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有色地質勘查局地質礦產(chǎn)勘查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本區(qū)域屬阿勒泰地層的斷裂構造小區(qū)域,在該區(qū)域出露的主要地層有:中-下元古界克爾木齊群(Pt1-2k)、中-上志留統(tǒng)庫魯木提群(S2-3kl)、泥盆系下統(tǒng)康布鐵堡組(D1k)、泥盆系中統(tǒng)阿勒泰鎮(zhèn)組(D2a)和第四系沖-洪積(Qhpl)。
中-下元古界克爾木齊群分布于哈臘蘇大斷裂以南,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展布厚度約在200m~600m之間。是一套深變質的陸源碎屑巖建造,其主要巖性為堇青紅柱黑云石英片巖、黑云更長片麻巖、條帶狀混合巖等[1]。變質程度為高綠片巖相和低角閃巖相,在后期受熱接觸變質作用的影響產(chǎn)生了混合巖化和角巖化;受后期構造剪切、擠壓活動的影響,為北西~南東向展布的構造帶,并被后期花崗巖所侵蝕;巖石總體變形強烈,顯示多期變形特點,混合巖化較強。該組地層內發(fā)現(xiàn)有諸多透鏡狀銅礦(化)體,與上覆早泥盆世康布鐵堡組和中泥盆世阿勒泰鎮(zhèn)組地層斷層接觸。
中-上志留統(tǒng)庫魯木提群主要分布于阿巴宮斷裂東北側,展布厚度約在100m~800m之間。為一套變質程度不一的碎屑沉積巖建造,主要巖性為變質作用較深的片巖、片麻巖、混合巖和淺變質的粗砂巖、變質細砂巖、變質粉砂巖等,與上覆康布鐵堡組斷層接觸[2]。
泥盆系下統(tǒng)康布鐵堡組分布于阿勒泰復式向斜兩翼,為一套中酸性變質火山巖、火山碎屑巖、陸源碎屑沉積巖夾碳酸鹽沉積巖建造,該組又進一步劃分為上、下兩個亞組。①泥盆系下統(tǒng)康布鐵堡組下亞組:該組分布于阿勒泰復向斜北東翼-鐵米爾特斷裂北東側,出露厚度大約600m~1000m之間。為一套中酸性變質火山巖、火山熔巖及火山碎屑巖建造,主要巖性為黑云石英片巖、千枚巖、石英片巖、流紋巖、霏細巖、凝灰角礫巖、英安斑巖、火山角礫巖、大理巖等。②泥盆系下統(tǒng)康布鐵堡組上亞組:該組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復向斜北東方向翼-鐵米爾特斷裂和阿巴宮斷裂之間一帶,主要為一套海相酸性火山碎屑-沉積建造,出露厚度大約800m~2000m之間,該亞組在區(qū)域內變質程度深淺不一,在阿勒泰復式向斜南西翼出露的變質程度較深,主要形成片麻巖及混合巖夾大理巖為主;而在鐵木爾特一帶出露的變質程度較淺,主要形成變質流紋巖、流紋質凝灰?guī)r、熔結凝灰?guī)r夾綠泥石英片巖、綠泥石黑云石英片巖、大理巖、鈣質砂巖薄層或透鏡體。該組地層為區(qū)域上重要的銅、鉛鋅賦礦層位,該層與上覆阿勒泰鎮(zhèn)組地層為斷層接觸,與康布鐵堡組下亞組地層為斷層接觸。
泥盆系中統(tǒng)阿勒泰鎮(zhèn)組主要分布于阿勒泰復式向斜核部及其兩翼的內側部位,出露厚度大約為2000m~3500m之間。為一套淺變質的海相碎屑巖夾碳酸鹽巖、硅質巖建造,依據(jù)其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上下兩個亞組。①下亞組:其主要巖性為石英片巖、黑云母片巖為主,夾有變質硅質泥巖、中基性火山巖、凝灰?guī)r、灰?guī)r等。②上亞組:其主要巖性為石英片巖、淺粒巖為主,夾有凝灰?guī)r、粉砂巖。
該組為區(qū)域上于康布鐵堡組的銅多金屬礦賦礦層位,與下伏康布鐵堡組為斷層接觸[3]。
