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瀟寧 圖_袁文俊
翠竹幽幽,碧水潺潺,在鎮(zhèn)平縣城南七里處,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老式民居。從這所樸實無華的青磚泥瓦建筑中,走出了一位名垂青史的將軍,他就是一代名將彭雪楓。豫南男兒多才俊,從漢代的張衡、張仲景,到近代的馮友蘭、彭雪楓、姚雪垠……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星,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而彭雪楓無疑是其中非常耀眼的一顆。
彭雪楓,1907年生,原名彭修道,河南鎮(zhèn)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工農(nóng)紅軍和新四軍杰出指揮員、軍事家,是抗日戰(zhàn)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lǐng)之一。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澤東、朱德譽為“中華民族英雄”“共產(chǎn)黨人的好榜樣”。
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我,有幸和將軍同鄉(xiāng)。從我居住的將軍路到七里莊,僅需十分鐘的路程。記憶里,彭雪楓故居有一口甘甜的水井,一片茂密的竹林。彼時故居還沒有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村民們一直自發(fā)地對故居進行看護。
2000年,彭雪楓故居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縣政府對故居進行維修復(fù)原,美化旁邊河道,新建廣場、停車場及拱橋、涼亭。2017年1月,故居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名錄》,開始對游人免費開放。
懷著對將軍的敬意,我再次走進位于村北頭的將軍故居。映入眼簾的就是彭雪楓將軍的雕像,將軍頭戴八路軍軍帽,雙目炯炯有神注視前方。雕像旁邊古樸的瓦房是門樓,上書“彭雪楓故居”,赤匾金字,莊嚴(yán)肅穆。推開故居的大門,經(jīng)過擺放著兩架紡花車的偏房,泰和堂三間祖屋赫然在目。院子里有一棵久經(jīng)風(fēng)霜、枝繁葉茂的龍爪桑,碩大的樹冠覆蓋了大半個院落。同村的老人說,將軍小時候常常在這棵樹下讀書習(xí)武,遇到大旱,他就去旁邊的小河挑水澆樹,對這棵桑樹有很深厚的感情。
故居泰和堂是將軍的住所,將軍和堂弟在這里度過了他們的少年時代。出泰和堂往南七八米,是將軍的出生地六德堂。相比泰和堂,六德堂的建筑更簡單。正屋是三間瓦房,并一間東廂房,廂房墻上掛著銘牌:彭雪楓出生地。一代名將在此間出生,從這里走上革命道路。
故居保存完好,屋頂棕色的茅草根根分明,深灰色的瓦片排列有序,房檐兩頭的脊獸經(jīng)多年風(fēng)霜侵蝕磨平了棱角。再次站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我的眼前浮現(xiàn)出將軍的光輝形象。將軍催馬揚鞭疆場,彈指間挽狂瀾,收拾破碎山河,盡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英雄本色。
六德堂旁邊是后院,院中一片翠綠景色。清風(fēng)吹動竹葉,沙沙作響。老鄉(xiāng)說這片竹林一直都有,經(jīng)年繁殖,面積比原來大了許多。眼前這一根根修竹,仿若將軍的化身,根植在故土,以正直高潔的姿態(tài)挺立世間。
竹林外是另一番天地,西邊河水靜靜流淌,北邊是寬敞的雪楓廣場和辦公區(qū)。辦公區(qū)緊挨著兩間茅草屋,是將軍家的生產(chǎn)用房,里面掛滿了各式勞動工具,門口有一方陳舊的石磨。時空回到1928年的夏天,回鄉(xiāng)探親的將軍就在這方石磨邊,飽含激情對鄉(xiāng)親們宣傳革命的真理。
“二十年艱難事業(yè),即將徹底完成,忍看功績輝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貞,是共產(chǎn)黨人好榜樣;千萬里破碎河山,正待從頭收拾,孰料血花飛濺,為國犧牲,滿腔悲憤,為中華民族悼英雄?!边@是將軍犧牲后毛澤東親手撰寫的挽聯(lián),也是毛澤東所撰最長的挽聯(lián)。70個字肯定了將軍功績,將軍短暫的一生,是戎馬倥傯、為國家為人民不懈奮斗的一生。
走出故居的大門,已近中午。故居對面就是雪楓小學(xué),孩子們的郎朗讀書聲隨風(fēng)回蕩。不朽的雪楓精神,扎根在這片紅土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繼承將軍遺志,不斷探索,銳意進取,為建設(shè)美麗富強的國家,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