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欣
摘 ? ?要: 《老王》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楊絳先生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風嚴謹寫實,使散文渾然本色,流露出濃厚的人文情懷。這篇散文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人教版、蘇教版、鄂教版等,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典型的研究意義。
關鍵詞: 中學語文 ? ?閱讀教學 ? ?楊絳 ? ?《老王》
一、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整個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得最早、最多、最持久的一件事情。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閱讀教學開始出現(xiàn)定勢化,一些語文教師只是為了教書而教書,采取“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不懂得與時俱進,曲解了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閱讀教學更多時候是需要“走心”的,單純地走走過場,參照前人的經(jīng)驗或固定的模板,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興趣點,也沒有創(chuàng)新,讓本就死氣沉沉的課堂變得毫無生機。閱讀教學的僵化和異化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
(一)閱讀教學的僵化。
閱讀教學的程式化是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實踐證明,一些教師的教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定勢,他們腦海中清楚地知道說明文應該教的是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的語言及說明事物的特征;也明確地知道議論文應該教的是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更清楚教小說應該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入手;明白散文是分析語言、情感和意境。這種固定模式是教師在以往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中形成的,最后達成了共識。但這種方式往往忽略了實際。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備課要備兩頭,一頭是備學生,一頭是備教材,語文教學現(xiàn)狀是不管什么課文,不管什么階段的學生,只要認定了文體,就按照固定的文體去教,完全把課文教“死”,絲毫沒有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的這種錯誤認知會導致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的把握不準確,影響學生的學習,并且這種僵化的教學模式更會導致學生思維固定化。
(二)閱讀教學的異化。
黃厚江在《語文的原點》一文中說道:“語文正面臨著被萎縮、被夸大、被拔高、被虛化的問題,這是由于語文失去了本真,語文正被嚴重異化?!盵1](22)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語文教學的主要工作是培養(yǎng)閱讀和表達的能力,當下語文閱讀教學被異化成為應試而實施的語言文字訓練,重解題技巧而輕人文精神,絲毫不從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出發(fā),造成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語文課堂失去興趣,認為語文無趣無味,討厭所謂的“閱讀理解”,僅僅把語文當作應付式的學習科目。異化的語文教學影響了學生閱讀的胃口,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甚至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對于語文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為了解決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下面我將以楊絳的散文《老王》為例,探討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的閱讀教學方法,找到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興趣點,把語文課堂變得越來越“活”。
二、探究《老王》一文的教學策略
(一)知人論世,尋找散文閱讀的鑰匙。
于漪曾說:“課上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fā)出他們思維的火花,或者像磁石那樣將學生牢牢吸引住?!盵2](34)因此,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導入很重要。一個好的導入是師生之間取得共鳴的第一個音符,是上好一堂課邁出的第一步。
下面我們以《老王》為例,探討這篇散文的教學方法。
1.揭開面紗,介紹作者生平。
知人論世是許多教師教學都會用到的方法,作為學生開始閱讀時的踏板,是一種有效閱讀方式?!独贤酢肥且黄貞浶陨⑽模陂喿x之前需要揭開面紗,了解作者生平,敲開通往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心門。
筆者看過許多教師講授《老王》的課堂實錄,他們對于楊絳先生的介紹只是簡單帶過,往往忽略學生的認知和興趣點。根據(jù)心理學研究,初中生的感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情感指向日益廣泛,這時如果語文教學中能加入一些情感因素,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中,那么一堂課的第一步就做得十分到位了。
介紹作者生平的方式有很多。根據(jù)個人的實踐經(jīng)驗和親身體驗,許多中學生會對民國時期人物的愛情故事感興趣,每每教師談論大師間的愛戀,總會引起學生的注意,“錢楊”之間的愛情故事更能激起無數(shù)人對理想愛情的向往。以“錢楊”愛情作為導入,不僅能使學生了解楊絳先生的溫和、善良的品質(zhì),更能讓中學生的心靈有一把所謂“理想愛情”的標尺,使他們在中學階段少嘗試無果的早戀。此外,翻譯家是楊絳先生的第二重身份,介紹楊先生的時候可以將《堂吉訶德》作為課外讀物介紹,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對楊絳先生生發(fā)了崇拜之情。
但切記導入不能喧賓奪主、過于冗長,課文內(nèi)容的講授依然是學生學習的重點。
2.拉開帷幕,介紹文章創(chuàng)作的背景。
當學生了解了作者之后,還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現(xiàn)在一些主流教材對一些問題避而不談,教師知道這些狀況后更應該尋找一種兩全的方式,既能讓學生深入了解那個時代的苦難,又不觸及底線。
基于此,教師可在課后給學生觀看幾部電影和紀錄片。諸如李芳芳導演的《無問西東》,梁文道主持的《一千零一夜》及上海紀實推出的紀錄片《大師》等。一方面,使學生對于民國的文化生活狀況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學習課文時更有代入感,能切實體會到作者寫這篇散文的意義與心情。
(二)以文學的姿態(tài)來閱讀。
