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曾說過非常具有辯證法意義的兩句話:“只有變化是不變的,只有不固定是固定的?!毖死碛^之,不論是節(jié)候里春夏秋冬四時的冷熱寒溫變易,還是人世倫理關系中的遠近親疏的變化,本不足為奇。然而,這對于平順處世與慣常思維的人來說,確有一時難以應對的心理撞擊,如果能通曉天地人生的變化不息之理,不僅能對于這種變化早有預知,并可能轉化為積極效應。正像知道秋盡冬來,事先要備好冬衣一樣,誰還自尋煩惱地去感慨春暖冬寒?
蘇秦的炎涼體驗
在世態(tài)炎涼的題自之下,我最先想到的是戰(zhàn)國時代的洛陽人蘇秦。他少年好學,曾就學于謀略大師鬼谷子,善于游說,自以為可任帝王師,但因最初所云皆為華而不實之辭,并不為君主買賬。所以《史記》本傳說他“出游數(shù)歲,大困而歸”。在蘇秦的游說生涯中,失敗最慘的是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的這一次。蘇秦給秦惠王出“連橫”的謀策,要用兵消滅六國,這時的秦國尚不具備以一滅六的實力,所以他的謀策行不通。
蘇秦因為在秦流連日久,“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碧K秦就這副模樣回家了,引得“兄弟嫂妺妻妾竊皆笑之”。冷遇還不只于此。正在織布的妻子竟然沒有從織機上下來,就當是來了個不值得待見的老熟人。嫂子也不去給小叔去做飯,父母也不向他說一句話。這本是世態(tài)炎涼所輻射的家態(tài)炎涼,可蘇秦卻反躬自責,認為是自己沒出息,由刺激而引發(fā)為動力,連夜研習兵書戰(zhàn)策,尤精于呂尚的《陰符經》,讀書困倦時以錐子刺自已的大腿,可謂竭盡了全部的身心之力,終于弄清了天下走向的大勢:各國必須合力對抗秦國,是謂“合縱”。時勢造英雄,他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被趙王發(fā)現(xiàn)是一個奇士,封為武安君,任為首相,賞賜給金銀財寶無數(shù),并給兵車百輛,隨從他到楚、魏、韓、齊、燕等五國,瓦解他們與秦國連橫的盟約,一時間關東各囯與秦囯的交通關隘的函谷關都關閉不通了,合縱之策大見成效,所謂佩“六國相印”就是在這個時候。
如此飛黃騰達了的蘇秦,在由趙去游說楚王的途中,可能是想起了當年由秦囯落魄歸家時的全員冷對,他特選取經過老家洛陽的路線,這回可謂衣錦還鄉(xiāng)了,他要體驗一次父母妻嫂見面時的親情溫度。《戰(zhàn)囯策·蘇秦以連橫說秦》一文中記下了這次帶有極大諷諭性的場面:“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白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厚,蓋可以忽乎哉?”在當時的親人之間的炎凉之差尚且如此,那以金錢與權力為軸心的世態(tài),豈能不如蘇秦所嗟嘆的?
