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斐
摘要:武漢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云直播”是全民抗擊新冠疫情背景下的一個現(xiàn)象級事件。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微觀場景的雷火神山兩醫(yī)院,實際上融合了作為中觀場景武漢和作為宏觀場景中國的多重元素,承載著醫(yī)學救治、保衛(wèi)武漢、國家動員的象征性意義。通過“云直播”的媒介儀式.廣大網友在視覺凝視中不斷輸出從“觀看”到“參與”的不同行為,這些行為是高度的互動,是短暫的狂歡,也是透過屏幕與建筑工人、武漢和國家的身體同在,既源于“我們做什么”的行為導向,也增強了“我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可以視為一種有意義的政治參與。
關鍵詞:云直播;場景融合;視覺凝視;身份認同;媒介儀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0.03.08
十天讓世人驚嘆的“中國速度”背后,除了上萬名工人和幾千余臺套設備晝夜不停地付出,還有幾千萬網友對兩座醫(yī)院“云直播”的在線凝視。這種凝視,不是簡單的“看”與“不看”的問題,它恰如??滤浴案鼘Wⅰ⒏志?、更有穿透力的目視”,注入了主體參與、權力嵌入與外在管束等多重元素,隱藏著獨特的媒介儀式、視覺快感與身份認知,也成為觀察中國新冠疫情防控整體戰(zhàn)的一個標志性樣本。
為什么千萬人會守候在兩座醫(yī)院的“云直播”前?為什么會異口同聲地用“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的刷屏留言來鼓勁呢?為什么集體參與“云關注”就能“感同身受”“心亦牽掛”呢?這一系列追問,可以從疫情場景下視覺凝視與身份認同中尋找答案。
一、場景融合:當醫(yī)院建設遇見“云”
美國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在《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No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媒介場景理論”。這一理論,突破了戈夫曼所理解的場景僅僅是在固定時間和固定空間發(fā)生的面對面交往的觀點,指出“對人們交往性質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物質場地本身,而是信息流動模式?!毕鄳?,不同形式的媒介,會經由不同的信息流動模式,創(chuàng)造出不同形式的場景,也會帶來不同的感覺區(qū)域,引發(fā)“新媒介一新場景一新角色一新行為”等一系列關系裂變。
梅羅維茨絕沒有否定有形地點的重要性,“物質場所和媒介‘場所是同一系列的部分,而不是互不相容的兩類。地點和媒介同為人們構筑了交往模式和社會信息傳播模式?!币簿褪钦f,當我們關注某個特定的場景時,應當從空間所在物理場景和媒介創(chuàng)造的信息場景的融合角度來綜合觀察。
(一)作為微觀場景的建筑工地
當武漢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建筑工地出現(xiàn)在云直播中時,地點和媒介對場景的“同筑”也就完成了。一方面,建筑工地是一個“有界的、臨時的、有形場所”。公開報道顯示,從1月24日農歷大年三十上百臺挖掘機抵達火神山醫(yī)院現(xiàn)場開始,這片相當于7個足球場大小的5萬平方米土地上完成了3.39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編設床位1000張,開設重癥監(jiān)護病區(qū)、重癥病區(qū)、普通病區(qū),設置感染控制、檢驗、特診、放射診斷等輔助科室。雷神山醫(yī)院總建筑面積約6萬平方米,醫(yī)療隔離區(qū)約5.1萬平方米,病床約1600張;另一方面,“云直播”構筑起一個無形的信息共享媒介場景。同樣來源于公開報道,電信部門為火神山醫(yī)院新建七個5G基站和一個4G的基站,擴容了三個4G基站,調優(yōu)了兩個3G基站,除采用最高的網絡容量配置外,還鋪設了十條以上的辦公專線。在整個火神山的直播過程中,背后主要是5G作為網絡支撐。與火神山醫(yī)院一樣,5G網絡覆蓋也是雷神山醫(yī)院的“標配”。
