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tài)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良好的心態(tài)能促進大學生價值觀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對大學生的成長起關鍵作用。文章擬通過實證性研究了解當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一些現狀,目的在于尋求高校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引領的有效路徑。根據調查發(fā)現,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總體上積極健康,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從“四個自信”教育出發(fā),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養(yǎng)成,多方聯動協同育人,弘揚優(yōu)秀傳統文化厚植文化底蘊,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關鍵詞:四個自信;社會心態(tài);高職院校;調查分析
社會心態(tài)是“與特定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與背景相關聯的,在一定時期內普遍存在于社會各類群體的情感、社會認知、價值取向和行為意向的總和?!绷己玫纳鐣膽B(tài)能促進個體積極向上發(fā)展,又能影響周圍人群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wěn)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tài)。”充分體現了黨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問題的高度重視。大學生求知欲濃烈、有主見、價值多元、注重自身感受,對社會的發(fā)展動向具有敏銳的感知力,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華人民偉大復興事業(yè)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培育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tài)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職責與使命,“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北狙芯炕?019年5-6月在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進行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與價值選擇狀況的調查研究,以積累真實地反映高職學生當前的社會心態(tài)與價值選擇,通過對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實證探索,進而以“四個自信”引領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健康發(fā)展。
一、調查情況
調查采用自行研制的問卷,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基本情況及日常生活偏好,主要了解大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和關注受影響因素;二是價值觀與人生追求,主要了解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追求是什么并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三是政治認識與參與,主要了解大學生關注的政治方向及原因并對大學生參政的看法;四是四個自信與文化觀,主要了解四個自信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態(tài)度;五是道德認知與行為,主要了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及道德行為選擇受哪些因素影響,問卷從總體上貼近大學生關注的實際話題。
隨機抽取了10位學生進行訪談,能較為準確地反映實際情況。
二、從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現狀看樹立四個自信的必要性
調查表明,目前廣西建設職業(yè)技術院的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總體上積極健康,熱愛祖國,能作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傳統文化認同度高,對自己的理想有一定的規(guī)劃,參政意識高,道德品質比較好,對目前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比較好。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享樂主義、盲目消費、追求物質,缺乏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精神,對傳統文化的不太樂觀,整體道德素質不高,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的成長成才判斷不清晰等。
(一)個體理性與從眾心里并存
調查數據顯示,在消費上,大學生的消費比較理性95%的學生會首先把消費放在維持日?;旧钏瑁谙M習慣上大多數同學能按照自己的消費偏好進行消費,但也有26%的學生會參照同學、朋友或者社會上多數人的做法進行消費。在政治討論上大學生也顯得比較理性,如參與政治討論的原因,40%的學生是因為個人的情感共鳴有自己的不同見解,只有7%的學生從眾和跟風湊熱鬧,然而在大學生參政的意識上只有13%的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認知和想法,55%的學生持有一些普遍認同的觀點,盡管如此,但60%的學生相信大學生參與政治討論有助于改善當前的政治環(huán)境向更好的方面發(fā)展。
(二)理想與現實沖突
調查顯示,51%的學生都有個人長期、短期理想并有行動的計劃,32%的學生僅有理想但沒有具體的行動,而17%的學生表示正在迷茫中。在衡量一個人價值高低的表現上,學生認為是道德品質最能體現,其次是名譽地位,再者是金錢權利,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學生關注度最高的是成功的企業(yè)家,關注模范人物相對少;66%的學生希望自己將來在事業(yè)上有成就,57%的學生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44%的學生想成為有錢人,那么如何去實現這些呢?88%的學生認為靠個人去奮斗,但學生最缺乏的品質卻是勤勞儉樸(73%)、艱苦奮斗(65%)。在將來選擇工作的時候,一看興趣,二是收入(黃同學),如果工作不是自己喜歡的,收入高的話也能把工作變成自己的興趣(陳同學),而對自己的未來只有25%的學生充滿信心,40%有一點信心,35%表示迷茫和擔憂。這些反差表現出學生盡管有比較好的理想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往往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利益去選擇相應的行為,想和做不同步,自信與迷茫并存。
(三)道德認知與行為偏差
