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杰 馮丹丹
摘要:紅色紀錄片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所拍攝的紀錄片。2013年以來河北省涌現(xiàn)出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如《晉察冀邊區(qū)》《平山記憶》《老八路》《鐵血丹心》《尋找王二小》《太行山上》《大轉折》等。河北“紅色紀錄片”在敘事、視聽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有著突出的審美特征。使得中國紅色歷史影像在熒屏上變得更加鮮活有生命力。紅色紀錄片追求真實性,紅色紀錄片的真實性不僅表現(xiàn)于其所使用文獻資料的真實,作者的主觀感受也必須真實,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真實環(huán)境。只有在紀實的基礎上才能使作品具有思想的品格、思考的品格,才能使其更具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河北;紅色紀錄片;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05-02
一、引言
紅色紀錄片以與眾不同的創(chuàng)作技巧和手法以及深厚的歷史內涵和教育價值,贏得了觀眾們的一片好評。河北省素有燕趙之地的雅稱,這是一片英雄主義盛行的土地,大量紅色文化資源正增添著燕趙文化的厚重感。時至今日,長眠在燕趙大地上的英雄不曾被后人遺忘,越來越多的紀錄片描述那些戰(zhàn)火紛飛的歲月,濃厚的民族精神躍然紙上,這也是河北紅色紀錄片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河北紅色紀錄片深受廣大觀眾喜歡,根本上還是因為紅色紀錄片這一形式本身表現(xiàn)出來的深刻的社會人文內涵。同時,獨特的審美特征也給紅色紀錄片這一看似重視紀實功能的形式有了獨具特色的美感。一部優(yōu)秀的紅色紀錄片首先要呈現(xiàn)出美感,才能滿足影視作品藝術價值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作者運用鏡頭去拍攝紀錄片,更真實、更深刻地記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河北紅色紀錄片這一獨具特點的紀錄片分支,更是將紀錄片的審美發(fā)揮到極致。
二、客觀的現(xiàn)實主義之美
真實是紀錄片的靈魂所在,真實也是紀錄片所追求的極致審美特征。正是由于紀錄片所獨具的真實美,所以當創(chuàng)作者在面對真實事件以及有獨特價值的事物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用紀錄片這一獨特形式來展示,所以這也就促進了社會上對于紀錄片表現(xiàn)真實的集體認識。河北紅色紀錄片取材于歷史現(xiàn)實,最大限度去摒棄虛構和扮演。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河北電視臺制作60集系列短紀錄片《老八路》,每集時長6分鐘,通過一位位八路軍老戰(zhàn)士親口講述抗日烽火歲月,進而謳歌中華民族不怕犧牲、勇于抗爭的精神,警示后人不忘歷史。八年漫長的抗日戰(zhàn)爭中,晉察冀邊區(qū)是共產黨八路軍在日軍占領下的華北開辟的第一塊抗日根據(jù)地,晉察冀邊區(qū)的軍民為民族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那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苦難歷史不應該被忘卻。導演組深入研究,采訪了上百位歷史親歷者以及專家學者,客觀真實地把發(fā)生在戰(zhàn)爭年代的慘烈畫面、英雄兒女的故事向觀眾呈現(xiàn)出來,這是堅定地中華民族信仰,不可磨滅,不可忘卻。
三、熱烈的愛國主義崇高精神
