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衛(wèi)東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陜西 榆林 719000)
城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東南部的上鹽灣鎮(zhèn),地理坐標為北緯37°57 06.2",東經(jīng)110°00 10.3",海拔917米。該地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無定河中游,西北臨毛烏素沙地,地貌屬黃土高原峁梁丘陵寬谷區(qū)。
圖1 上鹽灣城址平面圖
現(xiàn)修有通村路;榆商高速從城址北部穿過。臺地地勢平坦,除西北部外,其余因河水沖刷和沖溝發(fā)育而形成陡立的崖壁,地勢險要。
城址平面整體呈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東北—西南向分布,現(xiàn)存墻體可辨有北墻、東墻北段、南墻和西墻大部(圖一)。墻體基本沿臺地邊沿溝畔分布,整體保存差,大都消失不見。
北墻:略呈西北—東南走向,北臨沖溝。墻體呈弓形,除中段偏東和東端局部墻體高出地面較多外,其余多保留為土壟狀。墻體由黃土夯筑,土質純凈,現(xiàn)長156米,寬2.6—7.4米,內(nèi)高0.2—4.3米,外高0.6—6.1米,夯層厚9.5—16厘米,東段內(nèi)側和西段墻體上修有水渠。
東墻:西北—東南走向,沿斷崖分布,北段外鄰小學,南段外臨小河?,F(xiàn)僅高速公路北側以北有部分墻體可辨。墻體由黃土和黑壚土夯筑,現(xiàn)存108米,高 0.4—1.2米,寬 0.7—6米,夯層厚 7—15厘米,沿線雜草樹木叢生。根據(jù)南北墻走向,推測東墻長度在360米左右。
南墻:西北—東南走向,南側原為陡崖,現(xiàn)逐級修建有窯洞。墻體沿斷崖分布。東端掏墻建有窯洞,長6、寬5.7、高2.2米,向西墻體于地表和斷崖上可辨。長約370米,高0.2—1.6米,寬2米左右,黃土和黑壚土夯筑。
西墻:西臨沖溝,沿溝畔和斷崖曲折分布。南段因沖溝發(fā)育而中斷,北段中部因高速公路修建而中斷。高速公路以北段墻體接北墻,向西南延伸,長46米,寬3米左右,高1.5米左右,墻上修有水渠;高速公路以南部分向南延伸至沖溝畔,長160、寬0.8——4.3、高0.6—2.6米。根據(jù)南北墻走向,推測西墻長度在320米左右。
城內(nèi)現(xiàn)為耕地,地表散見有少量瓦片、瓷片等遺物。不能辨識城門、馬面等設施。
城內(nèi)地表遺物較少,采集有瓷片、瓦片、陶片和磚塊,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
1.瓷片:大多為碗底,個別為盆腹殘片。
碗 釉色有醬釉、青釉和白釉。
醬釉碗 2塊。2018YYSS:1,胎色灰白,質較粗。圈足較高,挖足過肩,雞心底。施黑褐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內(nèi)底部有澀圈。殘高2.7厘米,足徑6.8、足內(nèi)高 1.2、外高 0.9厘米(圖二,左)。2018YYSS:2,整體與 2018YYSS:1相同,殘高 3.3厘米,足徑7、足內(nèi)高 1.1、外高 0.7厘米(圖二,右)。
青釉碗 4塊,整體形制與醬釉碗相同(圖三、四)。釉色淺青,除圈足或底部不施釉外通身施釉,2018YYSS:3 底部飾褐彩,2018YYSS:5 與2018YYSS:8 內(nèi)施白釉,底部不刮釉。
白釉碗 1塊,整體形制與醬釉碗相同。2018YYSS:6,內(nèi)滿施白釉,外施釉不到底,殘高2.6厘米,足徑5.6、足內(nèi)高1、外高0.6厘米。
盆 2塊。2018YYSS:9,口沿殘片,胎色淡黃,胎質較粗,口微斂,厚唇,內(nèi)外施褐色釉,長8.2、寬5厘米(圖五,右)。2018YYSS:10,盆底殘片,灰白色胎,質粗,平底中部內(nèi)凹,內(nèi)外施褐色釉,殘高7.3、底徑18.6厘米(圖五,左)。
圖2 醬釉碗底部殘留釉面
圖3 青釉碗底部內(nèi)側
圖4 青釉碗底部外側
2.瓦片:有板瓦和筒瓦,皆外素面內(nèi)布紋。
3.陶片:1片。2018YYSS:15,泥質灰陶,為盆口沿殘片,斂口,卷沿,上腹略外鼓,下腹內(nèi)收,器表密布平行刮光條紋,長 19、寬 11厘米(圖六)。
4.磚塊:1塊。2018YYSS:16,長條形磚,素面,殘長11、寬17、厚6厘米。
圖5 瓷盆殘片
圖6 陶盆口沿殘片
位于米脂縣龍鎮(zhèn)鎮(zhèn)東北3公里的馬湖峪河匯入無定河處北岸。村北的山上有兩座烽火臺,時代不詳。此地地勢陡峭,不適合建城,未見墻體和其他遺存,山體沿溝畔有人為鏟削的痕跡,當為一處寨址。