疫情2_T,醫(yī)生在某種程度上主導著社會行為,醫(yī)院成為最忙碌和最關鍵的機構之一,有意或無意地牽扯著所有人的目光。在醫(yī)療資源緊張的關口,興建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既是緩解武漢相關定點醫(yī)院就診壓力的舉措,也是疫情形勢下國家強大動員力量的展現(xiàn)。當雷火神山兩醫(yī)院建設遇上“云”時,5G網絡高速率、超穩(wěn)定、大容量的技術優(yōu)勢,搭配4K超高清攝像機(負責中景直播和收錄現(xiàn)場聲)、高清球狀攝像機(負責遠景直播)以及VR攝像機(負責全視角直播),可以讓兩所醫(yī)院建筑工地的現(xiàn)場“云直播”在不同景別中自由切換,在全天24小時之間不停頓,一場“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雙千兆直播”的行動就此展開。此時,信息環(huán)境與物理環(huán)境中的“位置”要素從博弈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本屬于建筑工人“他們的”地方,變成了廣大網民“我們的”地方,這是用戶的視覺聚焦點,也是全民的感覺集合區(qū),“真實視頻”與“心亦牽掛”走到了一起。
(二)作為宏觀場景的中國
不過,真正能夠催動數千萬網民產生圍觀行動力的,還是新冠疫情催生的“全國一盤棋”的社會場景。在疫情防控就是一場人民戰(zhàn)爭的強大國家動員下,處于社會化進程的人們無論身體之間處于怎樣的隔離狀態(tài),都會融人到疫情防控的總體戰(zhàn)中,“在這場人民戰(zhàn)爭中,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內陸到邊疆,14億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與病魔展開搏擊。”也就是說,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的場景上還有一個更加宏觀的場景——中國——這也是“云直播”所倚重的最為重要的信息環(huán)境。
我國擁有強大的傳染病救治能力,這是嚴峻疫情形勢下一種直接拯救生命性質的權力。同時,它還具有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和輿論宣傳能力,這是流行病現(xiàn)代救治和古代救治的截然區(qū)分。強大的國家動員能力,是社會主義中國制度性優(yōu)勢的體現(xiàn)和堅決打贏疫情防控戰(zhàn)役的底氣,十天內兩所醫(yī)院的建成就是最直接的證明,“雷神山、火神山兩座醫(yī)院的建設過程,體現(xiàn)了重大戰(zhàn)役中高超的指揮調度、統(tǒng)籌協(xié)調能力。迅速設計謀劃、迅速動員建設,這正是我們制度優(yōu)越性的生動體現(xiàn)?!睆姶蟮妮浾撔麄髂芰Γ瑢嶋H上就是信息權力,這種被稱為“今天對付流行病嶄新而有效的權力”經由媒介的延伸,產生了一個同質感的場景,即單個的原子般的個體雖然處于物理隔離狀態(tài),但在強大的輿論宣傳能力統(tǒng)治下,所有人關注同一件事情、收看同一類新聞、談論同一個主體、傳遞同一種信息、進行同一項行為:戴口罩?!叭藗兛床坏綇V場的盛大集會,但依舊存在著一個緊張的焦點將人們牢牢地統(tǒng)攝在一起。藏匿起來的人們,卻會在某一個共同的時刻,一起怦怦心跳?!被鹕裆结t(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作為這個“關注的焦點”是合適的。
(三)作為中觀場景的武漢
武漢,是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所在地,也是疫情中國語境下最受關注的城市,可以看成是連接建筑工地微觀場景與整個國家宏觀場景的中介——一個中觀場景,這是現(xiàn)實中武漢無法回避的事實性場景。武漢,是中國疫情最嚴重的城市,是最吸引全國人民目光的中心,也是最具有被“目視”資格的地方。從疫情之初“武漢發(fā)生了什么”的全民疑惑,到封城之后“武漢現(xiàn)在怎么樣”的不斷追問,再到當下“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的萬眾期待,武漢一舉一動所產生的信息擴散能力早已遠超物理環(huán)境覆蓋力。這是一個被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也是一個最能傳出激動人心消息的城市。關注武漢,是關心國家,也是關心自己。為武漢加油,自然也是為自己加油,為中國加油——這是一種生命政治學的結合。