崇高美是一種形態(tài),崇高是主客體雙方處于激烈矛盾斗爭中產生的。崇高美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表現(xiàn)出堅強不屈、至死不渝的偉大精神。在中國漫長的現(xiàn)代革命史之中,中共共產黨領導勇敢的中國人民前赴后繼,以生命的代價譜寫了偉大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事業(yè)感天動地的氣壯山河的崇高美的完全展現(xiàn)。八年抗戰(zhàn),中國血洗了歷史屈辱,取得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完全勝利,為后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了巨大表率和貢獻,振奮了世界其他被侵略和壓迫國家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信心。當下,我們在紅色紀錄片中看到的歷史,是民族精神崇高美的集中展示,讓全中國人民都為自己生于新中國而感到自豪和驕傲。河北紅色紀錄片《少年英雄王二小>中講述王二小的故事感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靈,王二小的英勇事跡多年來被人傳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愛國情懷以及對英雄王二小的敬佩。一位13歲的放牛娃,瘦弱的身軀卻有高昂的愛國激情,把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勇敢的精神將一隊迷路的日軍帶入八路軍的包圍圈,敵人被全部消滅,而這位13歲的瘦弱少年,也被日軍殘忍殺害,為戰(zhàn)爭勝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半個多世紀以來,王二小的英勇事跡被寫成歌曲,久唱不衰。我們應該銘記的,不只是戰(zhàn)爭的殘酷,更應該記住的是千萬個跟王二小一樣的中華兒女,為了心中對自由和平的向往,為了國家民族的解放而勇于付出生命的精神。愛國,是每個中華兒女深深植根于血脈里流傳的信念。藝術中的崇高美,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壯烈美的一種升華的表達,能直觀喚起人們心底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并且能轉化為推動中華民族人民積極奮斗、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獨特的視聽語言風格
(一)真實的黑白影像資料
單純對歷史事件進行文字描述,難免讓觀眾無法產生共鳴,歷史留存影像資料的存在,可以大大彌補這一缺陷,通過真實的歷史場景與事件狀態(tài)的重現(xiàn),觀眾可以直接從畫面中找到更多可信的信息。河北紅色紀錄片同樣需要在紀錄片中加載更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擴大紀錄片的真實度。河北紅色紀錄片利用歷史遺留下來的影像、圖片、實物、音像資料等來回顧歷史,增強了紀錄片的真實性。例如,《尋找王二小》中王二小放牛時被脅迫給敵人帶路這一場景采用了歷史留存的電影片段資料,客觀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況。但是由于時代的久遠、過去技術條件的限制,遺存下來的影像往往是黑白的、無聲的,畫面較為粗糙。
(二)大氣穩(wěn)定的畫面構圖
河北紅色紀錄片因其立意高遠,主題大氣而出彩。其畫面的構圖是均衡的、安定的,給人以穩(wěn)定和諧、完整的感覺,尤其是影片開篇給人恢弘大氣的視覺震撼,多用航拍、3D實景模擬等手法。另外在任務采訪中的構圖,一般采取中近景,嘉賓位于畫面的黃金分割點上或者中間位置,畫面內無過多的背景、前景裝飾,一般都是在被采訪者家中或者在演播室中拍攝,色調明快和諧,營造出一種親和、權威的講述氛圍。
在《晉察冀邊區(qū)》第二集《激戰(zhàn)黃土嶺》中,大量帶有歷史意義的圖片、影像資料,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部片子在敘述方式上另辟蹊徑,它以戰(zhàn)爭事件本身為敘述對象,重點介紹了黃土嶺戰(zhàn)役中出現(xiàn)的重要人物和發(fā)生的重大歷史轉折,期間穿插大量增強說服力的歷史照片和史實資料,生動地講述黃土嶺戰(zhàn)役中中國軍民的英勇奮戰(zhàn)事跡,同時通過無數(shù)黑白照片將精彩的歷史瞬間凝固、放大,通過典型的照片引出許多動人的故事,比如白求恩醫(yī)生放棄回國,帶領醫(yī)療隊到戰(zhàn)爭前線救治傷員。
(三)真實客觀的描述性鏡頭
描述性鏡頭就是依據(jù)敘事性畫面的拍攝原則對某種事件、行為的概貌、概述性再現(xiàn)或表現(xiàn)的鏡頭。在《晉察冀邊區(qū)》第六集《艱難歲月》中,開篇介紹1942年春天晉察冀邊區(qū)人民艱難生活的片段中,將特效鮮血的畫面與邊區(qū)人民的艱難生活疊加,增強了觀眾的視覺沖擊力度,更加深刻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年代,天災人禍下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熱,用鏡頭記錄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反映了編導對歷史真實性的自覺追求。