位于橫山縣黨岔鎮(zhèn)東南15公里的石峁村南側山上,與上鹽灣城址隔無定河相望。城址分布于山體上部,墻體保存差,僅山頂南側土路畔斷續(xù)可辨有南墻夯層。西北端有一方形寨址,內(nèi)有關帝廟,廟前立清嘉慶三年重修碑一通,碑文有“河西王家坬有古寨曰龍泉”的內(nèi)容(圖七);東端有一烽火臺。城內(nèi)地表散見大量的磚瓦殘片、陶片及瓷片。瓦片、陶片和瓷片特征與上鹽灣城址所采集同類器的基本相同,但類型更豐富(圖八、九),從遺物特征看,王家洼古城也在宋金元時期。
圖7 王家洼山頂關帝廟清代重修碑局部
圖8 王家洼城址采集瓷片
圖9 王家洼城址采集陶瓦片
根據(jù)采集到的瓷碗底標本來看,其內(nèi)有澀圈、挖足過肩的特征與銅川黃堡窯金元時期的瓷片特征相近①,故時代當在這一時期。但我們認為該城址當為宋代城址,理由主要有:
1.城內(nèi)遺物特征均屬宋夏金元時期,不見其他時期的遺物,時代較為單一。
2.根據(jù)文獻,上鹽灣古城符合北宋永樂城地望的相關記載,當為北宋永樂城舊址(詳見下文);此外,文獻中也無其他時期在此筑城的記載。
3.本區(qū)域在宋夏金元時歸屬頻繁。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宋夏議和,西夏遣歸永樂之戰(zhàn)的宋軍俘虜,宋將米脂等寨賜與夏,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金人攻取延安府,綏德軍降,本區(qū)歸金。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元兵攻延安、徇鄜州該地又被蒙古人占領。永樂城十四日即建成,又十多天后便被西夏攻破,此后再無相關的沿革。其存在時間短暫,北宋也再無修繕利用該城的記載,故宋朝遺物較少,而西夏、金、元均對這一區(qū)域占領過,特別是金元時期,占領時期較長,當有人在殘破的永樂故城內(nèi)繼續(xù)生活,故這一時期的遺物較多。
綜上,上鹽灣古城時代當在北宋,在金元時期又繼續(xù)有人居住生活。
永樂城的位置所在一直是許多研究者關注的問題,并形成了上鹽灣古城說②馬湖峪村說③石峁村古城說④和王家洼古城說⑤等幾種觀點(其中石峁村古城與王家洼古城為同一城址)。下面根據(jù)文獻資料及實地調(diào)查,談談自己的看法。
1.相關文獻
關于永樂城與永樂之戰(zhàn)的史料主要有宋代文獻及元人所編《宋史》,這些文獻時代最早,記錄較為完整,這里將其中主要部分摘錄如下:
(1)“永樂北倚山,南臨無定河,三面皆絕崖,地誠險要……丁亥,虜騎至城下,禧命鄜延總管曲珍領城中兵陣于崖下水際,禧、舜舉、稷植黃旗坐于城上臨視之……虜與官軍夾水而陣,前后無際,將士皆有懼色……俄而,虜鳴笳于陣,虜騎爭渡水犯官軍。”⑥
(2)“已定永樂下埭作寨……新城去永樂上埭八里,故銀州二十五里,米脂寨五十里,永樂蓋以小川為名,城前正據(jù)銀州大川?!雹摺堕L編》還記載:“敵騎尋自明堂川入,駐寨城側,與夏州烽臺相對,置陣無定河西,覘望官軍?!?/p>
(3)“(徐)禧登城西望,不見其際,宋軍始懼。”⑧
(4)宋神宗元豐“五年,即永樂小川筑新城,距故銀州二十五里,前據(jù)銀州大川,賜名銀川砦,旋被西人陷沒。”⑨
(5)“已與沉括議筑砦堡各六。砦之大者周九百步,小者五百步,堡之大者二百步,小者百步,用工二十三萬?!雹?/p>
以上文獻中關于永樂城地望記載最詳細的為司馬光所撰《涑水記聞》和李燾所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特別是司馬光,永樂之戰(zhàn)就發(fā)生在其有生之年,這樣的國之大事對于司馬光來說,知道具體細節(jié)是不難的,因此,他對永樂城及永樂之戰(zhàn)的相關記載當是非常準確的;李燾為南宋人,其生活年代距離永樂之戰(zhàn)僅幾十年,其所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是研究宋史的重要史料,價值極高,故其對永樂城的地望記載也是比較準確的。
根據(jù)這些文獻,我們可知永樂城的地望信息主要有:1.永樂城為一座大寨,在無定川中,距故銀州二十五里,米脂寨五十里;2.永樂北倚山,南臨無定河,城址建于永樂小川匯入無定河處的臺地上,三面臨絕崖;3.宋夏軍隊夾無定河對峙,夏軍軍陣在無定河西,宋軍在河東,夏軍渡河而攻永樂城。
2.城址考證
根據(jù)實地調(diào)查情況來看,只有上鹽灣城址地望與文獻記載的永樂城相符,周圍環(huán)境因素也能與永樂之戰(zhàn)的具體經(jīng)過相匹配。該城西距黨岔銀州故城約15公里,南距米脂古城約25公里,東側有一條小川?!端问贰ぽ浄尽酚小坝幂^今法五尺為步,三百六十步為里”?記載,吳慧在《宋元的度量衡》一文中指出宋太府尺長度在31.2厘米?,則宋之一里當在560米左右,25里約14公里,50里約28公里,基本與文獻所記相符。城址除西北部分外均臨陡崖,據(jù)不完整推測,墻體周長約1200米,接近宋代的九百步。因此,我們認為上鹽灣古城即北宋所筑的永樂城。
