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紅
一堂名著導讀寫作教學實驗課上,我在分析曹文軒小說語言風格和特點的基礎上,為學生總結出一系列仿寫方法,如“以美寫丑法”“以樂寫哀法”“句式模仿法”等。
多媒體出示曹文軒《草房子》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一段:禿鶴所在的那個小村子,是個種了許多楓樹的小村子。每到秋后,那楓樹一樹一樹地紅起來,紅得很耐看。但這個村子里,卻有許多禿子。他們一個一個地光著頭,從那么好看的楓樹下走,就吸引油麻地小學的老師們停住了腳步,在一旁靜靜地看。那些禿頂在楓樹下,微微泛著紅光,遇到楓葉密集,偶爾有些空隙,那邊有人走過時,就會一閃一閃地亮,像沙里的瓷片。
“許多楓樹,許多禿子。”曹文軒用兩個“許多”形成強烈對比,是為突出楓樹的美還是為襯出禿子的丑?顯然都不是?;蛟S作者是想告訴我們,美和丑是可以和諧共存,甚至是不可分割的。
“禿子”和“小學教師”,又是丑和美的對比。小學教師不出聲,靜靜地看,這固然是涵養(yǎng),但我以為,寫的還是人性之美。
把楓樹下的禿頂比喻成沙里的瓷片,就像把嘔血比成桃花,這是曹文軒以美喻丑的一個獨創(chuàng)。曹文軒試圖引導讀者透過事物丑陋的表象,咀嚼生活中的溫馨和詩意,借助他“化丑為美”的刻刀,在讀者的心靈上留下印記。在他筆下,禿頂也能成一道美麗風景,因為它們是油麻地真實的環(huán)境組成部分。
讓學生明確“美”和“丑”的含義:從某種意義上說,丑也是一種美,就如悲劇也是一種美。
多媒體顯示本次仿寫目標:學習“以美寫丑”“化丑為美”的寫法,選擇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仿照出示語段寫一個片段,體會語段中比喻的作用。
在明確仿寫目的和解讀的基礎上,我開始引導學生如何選材、組織材料、語言表達。
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個體體驗,篩選記憶中“丑”的人或事。
學生紛紛回答:乞丐、跛子、賣菜農婦、襯里的斷墻、奶奶的舊梳妝臺……
接著我引導:“這些‘丑的人或物,為什么又是美的?”
學生回答:這個乞丐會拉二胡,跛子為救人才落下的殘疾,賣菜的農婦非常勤勞,因為舊房子和斷墻記載著一段歷史,舊梳妝臺帶著奶奶的記憶……
眼看水到渠成,我接著引導:“是啊。你之所以能看到殘缺和丑陋的背后有溫情和美麗,是因為你不僅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還有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也就是說,你已經具備了審美能力,這非常重要?!?/p>
“那么又該如何將這種情懷表達出來,以致能達到以美寫丑、化丑為美的效果呢?首先我們可以給這些‘丑的事物創(chuàng)設一個美的環(huán)境,就像油麻地的楓林一樣……”學生們在我的步步引導下開始構思、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