第四系沖-洪積主要分布于克蘭河谷兩側及次級河道中,此外在其它溝谷、山麓亦有零星分布,第四系沖-洪積物出露厚度約為4m~60m之間。由砂質粘土及灰白色砂、砂礫、亞粘土組成,礫石成份復雜。
圖1 克蘭盆地一帶斷裂構造綱要圖
區(qū)域內礦床按礦體的產(chǎn)出部位由南向北可劃分為南、中、北三個成礦帶。南成礦帶位于阿勒泰復式向斜南西翼,為NW-SE方向展布,其中鉛鋅礦床分布于中泥盆統(tǒng)阿勒泰鎮(zhèn)組地層中,而其它稀有金屬礦床與偉晶巖脈有關系,周邊已發(fā)現(xiàn)的主要礦床有大哈臘蘇鉭鈮礦、紅墩鉛鋅礦、康里克臺鉛鋅礦點;中部成礦帶位于阿勒泰復向斜北東翼,為NW-SE方向展布,呈帶狀,帶長約30km,帶寬3km~6km,成礦帶的主要礦種以銅、金、鐵、鉛、鋅為主。在該帶周邊已發(fā)現(xiàn)的礦床有大東溝鉛鋅礦、拉斯特銅礦、恰夏銅礦、薩熱闊布金礦、鐵木爾特鉛鋅礦、阿巴宮鐵礦、塔拉特鉛鋅礦、阿巴宮磷灰石礦、巴斯特列克鐵礦等;北成礦帶位于克蘭盆地北東緣,主要礦種為偉晶巖型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其中稀有金屬礦主要以鈹、鉭鈮為主,賦礦巖石為花崗偉晶巖,周邊出現(xiàn)的礦床主要有小東溝鈹?shù)V點、阿巴宮鉭鈮礦、喇嘛昭鈹?shù)V等,而非金屬礦床有白云母礦點、長石礦點及高鋁礦物藍晶石礦點、矽線石礦點等。
該區(qū)域內分布的礦床主要以銅、鉛鋅、金、鐵、磷灰石、鋰鈹、鉭鈮等礦種為主,而各礦床的主要成礦類型為:①銅礦床:銅礦床以火山噴流-沉積有關的鐵銅礦和銅鉛鋅多金屬礦為主,其次是以受斷裂構造控制的熱液型礦床,還有出現(xiàn)的礦床與接觸交代作用有關的矽卡巖型銅礦點;②鉛鋅礦床:鉛鋅礦床主要以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和熱水沉積碎屑巖系鉛鋅礦床為主;③金礦床:金礦床主要類型有火山噴流-沉積型金礦床和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床兩種;④鐵礦床:鐵礦床以噴流-沉積型鐵礦床與變質巖系中的鐵礦床為主,局部出現(xiàn)以接觸交代矽卡巖型鐵礦床次之;⑤稀有金屬礦床:稀有金屬礦床主要以偉晶巖型為主,所以其找礦標志以區(qū)域內侵入性偉晶巖脈接觸帶及偉晶巖外圍為主要找礦線索,找礦標志的主要表現(xiàn)為具強分異和強交代型偉晶巖脈;⑥磷灰石礦床:磷灰石礦床僅有阿巴宮磷灰石礦床,產(chǎn)于張性斷裂帶內,由粗大磷灰石晶體組成的塊狀磷灰石脈體為主。
該區(qū)位于晚古生代克蘭火山-沉積盆地中,克蘭晚古生代島弧形成于被動陸緣拉張斷裂環(huán)境,其中火山活動比較強烈,由北西向南東存在有阿舍勒、沖乎爾、克蘭和麥茲四大火山-沉積盆地,其中阿舍勒盆地有阿舍勒大型銅鋅礦床,麥茲盆地有可可塔勒大型鉛鋅礦床,而此礦床的成因類型均為火山噴流沉積塊狀硫化物型為主;克蘭盆地有紅墩中型鉛鋅礦,其成因類型為SEDEX型;哈臘蘇鉛鋅礦主要位于克蘭盆地內,克蘭盆地內構造線主要以北西-南東向為主,以阿勒泰復式向斜為主體,次級褶皺及斷裂均十分發(fā)育,如圖1。
從地球化學條件及地球化學異常來看,哈臘蘇鉛鋅礦床亦位于中泥盆統(tǒng)阿勒泰鎮(zhèn)組上亞組一套海相沉積的碎屑巖建造中,并且該套建造向北西方向延伸穩(wěn)定,走向上可能與紅墩鉛鋅礦床的含礦建造相連,找礦空間巨大;從鉛鋅多金屬礦含礦建造及含礦層來看,哈臘蘇鉛鋅礦床的含礦建造主要為一套紋層狀硅質巖及變石英粉砂巖,由以上條件分析說明該區(qū)具備尋找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的條件,找礦前景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