“瓷秘色”,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有如湖面般清澈碧綠。
秘色瓷神秘的面紗終于被撩開了。專家們恍然大悟:秘色瓷我們并不陌生,它原來就是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只是從前相見而不相識罷了。
三、“皇帝的瓷器”
從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二百年間,越窯燒造的秘色瓷一直都是專供皇家使用的珍寶。五代錢氏吳越國就把燒造秘色瓷的窯口劃歸官辦,命它專燒貢瓷,下令“臣庶不得使用”。除唐、宋兩朝皇帝外,使用過這些瓷器的還有遼、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郭、柴兩姓以及吳越國的帝王)。五代徐夤《貢余秘色茶盞》詩明確說明秘色瓷是為皇帝燒造的貢品,而且《吳越備史》、《十國春秋》、《宋史》等書都有吳越國錢氏向中原王朝進貢秘色瓷器的記載。結合文獻記載,可知秘色瓷確實是進貢給皇帝使用的瓷器。
四、秘色瓷的釉色
唐代詩人陸龜蒙《秘色越瓷》中寫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五代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中贊美道:“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fā),多病那堪中十分?!眱晌辉娙说拿枋鲋?,其“秘色”不是單一顏色,而如秋天的“千峰翠色”和春天的“捩翠融青”。從法門寺出土的秘色瓷看,其釉色碧綠、青綠和翠綠色調(diào),有的綠中含青,有的綠中含翠。由此可見碧綠、青綠和翠綠的釉色,是具備“秘色瓷”的必要條件。
五、千里尋秘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筆者多次前往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瓷窯址考察。窯址中包括龍窯、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nèi)的作坊遺跡,窯場以窯爐為中心,窯爐為依山而建,保存較好。由窯尾排煙室,多個窯門,窯頭及窯爐兩側的多道擋墻,擋墻外側的排水溝,窯爐兩側的柱礎石等構成。窯爐使用磚坯砌筑,而外圍的擋墻則用廢棄的匣缽疊砌。窯爐兩側分別為廢品堆積區(qū)和作坊區(qū),廢品堆積區(qū)的廢瓷器和廢窯具堆積如山,種類相當豐富,每一種器物又有多種不同的造型。瓷器胎呈灰白,細膩純凈,釉色呈碧綠色,施釉均勻,釉面瑩潤肥厚,如冰似玉。這里的窯具比較特殊,是瓷質匣缽,匣缽與瓷胎基本一致,匣缽之間用釉封口。
六、秘色再現(xiàn)
秘色釉屬碧綠色為極品。秘色瓷之所以神秘,主要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除了釉料配方,幾乎全靠窯爐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氣氛,釉色可以相去甚遠。要想使釉色碧綠,而且穩(wěn)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窯工必須要具備高超的技藝。
筆者對秘色瓷的執(zhí)愛癡迷,一直在潛心研究胎釉配方以及如何燒造。每次從上林湖古窯址考察回來,都會帶些精美的殘瓷片和廢窯具,作為研究標本。
這失傳千年的技藝全無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僅能憑借自己多年來曾經(jīng)燒制過多種釉面的經(jīng)驗,不斷摸索,不斷的嘗試,但一切并不如人意。從釉料比例多次調(diào)整、試燒,還是失敗告終。每一次出窯的時刻,都滿懷期望的等待,等到的都是令人心碎的時刻。從失敗的陶瓷仔細觀察,胎質偏白或偏暗黑,釉層里氣泡不清晰,還原程度不純等種種原因。幾年下來,也記不清砸了多少失敗的陶瓷。
終因秘色瓷燒制工藝難度太大,不可控因素太多,只要某個環(huán)節(jié)出點差錯,都可能導致前功盡棄。這古人燒制秘色瓷秘密到底在哪呢?經(jīng)過反復研究發(fā)現(xiàn),秘色瓷的裝燒工藝極為講究,從大量的廢窯具可以看出,這些匣缽與瓷器的胎體基本一致,燒成時匣缽之間用釉封口。因此可以推斷秘色瓷器的燒成與瓷質匣缽的使用密切相關,匣缽之間封釉能使瓷器在強還原氣氛中燒成,并阻止匣缽外氧氣的進入,避免了瓷器的二次氧化。釉色還原得好,顏色才會特別碧綠。于是,按照古代的方式,每個匣缽與匣缽之間都嚴格吻合封上釉,切不可疏忽,一旦漏氣進去,就會氧化,釉色會變成黃色。所以,匣缽封釉是關鍵所在。
就這樣,燒了砸,砸了燒,歷經(jīng)5年的不懈追求,終于結出了驚艷的果實,失傳了千年的技藝終于重現(xiàn)天日。
七、總結
秘色瓷畢竟是皇家專用之物,況且釉料配方、胎料配方、燒造工藝又是保密的,所以難度特大。對于柴窯燒造秘色瓷,筆者在長期的研究和試燒,得出的結果:1、釉料配方:長石 9%、石英 9%、高嶺土 35%、草木灰 5%、石灰?guī)r 20%、氧化鐵 2%、紫金土20%。草木灰和氧化鐵主要做為著色劑,在高溫強還原氣氛中燒出的是碧綠色,碧綠色正是秘色瓷器追求的目標。2、胎料配方:高嶺土 65%、紫金土35%。3、燒造技藝:首先每個匣缽之間都必須嚴格吻合封上釉,用速火燒到1000度時息火,降至200度后再用速火燒到1100度,然后緩火燒到1350度封窯,溫度越高火速得越漫。用這種特殊工藝燒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秘色瓷。
參考文獻:
[1]孫海芳.《中國越窯青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作者簡介:梁貴祿,1961年8月生,男,漢族,福建省尤溪,大專,工藝美術師(中級),從事研究仿古陶瓷創(chuàng)作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