朱買臣的兩次炎涼感受
在說到蘇秦的家態(tài)炎涼嗟嘆之后,我又想起了西漢武帝朝中官為侍中的中大夫朱買臣。他家居吳地,少年家貧而好學,尤好《春秋》與《楚辭》。毎天上山打柴到市場上去賣。在擔柴行走的路上,也是一邊走一邊背誦不止,有時還吟唱起來。與他同事打柴的妻子(在《漢書》中無名姓,后代戲曲中演義為崔氏)屢加勸阻,認為打柴就是打柴,讓他認這個窮命,但買臣不僅不加改正,反而“逾益疾歌”,這時引起妻子要求離婚的想法。朱買臣很有自信心,勸她等待自己過幾年到了五十歲時會時來運轉,能富而且貴,現(xiàn)在隨我受苦,“待我富貴報汝功”。但妻子卻不以為然,憤然回答:“如公等,終餓死溝中矣,何能富貴?”她終于離開朱買臣嫁人而去。這是嫌丈夫窮而離婚的一個典型,也是朱買臣第一次經歷的世態(tài)炎涼。
豈料朱買臣幾年后,在官為侍中的同鄉(xiāng)嚴助的推薦下,被漢武帝召見,經當面考問后重用為侍中,任中為當朝的文治武功貢獻了許多良策,在朝廷中威望大增。這時正趕上東越王叛離中央,朱買主給漢武帝進言用武力征服的方略,正合武帝的意圖,就立即委任他為會稽太守。武帝詔見朱買臣時特別對他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今子何如?”朱買臣承大任,懷揣印綬回故鄉(xiāng)會稽赴任了。到了會稽,“買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這時正趕上府邸內的大小官員群飲正歡,無視來人,這時朱買臣也找個末座,與相當于看收發(fā)室的守邸共食。這時守邸發(fā)現(xiàn)來吃飯的這個人有一條綬帶從懷中露出,心中感到驚怪,便順帶查看,發(fā)現(xiàn)原來是太守的大印。馬上向喝得大醉的上計掾吏報吿,他們都不信來的這個蹭飯的會是太守大人,竟然大呼:“真是荒誕??!”守邸說:“不信你們就來看看!”眾人一看,不禁驚叫起來:“是真的!”這時小吏們報告守丞,驚駭中的大小官吏們推推擠擠地在中庭跪拜新任郡守。朱買臣穿舊衣服到官邸蹭飯不遭人待見;一旦亮出大印,原來那些認為他是騙客的勢力眼們竟然齊唰唰地跪拜在他面前,這不正是朱買臣所經歷的第二次世態(tài)炎涼嗎!
朱買臣在郡守官邸確認了身份后,長安派出的駟馬高車也來迎接,官府衙門下令為新任太守修整道路,縣吏送迎的車足有百余乘,特別經過朱買臣的故鄉(xiāng)吳界,他的前妻與丈夫也是修道的民伕,坐在車上的朱買臣,看著自己當年打柴時曾走過的路,他不能不感到世態(tài)的炎凉翻轉。榮歸故里的朱買臣特別注意路旁人群中故鄉(xiāng)的熟人,他一眼就認出了后來被李白詩中稱之為“會稽愚婦”的前妻,馬上下令停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這時的朱買臣與“會稽愚婦”二人的心理都很復雜。當初自己窮困,用將來富貴的許諾來安慰妻子,也是一張空頭支票。而離婚后自已在打柴路上餓得昏倒時,也得過她的救助,至少也是滴水之恩,何況還有共同打柴那一段的相濡以沫的生活。而“會稽愚婦”也會自省當年的淺見,那么一個用功有志的學子,怎么會沒出息?今天他貴為郡守,對我們這一對貧賤夫妻,竟接在府中,待為上賓,真是令人感動又慚愧!她就是懷著這種矛盾心情,在太守府中住了一個月,這時如果以“世態(tài)炎涼”與否問她,她會說:“沒想想到朱買臣是這樣忠厚仁德的大丈夫!我不配活在世上!”最后她竟自省后上吊而死。朱買臣出資給她的丈夫,令其安葬。至于從明朝以來的各種戲曲唱詞中的《馬前潑水》,純是落魄文人怕自己貧敗無著,老婆休了自己,生造出一個崔氏女在朱買臣馬前摟取潑地泥水的警告事例,既丑化了寬懷大度的朱買臣,也糟踐了能夠反思昨非的“會稽愚婦”。朱買臣的寬厚仁德還表現(xiàn)在返鄉(xiāng)后,召見全部故舊,招待飲食,而對自己當年貧困時曾有恩惠施與者,皆有感恩性的報答。這也在證明:世態(tài)中并不只有勢利眼中的那一種“世態(tài)炎涼”。