這樣特殊的融合場景下,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作為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點醫(yī)院,同時承載著醫(yī)學救治、保衛(wèi)武漢、國家動員的象征性意義。它們的身上,因為疊加著多重社會場景和意義賦予,瞬間就成為了置于顯微鏡下的細胞切片。觀察這兩個細胞的組成、結構與活動,彷佛就在觀看一場重要儀式性事件的現(xiàn)場直播,就能理解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的國家敘事,就能察覺武漢醫(yī)學救治工作的信心希望。于是,沒有音樂,沒有旁白,只有固定鏡頭對準下建筑工地上的繁忙作業(yè)傳遞出一種能夠引發(fā)同“屏”共振的強大信息?!靶畔⒌倪@種威力同防治型的政府權力、同醫(yī)學救治權力相比毫不遜色,這三者成為今天防疫工程的三位一體?!敝徊贿^,這里的“顯微鏡”是“云直播”平臺,一種可以讓信息流動從“及時”到“實時”的電子媒介。但恰如梅羅維茨所說的那樣,“電子媒介通過改變社會場景的界限,不僅是簡單地使我們更迅速更詳細地接近事件或行為,它們還給了我們新事件和新行為”一場前所未有的網絡圍觀。
二、視覺凝視:從“觀看”到“參與”
在尼采眼里,“建筑是一種權力的雄辯術”?;鹕裆结t(yī)院和雷神山醫(yī)院,不光是建筑的問題,是醫(yī)學的問題,也是政治的問題?!懊恳环N政治文化對建筑的利用都有其理性而現(xiàn)實的目的,這能夠被大眾心悅誠服地理解,即使是建筑被用來作為一種象征性符號時。”對照之下,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建設作是一種依托云直播平臺信息公正的對象。
網民的視覺凝視,來源于自身對眼睛的信賴,“眼睛是澄明的保障和來源,它有力量揭示真實”,這是??聦τ谝曈X作用的不吝贊賞。不過,??陆酉聛硪蔡拐\了眼睛直接捕捉外部形象的局限性,“但是它只是感覺到它所能夠揭示的范圍?!比绾纹平獾赜驁鼍暗南拗颇??這就有賴于技術的出場。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革新,都改變著人們的觀看方式,這是對視覺器官的不斷滿足,也是對時空關系的不斷重構。如果說電視媒介還存在部分“按約定時間運行的……舊媒介的特征”(media by appointment),那么,網絡媒介的出現(xiàn),尤其是網絡直播方式的出現(xiàn),則進一步推動所有的場景轉化為被凝視的對象。相比一般網絡直播的可視化特征,云直播的特質在于“云”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能夠保障上千萬用戶第一時間共同收看到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施工進展的實時場景,并通過前所未有的數據共享達到時空一體的沉浸式體驗狀態(tài)。
這種凝視,首先是一種觀看的視覺行為,“數據統(tǒng)計,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建造過程‘慢直播在高峰時期吸引了超9000萬網民在線觀看……”但按照拉康的解釋,這種凝視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觀看,這主要取決于眼睛的多維能動性。
第一,眼睛是一種欲望器官,“凝視是一種欲望的投射”,觀看者能從觀看行為中獲得快感。要知道,兩所醫(yī)院的建設對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解決當時武漢醫(yī)療資源不足等問題至關重要。對于普通觀看者來說,從居家隔離的長期苦悶走出來,擺脫生活的僵化與凍結,在對醫(yī)療資源分配的視覺過程中尋求到一種心理舒緩、精神慰藉乃至信心增長,顯然是一種超越普通直播趣味文化(taste cultures)層面的更有意義的行為驅動,更何況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現(xiàn)象級云直播呢?“隔兩小時就會點進去看一下,其實也不是無聊,看的是希望”,“施工的聲音以前覺得是噪音,現(xiàn)在聽著是安心”,“看這樣的畫面好有安全感哦”,對此,央視主播李梓萌專門錄制視頻予以總結,“大家的心情是一致的,都希望把醫(yī)院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在建筑工地的微觀場景中,誰也沒有被拋棄、被排斥、被隔離。當歡樂的彈幕語言通過不斷的刷屏、對話和互動時,個人快感已經堆積為集體歡娛。這是一種視覺文化的奇觀,網絡直播刺激著中國人對疾病解除的期待,打破了隔離空間的寂靜狀況,人們在虛擬的建筑工地場景中燃起了希望。
