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賣保險,就該有本事賠 ?秦蔡(資深媒體人)
靠航班延誤險也能謀取暴利?這到底是憑本事賺錢還是一種詐騙?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得看保險的本質是什么。
保險合同是一種射幸合同,最大特征是保險標的具有不確定性。在購買航班延誤險時,誰都無法預知航班是否會延誤,但這并不意味著投保人不能通過收集信息去做出自己的判斷,從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詐騙有一個大前提,實施詐騙的人要捏造事實或者隱瞞真相。但放在航班延誤險上,一切都是公開透明的。
航班信息是公開的嗎?當然是。天氣是能人為控制的嗎?不可能。造成航班延誤的原因有很多,不是投保人可以主導的。每一次航班延誤都是實實在在的延誤,每一份保險合同也是保險公司白紙黑字擬定的。
購買保險是需要繳納保費的,保險公司從收取保費的那一刻開始,就坐上了牌桌。贏家做的,不過是猜中底牌而已。
航班如果沒有延誤,保費穩(wěn)穩(wěn)當當收入囊中。航班延誤需要賠付,就開始鬧詐騙?如此贏得起、輸不起,實在不可取。
又有新聞報道稱,李小姐購買機票使用了親屬的身份證。但事實上,無論是否是本人購買,保險合同一旦訂立,則已生效。至于使用其他人的身份證購買機票,就詐騙罪這一項來說,是否有足夠證據證明身份證是靠騙取、偽造得來的?
保險合同有漏洞,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是改變規(guī)則。
正如6月底,為了補漏,各家保險公司紛紛對航班延誤險的理賠和免責條款進行了修改。
消費者可以在航班延誤險的詳情頁面看到第一條理賠條件,就是被保險人必須“乘坐”投保航班。而起賠標準,也從過去的1小時,提高到了4小時。
規(guī)則需要適應變化? 武春(人大工作者)
對于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公民買了飛機票不去乘坐,也沒有禁止公民拿他人的身份證替他人買機票、買保險。
在本案中,保險標的(航班延誤)是真實存在的,并非李某虛構,李某真實支付了機票費用。
李某虛構了“我要登機”的事實,但航空延誤險的理賠條件中,并沒有規(guī)定旅客必須登機,因而李某是否登機并不影響理賠,也不存在李某詐騙的問題。
李某用了別人的身份購買保險,但這些身份是真實的,保險公司對航班延誤險并未設定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必須為同一人的條件,因此李某作為實際投保人,為他人購買航班延誤險不存在虛構保險標的行為。只要李某用的是真實的身份,足額買了保險,完成了合約,屬于合法行為。
理賠規(guī)則是保險公司自己制定的,李某只不過是通過“專業(yè)”的分析,利用保險公司制定的規(guī)則獲利。
所以,筆者認為,李某通過購買航班延誤險的方式生財,并不違反現(xiàn)行的法律規(guī)定,因而不構成保險詐騙罪或詐騙罪。但是,這種生財之道違背了我國社會的公序良俗,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應提倡,應予以反對。
當然,李某使用別人的身份證去購票,是否存在非法使用他人身份證件的問題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事物總是發(fā)展變化的。
先前制定的一些規(guī)定規(guī)則,在當時很難發(fā)現(xiàn)漏洞和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實施后,可能就會暴露出來?;蛘哒f,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前的規(guī)定規(guī)則,當下已不適用。
這一事件對立法者來說具有一定的警示意義: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以此來堵住類似漏洞。
虛構保險標的
足以構成保險詐騙罪
劉欣(市公安局法制總隊)
根據刑法有關規(guī)定,李某的行為構成詐騙類犯罪。具體而言,構成保險詐騙罪是毫無疑問的。
首先,李某向保險公司虛構了其及其所提供的其他身份證明對應的人有乘坐航班出行計劃的事實,并隱瞞了其已經知道某些航班大概率晚點的情況,以及發(fā)現(xiàn)航班很可能不會晚點后就會及時退票的意圖,惡意利用保險公司的規(guī)則漏洞,購買機票后投保多份航班延誤險,并在航班實際晚點后進行索賠,從而非法占有保險公司賠付的保險金。這一行為方式,顯然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其次,李某本人及其所提供的其他身份證明對應的人并無實際乘坐航班出行的計劃,自然不會因為航班延誤而造成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其謊稱因為航班延誤而導致?lián)p失并向保險公司索賠,足以體現(xiàn)非法占有目的。
再次,李某本人及其所提供的其他身份證明對應的人并無實際乘坐航班出行的計劃,這就意味著航空延誤險的保險標的——因為航班延誤而遭受的損失是虛構的,因此符合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中“投保人故意虛構保險標的,騙取保險金的”這一具體方式。
也就是說,只要虛構了保險標的并以此騙取保險金,就構成保險詐騙;只有在保險標的真實的情況下,才需要進一步考察有無編造保險事故或編造保險事故原因、夸大損失程度或故意制造保險事故等行為。
由于李某虛構了保險標的,故不論事后有無“偽造航班延誤材料、虛構航班延誤事實”的行為,只要其向保險公司索賠并獲得賠付,不論航班有沒有晚點而虛構延誤事實偽造延誤材料,就已經構成保險詐騙罪。
有的論者沒有細研刑法關于保險詐騙罪的規(guī)定,僅憑借建立在日常生活經驗(例如機動車保險之類)基礎上的感性認識,聲稱“如果確實航班延誤則應索賠,無非就是與保險公司的賭博賭贏了,所以不構成詐騙”,此觀點顯然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