(四)深入人心的音響效果
“音響同樣是一種語言形態(tài),它是指在紀錄片中除了人生語言、解說詞、音樂之外,所有能夠傳遞信息、表達細想、交代環(huán)境的一切聲音的總稱,包括自然音響和效果音響。”《晉察冀邊區(qū)》第一集《開辟根據(jù)地》中,部隊行軍整齊的腳步聲、戰(zhàn)場上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和爆炸聲配合畫面,給觀眾強烈視覺刺激的同時,在聽覺上也觸動觀眾的內心感受。河北紅色紀錄片中的“聲音形象”和畫面語言一樣,都是紅色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配合戰(zhàn)爭場面時的槍炮聲、戰(zhàn)爭中孩童的啼哭聲等,使原本沒有聲音的畫面具備真實的感染力。
(五)激發(fā)情感的背景音樂
音樂是紀錄片重要的聲音語言構成,它既是時間的藝術,也是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抽象藝術,它訴諸于人的聽覺,好的配樂可以激發(fā)出觀眾的情感體驗,提升作品的藝術品格,升華作品的內在張力。
敘述性背景音樂,例如:《尋找王二小》里的音樂,配樂貫穿始終,它不直接參與劇情,而僅僅是控制講述節(jié)奏、營造講解氛圍的。
戲劇性音樂,一般用來表現(xiàn)處于矛盾沖突中的人物或創(chuàng)作者內在情感的配樂。在《晉察冀邊區(qū)》中,第六集開篇為了表現(xiàn)戰(zhàn)區(qū)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利用緊張的音樂,配以快速的剪輯,烘托出情況的緊急。
抒情性音樂,用于抒發(fā)人物或者創(chuàng)作者內在情感的音樂。例如:《八路軍》開篇用山體浮雕的效果展現(xiàn)八路軍英勇、大無畏的形象,最后由近景拉至遠景,呈現(xiàn)出“駐馬太行”幾個大字,給人以威武雄壯之感,好似連綿巍峨的太行山。為了配合這一寓意大氣、氣勢宏大的畫面,音樂選取的激昂有力的交響樂,配以男女哼唱,令觀眾內心生出無比崇高的敬仰之情,豐富了畫面情感,升華了畫面內容。
五、結語
在創(chuàng)作河北紅色紀錄片的過程中,應該重新對我國近代史所展現(xiàn)的史詩畫卷進行上色,引導人民打破并重構對國家治理、社會文明進步的理解。通過河北紅色紀錄片隊時代主旋律精神的弘揚,引領民眾凝聚更多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加引導輿論傾向,積極將投身國家建設、推動民族精神發(fā)展作為自己的使命。河北紅色紀錄片呈現(xiàn)是一個亟待深入研究的課題,只有努力掌握好紀錄片的敘事藝術,優(yōu)化創(chuàng)作模式,不斷理解和展示紅色文化主題,積極展現(xiàn)視聽及審美特征,才能有效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落地轉化,成為新時代下電視觀眾的精神食糧。
★基金項目:《近年(2013-ZOIS)河北紅色紀錄片研究》,河北省社科聯(lián)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021303001。
參考文獻:
[1]錢淑芳.經典的魅力紀錄的力量——一紅旗飄飄九十年”紅色經典紀錄片作品評析[J].中國電視,2011(12).
[2]徐曉鳴.現(xiàn)代紀錄片中紅色歌曲主旋律的運用要素[J].影視制作,2011(10).
[3]邊月波.紅色記憶的意義[J].中國電視,2007 (06).
[4]“紅旗飄飄九十年”紅色經典紀錄片獲獎作品入藏中央檔案館[N].中國檔案報,2011-11.
[5]安振國.以理想信念引領受眾以紅色歷史昭示后人——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西柏坡來電>的創(chuàng)新和追求[J],領導之友,2013 (06).
[6]王嘯文.薪火傳承別開生面——河北省“紅色電視紀錄片”印象[J].當代電視,2007 (06).
[7]賀世杰,霍振民.踏著英雄走過的路前進——看紀錄片<紅色尖兵連>[J].電影藝術,196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