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娟 徐小平
2020年5月,湖北宜昌一年級女孩柯恩雅在父母賣鹵菜的案板下上網課的照片刷屏網絡,(一句話就交代了事實: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有網友看了心酸,更多網友則被積極向上、努力生活的一家人感動,紛紛點贊“你努力的樣子真美”,還有人評論道:“案板上是生活,案板下是希望。”幾天后,當地通信公司免費為小恩雅開通了一條新寬帶,解決了上網課的實際困難;還有一家公司給女孩家里安裝了寬帶和攝像頭,這樣恩雅在家上課,家長在門市就可以看到。(簡單交代了人們的反應:心酸抑或感動抑或上門解決實際困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略顯困頓卻閃閃發(fā)光(全文中心詞)的一家人。(簡要地交代了事實、人們的反應及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為下邊就事論事做好了鋪墊。)
客觀來講,柯恩雅一家的境況是當下各地復工和復學進程不完全一致,給人們生活帶來影響的一個縮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學生們的上學節(jié)奏,本該坐在教室里的時段,卻只能在家上網課。而隨著父母們陸續(xù)復工,孩子誰來看、孩子上網課誰來輔導,成為擺在一些父母面前的難題。(這段話運用了“社會環(huán)境制約個人成長”“由果溯因”等思辨法,交代了柯恩雅一家困境的社會原因是“當下各地復工和復學的進程不完全一致”。)
總有人說,成年人的生活中沒有“容易”二字??露餮乓患胰说膭尤酥帲谟谡鎸嵉爻尸F了普通人生活中困頓的一種可能性。一邊是生計,一邊是看護之責,要照顧生意又不能耽誤孩子學習,孩子媽媽在接受采訪時談到“我們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沒時間陪小孩”,正道出了這樣的困境。出于無奈,柯恩雅的父母在攤位案板下方搭建了一張簡易書桌,女孩盤腿學習,常常不能坐直,有時候還會磕到腦袋。(三言兩語描述了女孩學習的困境,增強了論述的感染力。)這樣帶著市井煙火氣的人生場景,讓許多人留言說“看得鼻頭一酸”。其實,我們何嘗不是時時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困頓:在大城市打拼鮮有機會陪伴父母左右;為了減少支出不得不忍受較長的通勤時間;疫情期間,有人沒了工作,有人滯留外地……普通人的生活,似乎就常處于各種困頓之中。(采用類比引申法拓展出普通人生活中的各種困頓,讓柯恩雅一家的困頓延展出一種豐富性。)透過柯恩雅一家,許多人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段話交代了柯恩雅一家困境的個體原因,那就是父母“沒時間陪孩子”,是社會共性之下的個性呈現;相應的引申類比法,也橫向拓展出普通人生活中的各種困頓,使得議論文在就事論事上關聯出了廣度。)
我們常常說苦難是一種財富,或許在于它能激發(fā)人們奮力前行、擁抱美好的斗志。條件所限,但女孩沒有被環(huán)境影響,專注學習,還幫著母親分擔家務。“我會更加努力”“我的夢想就是長大要當一名醫(yī)生”,小小的身影里,透著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的韌勁兒;(這句話既形象又概括。)另一面,將流量包換成更大的,將筆記本換成大屏幕的,配備了一大一小兩個臺燈,為生計忙碌、精力有限的母親也在盡力創(chuàng)造著條件陪伴孩子輔導課業(yè)、負起監(jiān)管之責。人們點贊的,是女孩兒克服困難的上進,是母慈女孝的相互支撐。(這段話是縱向挖掘??v向挖掘出事情背后的深層意義:女孩體現出的是“克服困難的上進”,母女體現出的是“母慈女孝的相互支撐”,人們點贊體現出對母女“奮力前行,擁抱美好”的肯定。)
有一首歌唱到“生活如果有真相,就是在黑夜里尋找陽光”??露餮乓患遗ζ平馍罱o出的難題,散發(fā)著鼓舞人心的魅力。而這樣的魅力我們還在很多人身上看到過:在送餐間隙讀書背詩、力克北大才子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總冠軍的外賣小哥雷海為;在造船廠工作、拍視頻斗志昂揚地說“希望每天掙300塊錢”“帶家人去坐飛機、高鐵和輪船”的河南小伙;疫情期間在家邊做家務邊展現靈魂舞姿、從國內火到國外的中國丈夫;打開手機閃光燈、和鄰居齊聲唱響“我和我的祖國”的小區(qū)居民……我們被這些困頓中升騰起的生活熱氣打動,一起共情著,相互共勉著。其實,每個認真生活、閃閃發(fā)光的普通人,既點亮了自己的人生路,也照亮了別人的旅程。(這段話再次橫向拓展,拓展出柯恩雅一家努力破解生活難題的精神在當下很多人身上都有體現。這種拓展體現出一種時代精神、一種國民風貌,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注意拓展時的各行各業(yè)、點面結合。)
當然,感動之余,也要看到,柯恩雅的境遇有疫情因素,但現實中,像這樣缺一方安靜書桌的情況仍然存在。(“當然……也……但……”的句式讓說理更周密。)在一些偏遠地區(qū),由于觀念或條件所限,有的家庭沒有專門書桌或書桌、牌桌并列。如何為更多孩子營造更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如何更好地托舉起每個孩子的夢想,是全社會都應該思考和著力改善的事情。這正是:鬧市架起書桌,吆喝書聲相和。生活不總如意,卻不負趕路者。(最后的收束回到“書桌”上來,但這張“書桌”已成了“學習和成長環(huán)境”的代名詞。這種轉換巧妙地由小及大,由點及面,將柯恩雅“書桌”的事上升為全民助學的大事,這樣就使文章有了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摘自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2020年5月14日)
總評:任務驅動型作文乃至時評文經常要運用到“就事論事”的說理法。如何“就事”?首先要對這個“事”有一個簡潔的敘述,在簡潔地敘述之后要亮明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再就是后邊的議論說理無論怎樣拓展延伸,都不能脫離這個“事”,這個事是每一次議論說理的發(fā)射源和回收地。這篇時評文就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曾離開“柯恩雅學習的困境”這件事。如何“論事”?比如這篇時評文,就既有橫向拓展:有與女孩有類似困境的人的拓展,有與女孩一家人有類似奮斗精神的人的拓展,還有類似“缺一方安靜書桌”社會問題的拓展;還有縱向挖掘:比如文章就挖掘出柯恩雅一家人困境的社會原因和家庭原因,挖掘出柯恩雅和她母親身上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和魅力。這樣的“就事論事”就能將一篇任務驅動型議論文或時評文說遠說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