很多時候,教學往往以提問開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課文中找答案,這種做法固然可以使學生有目的地閱讀,提高閱讀效率,但是像閱讀《老王》這種人文性較強的課文并不是非常適合。正是因為閱讀的目的決定了閱讀的姿態(tài),有時候用文學姿態(tài)閱讀,讓教師和學生一起回歸到讀者的身份,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文中表達的內(nèi)涵。
《老王》一文,柔順其外,堅硬其內(nèi)。注重語文課上人文性的培養(yǎng),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在閱讀時不僅要注意柔軟外在的情感,更要抓住堅硬內(nèi)核里的文人知識分子的時代精神。
(三)與學生相互探討,進行對話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的平等對話中進行?!睅熒g的教學對話是師生互相理解的過程,也是師生自我理解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師生間對話是一種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既要將自己的思考與感受呈現(xiàn)給對方,努力對對方產(chǎn)生影響,又要開放自己的視野甄別和接納對方的思考與認識。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角落,都有著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便會發(fā)出特有的聲響,使孩子的心與我講的話發(fā)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diào)?!盵3]要和學生“對準音調(diào)”,就需要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心中那根獨特的琴弦,對話教學就是橋梁。從灌輸走向?qū)υ?,由單向影響轉(zhuǎn)向雙向交流,教師與學生就能在教育中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共同提高。
三、關于閱讀教學問題的解決措施
(一)關于“教什么”。
“教什么”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對于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避免“三化”。一是隨意化,二是點狀化,三是兩極化。
對于隨意化,實質(zhì)是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特性問題。語文教什么,需要有理據(jù)的支持。教師需要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區(qū)分授課的重難點,做到思維跟著課堂實際走,切勿“興之所至,心隨意動”。
根據(jù)“點狀化”的問題,教師需要強化語文的專業(yè)能力,在給學生講解之前,需要弄清楚文本內(nèi)容,把文本吃透。高明的教師往往能夠在關鍵處設問,引導學生突破疑難點,走向閱讀的幽深處。
針對兩極化的問題,教師要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界限,做到恰到好處。真正好的語文課,既能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能力的提高,又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提高審美能力。
(二)知道“怎么教”。
在進行散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先尋找一把適合打開文本閱讀的鑰匙,激發(fā)學生興趣;以文學的姿態(tài)進行散文教學,教師應把自己當作一名讀者,讓閱讀回歸最原始的狀態(tài),進行浸潤式感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點撥,與學生“對話”。
要順利做到這些,首先必須關注文章的整體。文學藝術作品的美,最重要的是整體目標和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和諧。如果我們在文本解讀時“見樹不見林”,那么得到的印象必定支離破碎,抓住片言只語得出的解讀是很容易違背原意的。
其次,必須把握文章的內(nèi)部特征。散文的感情極其真摯,真情必須借助語言文字依托。很多時候我們談作家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內(nèi)涵,卻忽略具體字詞句背后隱含的意蘊。這就需要關注文本中字詞的深層含義,在解釋字詞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到它的表層意思,而且要立足全篇,根據(jù)文章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字詞所包含的情感、意蘊。根據(jù)海明威的冰山原則,我們拿到的一篇課文其實只是浮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需要教師帶著學生一起把剩下的八分之七從水底下?lián)瞥鰜?,因為那才是作者的情感,是文章需要被挖掘的光?/p>
(三)明白“為什么教”。
“為什么教”是由閱讀特質(zhì)所決定的。語文教學應該原文釋道、因道解文。張志公先生打過一個比方:“語文學習就是帶領學生從文章里走個來回,通過弄清語文形式來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再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弄清為什么用這種語文形式表達這個內(nèi)容。也就是從語文形式到文章內(nèi)容,再回到語文形式。”[4](61)
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是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它們聯(lián)結著語文教學的始終,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不能分開。
四、結語
閱讀教學在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它可以豐富知識、發(fā)展智力、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等,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
語文閱讀教學是一個奇妙的過程,教師在教授學生文章字面含義的同時,更應運用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中蘊含的深層含義,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成為德智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最好的教學是教會學生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閱讀此類文章的方法,無師自通。語文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成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黃厚江.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與實踐[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2]于漪.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4]張志公.張志公文集(第3卷)[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