關于永樂城具體位置的考證,史念海先生在其《河山集》第二集的自序中簡單提到,他受米脂縣龍鎮(zhèn)鄉(xiāng)有永樂村地名的影響,曾實地對永樂村進行了調(diào)查,在發(fā)現(xiàn)該村所在地根本不符合建城的相關要素后,又擴大調(diào)查范圍,將城址鎖定在了馬湖峪村。這一觀點在其《河山集》第二集的自序中作為例子簡單提到過,對于具體的認定過程沒有多說,我們此次也對馬湖峪村的相關遺存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詳見上文),結合文獻,馬湖峪烽火臺遺存所在地并不符合文獻關于永樂城地望的記載,也無相關的遺存,自然不是北宋永樂城所在。
梁金奎先生和張戈都認為今橫山黨岔王家洼古城為宋永樂城,但他們的文章在對文獻的理解認識上均存在著不小的失誤。梁文依據(jù)文獻認為永樂是一個城寨體系,并在將石峁村古城認定為宋龍泉寨的基礎上,又將該城址分出一隅,指為銀川寨(即永樂城),張文在引司馬光《涑水記聞》“永樂北倚山,南臨無定河”的基礎上,卻將永樂城位置定在無定河南岸的石峁山頂上,結論自然不可信。王家洼古城所在山頂廟內(nèi)清嘉慶三年的重修碑記舊有龍泉寨,梁金奎先生將其考證為北宋的龍泉寨,這當是沒有疑問的。因為《宋史》中有關于嗣武寨(今羅兀城)和龍泉寨的位置記載“舊羅兀城……南至米脂寨三十里,北至龍泉寨二十里。龍泉寨……南至嗣武城二十里,北至中山堡八里”?。羅兀城位于今榆陽區(qū)鎮(zhèn)川鎮(zhèn)石崖底村的古城山上,北與王家洼古城的距離為10公里,南與米脂古城的距離近15公里,所以王家洼古城為宋龍泉寨疑問是不大的。而且根據(jù)我們調(diào)查,王家洼古城的地表遺物和文化層堆積遠比上鹽灣古城要豐富,表明城內(nèi)古人生活的時間較長,這與永樂城剛建成便被攻破的史實不甚相符。
呂卓民先生在其《宋永樂城考》一文中對史念海先生和梁金奎先生的觀點進行了分析,認為其不成立,并進一步依據(jù)文獻和普查資料,將北宋永樂城址定在了上鹽灣城址,其實,通過研讀文獻和調(diào)查資料是不難考證北宋永樂城位置所在的,以往將北宋永樂城考證在馬湖峪村和王家洼村的,多因對文獻的理解有誤,或受當?shù)貍餮缘挠绊憽Mㄟ^此次調(diào)查,我們可以肯定,北宋所筑的永樂城就是今天的上鹽灣古城,北宋與西夏的永樂之戰(zhàn)就是在這里發(fā)生的。
(注:照相:張永崗 繪圖:白小剛 執(zhí)筆:康衛(wèi)東)
[注 釋]
①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銅川耀州窯》,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第37頁。
②呂卓民:《宋永樂城考》,西北大學考古學系、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與考古學研究中心編:《西部考古》(第一輯)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503~506頁。
③史念海:《河山集》(第二集),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1年,第7~8頁。
④梁金奎:《宋永樂城址考辨》,《榆林文史資料》(第3輯),1985年,第 73~74頁。
⑤張戈:《北宋永樂城址新考》,《榆林學院學報》2017年第5期。
⑥(宋)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卷十四《徐禧等筑永樂城》,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283~284頁。
⑦(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二十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2版,第7926~7927頁。
⑧(元)脫脫等:《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4012頁。
⑨《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第2150頁。
⑩《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徐禧傳》,第10723~10724頁。
?《宋史》卷一百四十九《輿服志(一)》,第3493頁。
?吳慧《宋元的度量衡》,《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三)》,第 21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