調查顯示,23%學生認為現今的社會道德缺失現象非常嚴重,56%的學生認為比較嚴重,一般占20%,不嚴重只有1%。反映出絕大多數學生對現今社會的道德水平是不太滿意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對自己本人的道德素質認知上,8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道德素質比較好,16%的學生認為是非常好,僅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道德品質比較差。針對這個問題訪談了幾位學生,他們認為出現這種認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好,別人不好的現象有兩個原因居多,一是對自己比較寬容,二是當看到別人隨手丟了一塊垃圾可能我們也會上升到道德品質不好,也許那僅就一次行為,但是已經有一個刻板心理。那么問題是究竟整個道德是好還是不好?“我們往往不會愿意承認自己的道德水平低,那真的是比較嚴重的問題,即使自己本身有一點小毛病,但是我們也不會當是不道德,但是當身邊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時,我覺得就不道德”。(陳同學)在能力培養(yǎng)和道德素質重要性上,52%的學生認為兩者同樣重要,36%的學生認為道德比較重要,僅10%覺得能力比較重要;但在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上,39%的學生認為作用還很大,52%的學生認為作用在逐漸弱化,4%的學生認為是沒有作用;當身邊有不道德的行為發(fā)生時能當場指出的占17%,37%的學生表示無奈但是又不好說什么,41%的學生表示找機會和他說,但是卻不一定會有這個機會。在比較缺失的道德方面,人際關系淡漠事不關己的情況比較大(60.73%)?!艾F在大學都各做各的事情,很少去評價他人,反正跟我沒關系就行了”。
(四)文化自信與困惑
關于文化這方面,調查顯示,91%的學生認同文化自信,不太認同的占5%,認同文化自信,主要是由于中國的綜合實力逐漸上升,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高,提升了大家的自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上,28%的學生較了解,50%的學生了解某一方面,不了解的占13%,只有7%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在傳統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方面,82%的學生認為仍然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11%的學生認為作用減弱,6%的學生認為作用越來越少,但關于傳統的未來,57%的學生表示樂觀,36%的學生表示很難說,7%表示不太樂觀。可見,大學生都認為傳統文化對社會影響很大,但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是很少的?!耙环矫媸遣糠滞瑢W對傳統的節(jié)日并不感興趣,既不了解來源,也不知道做什么,就吃飯旅游”。(黃同學)“現在社會的規(guī)矩越來越松,以前嚴格要求的事情,現在自由、平等的風氣之下,大家更向往自由,然后就忘記要守規(guī)矩”。(李同學)“從家庭的角度看,上大學后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松懈了,放松后自律性沒有那么強,文明禮儀各方面也逐漸淡化”。(陳同學)“還有就是傳統文化傳承的方式有時候也是一個形式,電視各類節(jié)目活動比較多,但是學生并不愛看,男生熱衷地游戲,女生熱衷于刷劇,至少從我宿舍和周圍認識到的是這樣的”。(楊同學)?!叭绻阋唧w問我傳統文化具體是什么,我肯定也講不出什么,我們大多數都是只能了解從小到大接觸到的,社會常見的一些,很多同學對傳統文化的作用產生困惑也可能是沒有真正去了解它的作用內涵,要提升文化自信,我覺得可以多開設這方面的課程、講座等讓我們去了解”。(李同學)“如果能多實際親身體驗可能效果更好”。(楊同學)盡管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正確,但是了解卻甚少,并且大多數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對社會的作用越來越低。
(五)個性發(fā)展與環(huán)境影響
調查中發(fā)現,學生的個性是鮮明,追求自我,但是由于處于人生觀發(fā)展階段還沒成熟,容易受到社會及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如對社會上的各類人群都不關注(36.34%),缺乏集體觀念(50%)。在消費上也是按照自己的偏好(89.51%)對中國文化的認可及文化自信影響較大的是社會因素(85.12%),家庭對個人價值的影響最大(61.95%)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在社會風氣不好(83.41%)。“大學生到學校后缺乏家長的監(jiān)督放飛自我的情況比較多,有時候開主題班會,開始的時候效果還不錯,但是久了有些同學開始玩手機,另外的同學也多少都會跟著玩”。(陳同學)“有時候遲到,晚睡也是整個宿舍行為,大家都互相看著或者一起行動”。(黃同學)“網絡影響也是有的,所以現在有那么多網紅,追求各種流行的產品。
三、“四個自信”引領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tài)的路徑選擇
針對上述問題,對促進大學生建立健康的社會心態(tài)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理論教育,為健康社會心態(tài)的培養(yǎng)提供理論基礎
“四個自信”是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四個自信”教育的主要對象,加強“四個自信”理論學習就是深化對我們國家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四個自信”教育的主要途徑,要抓好主渠道的教育深入學習“四個自信”理論,是我們黨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領域指導地位的需要。新時代我國社會正處于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信息化的高速發(fā)展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受多重價值觀的影響,在調查中,不難看出學生對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另一方面,也使部分學生對價值判斷更加“物質化”以至于急功近利者越來越多,部分人對傳統道德文化、中國精神的認同感出現偏差才會出現知行不一致的情況?!叭绻髮W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缺乏深刻的理論認知,缺乏源自內心的充分自信......無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終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一句空話?!币虼?,在理論教育上一是抓好學生的“三觀”教育,把個人的價值觀與核心價值結合起來;二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學生腳踏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自覺把自己的理想追求與中國夢結合起來,并要在實際生活中主動踐行;三是養(yǎng)成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抓住社會、身邊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教育素材進行宣傳深化“四個自信”理論認知;四是把“四個自信”的內容巧妙融入其他章節(jié)、課程的學習,實現“四個自信”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引導學生了解“四個自信”的歷史、現實邏輯。