第二,眼睛是被充分象征秩序化的器官,它只會看見那些“想看”的東西。為什么常常零點已過,許多不睡覺的網友還在盯著直播鏡頭?答案很簡單,這是視覺選擇性注意(visual selective attention)的結果?!拔覀冇^看事物的方式,除了選擇個人舒服的方式,還受知識與信仰的影響”,按照約翰-伯格的這一說法,凝視不是目光無意識的到處游離,視覺性之下還隱藏著意識形態(tài)性。透過凝視場景,你可以發(fā)現(xiàn)它所蘊含的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通俗來說,我們“看什么”是意識形態(tài)作用下的過濾結果。經由“云直播”,雷神山醫(yī)院和火神山醫(yī)院從抽象的名詞變成了具體的畫面,成了可感的故事,也凝聚成動人的力量。也就是說,當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國家動員的強大能力、人民群眾萬眾一心的凝聚力……等內涵被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影像時,數千萬網民一致性的凝視點形成不是偶然的。于是,當來自全國各地的建設者放棄春節(jié)團聚,用十天時間創(chuàng)造建成兩所醫(yī)院的奇跡時,網友會主動地、有意地通過觀看來見證這一奇跡發(fā)生在自己眼前。透過兩所醫(yī)院建筑工地的微觀場景,作為武漢的中觀場景與作為中國的宏觀場景兩者的象征意義也得到了深刻詮釋,網民的這種見證實際上也“見證著在疫情面前,我們所有人全力以赴的堅定決心和攻堅克難的中國速度”,個體、城市與國家在疫情之下走到了一起。
第三,網民在觀看中,會無意識地在角色中尋找自己的影子,并參與到角色當中去?!敖柚?,我得以進入光亮之中;從凝視里,我接受它的效應。因此凝視便是這樣的工具:借助它,光線被具體化了,我也被攝入像之中?!本W民自我調侃的“云監(jiān)工”的身份,本身就強調對醫(yī)院建設工程的監(jiān)理和參與,雖然這只是隔著屏幕的一種自我賦權。退一步說,即便是很多網友不清楚視頻中的施工進展到哪一步,但也不妨礙他們以“參與者”的身份自居,他們“數了現(xiàn)場工人一共189名,給每一輛工程車起名小紅小綠小藍小黃小橘并且組了CP”,“以后拍著胸脯驕傲地說,‘火神山和雷神山醫(yī)院是我們看著建起來的”。這類表述,實際上是“你我同在”意識的強化以及“我們”共同體的構建。在新冠疫情的災難面前,兩所醫(yī)院建筑工地的不眠不休,營造了一個虛擬又現(xiàn)實的時空一體觀,實現(xiàn)了廣大網民從“幕后網民”向“云端監(jiān)工”的角色轉型。這是廣大網民通過參與建筑工地微觀場景的角色扮演,是對武漢這一中觀場景心手相牽的網絡表達,也是中國這一宏觀場景下全民抗“疫”的身體同在。
可以看到,云直播意義的重點不在于通過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的建筑工地向網民的眼睛展示鋪設碎石、壓實基礎、開挖基槽、混凝土澆筑、板房安裝……等施工步驟,而是其作為一種共享的、儀式性的場地的存在,能夠調動數千萬網友的視覺凝視,找到共享的話題、共通的情感和共同的希望,完成從“觀看”到“參與”的一系列連續(xù)行為,不斷喊出“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的一系列連續(xù)留言,形成一種“云守望”的團結感,激起一股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三、身份認同:從“云關注”到“中國人”
《科技日報》對網民在線參與“云直播”現(xiàn)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描述,“大家擠在直播畫面的評論區(qū)里,你一句我一句,誰也不認識誰,但仿佛老朋友般聊天。沒有什么武漢人、湖北人和外地人之分,大家都是中國人?!边@是疫情場景下廣大網民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身份認同(identity),也是理解網民對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云關注”的一個絕妙視角,因為身份認同在直接定義“我們是誰”的國家認同時,也間接暗示了“我們做什么”的行為導向。
無論是追溯民族與國家的起源,還是考察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大眾媒介都被認為是塑造、維持與傳播國家認同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并在動員公眾和產生共識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梅羅維茨同樣也注意到這一點,電子媒介帶來的信息共享,重構了群體的單一“居民”身份,加深了社會的一體化程度,擴大了公共的意識選擇,尤其是當火神山醫(yī)院、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開始“云直播”時候,這種大規(guī)模的共享場景衍生出一種“在許多方面都類似于‘大家庭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凝聚力和歸屬感的比喻,與疫情場景下“我們14億人民就是一個大家庭,全國各族人民就是一個大家庭”的官方敘事完全一致。
(一)我們做什么——云關注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深植于中華民族血脈的同胞情義,是守望相助的14億人面對無情病毒書寫的人間溫暖?!毕啾饶軌蛟錆h的一線工作人員,受制于物理隔離的大部分人員并沒有辦法直接親自參與到武漢保衛(wèi)戰(zhàn)中,“堅決打贏防疫阻擊戰(zhàn)”的口號只能通過宅在家中來有效履行。在這種靜止身體與密閉空間的緊張狀態(tài)中,云直播營造的時空一體化沉浸感,帶來了身體的重新想象——它通過一種身體在場(presence)的形式,將不同職業(yè)、不同地點、不同年齡、不同信仰的人們納入場景中,與火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同在,與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同在,與疫情最嚴重的武漢同在,也與團結一心的所有中國人同在。
“身體是我們在世界中的定位”,那么,當身體位移進入兩座醫(yī)院建筑工地的場景時,身份是什么呢?是保持線下的身份不變嗎?還是迎來新的身份?梅羅維茨指出,“社會場景的融合并不是簡單地給人們提供新的地點來上演舊的角色,它也改變了正在上演的角色”,角色是行動的中介,也是社會交往的先驗條件。互動是身體在場存在狀態(tài)的外在體現(xiàn)。只有互動,才能體現(xiàn)身體與身體、身體與場景的密切關系。所以,他們在出場時會相互打招呼,會給現(xiàn)場施工吶喊鼓勁,會給武漢加油助威。當看到建筑工地場景展現(xiàn)的中國速度與中國力量時,在凝視過程中靜止的建筑、運動的設備、忙碌的工人就很容易吸引眼球。
(二)我們是誰——中國人
當數千萬網民在評論區(qū)喊出“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這些代表群體的符號時,云直播這場媒介儀式也就完成了互動儀式理論的核心機制:在火神山醫(yī)院和雷神山醫(yī)院建筑工地的微觀場景中,網民通過身體與身體、身體與場景的高度互動,相互激發(fā)起戰(zhàn)勝疫情、萬眾一心的情感連帶,進而激發(fā)起一種“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即每個人都是關注者,都在參與火神山醫(yī)院和雷神山醫(yī)院的建設,都在為武漢加油,為湖北加油,為中國加油,以“中國人”的身份而自豪。
為了增強網絡參與度,央視頻客戶端在“云直播”的頁面上專門嵌入了“我見證”的按鈕,網友點擊進去之后,可以生成帶有自己微信頭像“戰(zhàn)‘疫有我——我見證”的界面,如“我在重慶見證雷火雙神山醫(yī)院建設”。網友可以左右選擇配圖和文字,如“每一分鐘都將成為國家記憶中的珍貴鏡頭”“全程見證醫(yī)院的建成,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是許多勤勞的人們在默默地付出,建設者辛苦了,向你們致敬!”,也可以選擇自己的地理位置,如北京、山東、新疆、臺灣、香港、海外,而無論在哪兒,除了外籍人士,所有人都有一個“中國人”的共同身份。
結語
千萬“云關注”視覺凝視所產生效應包含著對疫情解除的積極希望。這種見證、參與與激勵,既源于數千萬網友對“我們做什么”的自我確信,也出自“我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在廣大網友的參與融合場景的互動下。尤其是在喊出“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這些代表群體的符號時,被不斷呼喚、不斷激活、不斷深描,并形成全體中國人的身份共識,也能夠進一步促進全民參與,催動所有人參與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爭,這是“云直播”媒介的積極正能量。
而回溯到整個場景的架設,更可以發(fā)現(xiàn):參與“云直播”和“云關注”,展示的是我國網民在疫情場景下一種的連接力,這種力量是“互聯(lián)網時代的第一生產力”,能夠超越物理隔離和場景限制,釋放參與公共事務的主動性,將個體參與、醫(yī)學救治、城市命運、國家認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成為權力實現(xiàn)的重要源泉與力量”,并構建著權力的網絡體系,廣大網友一方面很快找到了網絡當中自己的節(jié)點位置,另一方面又積極尋求“興趣的溝通和目的的共享”——這是形成新的共同體和身份認同的核心要素。那么,在網民與媒介的高度互動中,一場富有參與意義的媒介景觀就此形成,進而被記載為2020年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新冠疫情的真實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