(二)加強實踐引領,為大學生健康社會心態(tài)培養(yǎng)提供現實依據
“四個自信”源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道路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在近代以來經過艱難探索走出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道路的探索中形成了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理論自信基礎;制度自信,源于我們社會主義制度在大災大難面前始終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優(yōu)勢;文化自信源于我們5000年不間斷的歷史文明,這是我們最深厚的根基,是凝聚我們的精神紐帶。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關注社會實際,務實,因此,在“四個自信”教育中如果單講理論是無法具有說服力,強化“四個自信”的引領始終要從中國的現實出發(f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在國際比較中正確看待發(fā)展中的不足與取得的進步,使大學生能從理性的角度去認識“四個自信”并內化為價值認同。
(三)多方聯動、多維呈現加強“四個自信”協同育人作用
目前學校的兩個陣地協同育人的效果并不明顯,首先是缺乏自上而下的指導,沒有頂層設計,未能真正理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從根本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管隊伍是同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其他教師和部門不能因為分工不同、側重不同就互相脫離,而應將思想認識統一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來,明確高校立德樹人責任,樹立協同意識,加強合作。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面要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理論成果,動態(tài)融入所有思政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聯合校企合作平臺,共建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內外實踐基地。
(四)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厚植大學生的文化底蘊
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政治格局多樣化、文化多元化發(fā)展對我國社會與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產生強烈振蕩對中國的人文精神造成巨大的沖擊。在訪談中,我們看到,大多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很片面甚至說不出來,對學校的人文教育也不大關心和重視,實際中重視理性的作用忽視非理性因素。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要真正實現回歸,發(fā)揮應有的道德教化作用,就必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聯系起來,對青年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主動滲透人文精神。學校也應增加大人文教育的通識課程,讓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和優(yōu)勢,更熱愛傳統文化,并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踐行在實際的生活中,從而保證能更好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傳統文化得到現代性的轉化彰顯新的生命力。同時,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可以增加人文類的社團與活動,培育出具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通過文化自信引領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社會心態(tài)。
(五)優(yōu)化制度,創(chuàng)設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環(huán)境可以塑造人,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引導廣大師生主動追求真善美,使他們執(zhí)著地追求崇高的理想?!毙@環(huán)境對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以校園文化為載體,優(yōu)化各項制度,如教書育人制度、師風師德制度、黨(團)制度、管理制度、服務制度等為大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重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建設,探索多元一體文化活動平臺,提升大學生的集體意識、責任意識、拼搏意識。凈化網絡環(huán)境,通過學校的微信、微博和網站平臺開設“四個自信”欄目,全面宣傳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成果,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四個自信”討論,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空間學習氛圍,形成健康、清晰的網絡環(huán)境。重視在黨員教育學習、推優(yōu)、入黨積極分子培養(yǎng)、民主生活會、黨員主題活動、創(chuàng)建活動等形式培養(yǎng)大學生的“四個自信”意識,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
參考文獻
[1] 馬廣海.論社會心態(tài):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J].社會科學,2008(10):71.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01).
[3] 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02).
[4] 白顯良.加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9):18.
[5] 呂遊,史向軍.增強“95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效性需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145.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新時代‘四個自信引領大學生社會心態(tài)的實證與對策研究”(2019KY1380)。
作者簡介:韋柳霞(1984.05- )女,壯族,廣西都安縣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