“牛屋貴客”的炎涼變化
“牛屋貴客”是一則出自南朝宋時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中的故事。褚裒原本是章安縣令,升遷為太尉記室參軍,論官位并不甚高,但其人名聲顯赫,人們卻很少認識他。一次褚公岀差東去,他的下屬官吏送他到錢塘驛亭住下,等待乘坐商用載貨船。這時吳興縣令沈充送客住此,亭吏按賤民回避官家的制度,把褚裒當作小商販驅趕至牛棚住宿。當夕江潮漲起,沈充一人頗感無聊,飲酒無伴,就問亭吏:“牛圈里是什么人?”亭吏回稟:“昨天有一個老侉來住,因為您住在驛亭,才把他攆到牛圈去住了?!鄙虺溥@時倒不計較住在牛屋的老侉的身份,帶著酒意向牛屋喊話:“老侉,想喝酒不?你叫什么名字?”這時牛屋中的人舉手回答:“我是河南的褚季野。”沈充一聽這個遠近聞名的名字,十分窘愧,不再敢要他走出牛屋,而是自己走進牛屋,遞上名片,拜見禇公,并立即命令亭驛,宰殺牛羊,盛待貴賓。沈充為了挽回慢待官長名人的影響,當著褚公的面,狠狠地鞭撻了那個沒看準人就下菜碟的亭吏。早已深諳世態(tài)炎涼的褚裒,他不僅平靜地眼看著亭吏挨鞭子,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還愉快地享用著本地官長的豐盛酒席的款待。在深諳世事的褚公看來,人分貴賤,官分九品,平民百姓與高官顯宦,販夫走卒與縉紳富戶,在以富與貴為社會地位為評量標準的現(xiàn)實中,亭吏把一個河南老侉安排在牛屋住宿并無不妥,只是他沒看出太尉記室參軍的身份,他挨打也并不冤枉,視當天發(fā)生的一切事都是當時官場的平常事?!妒勒f新語》中把這件事歸入“雅量”一類。其實,褚裒并沒有遭遇什么實際委屈,一場小波折之后,還親眼看到亭吏大受鞭撻之苦,還能大快朵頤,已經夠不上是名士的“雅量”了。但對于這件以勢利眼對人的世態(tài)炎涼,世人卻已看得淋漓盡致了。
王播的“飯后鐘”與“碧紗籠”
據五代作家王定保的《唐摭言》記載,唐代詩人王播,少時孤貧,嘗寄居揚州惠昭寺,與僧眾每天一起白吃三頓飯,日子多了,僧人們對他很是反感。按廟里的慣常規(guī)矩,每要開飯前必先打鐘。但廟里為了不讓王播在這里白吃飯,私下要和尚們在吃飯的鐘點之前來吃飯,吃完飯以后再打鐘,這樣聽到鐘聲即來吃飯的王播就沒飯可吃了,這等于是攆他離廟的逐客令。這樣一來,王播只好離開寺廟去另謀生計了。
在二十幾年以后,經過惠昭寺飯后鐘之辱以后的王播,發(fā)憤讀書,金榜題名,被朝廷委派到揚州為地方主官,出鎮(zhèn)是邦。這時他回訪當年不待見他的惠昭寺,看到當年他在這里題壁的詩篇,也因人之貴而大增身價,一件件都被作為名家墨寶,由綠紗籠罩,頓顯風光。寺廟亦因有長官當年“潛龍勿用”時在此寄住過而頗為光彩。王播見此前冷后熱的勢利之為,很為這佛門清凈之地竟也如此世態(tài)炎涼而感慨萬端,寫下了兩首七言絕句。一是感嘆二十多年間的廟舊僧老:“三十年前此院游,木蘭花發(fā)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倍枪⒐⒂趹涯钱斈甑摹帮埡箸姟焙徒裉斓倪@“碧紗籠”:“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蓖醪サ母锌菍κ缿B(tài)炎涼的切身感受之慨,尤其是斷緣于名利富貴的空門,竟也與世俗一樣世態(tài)炎涼,更是讓他十分悲哀了。
寇準與魏野的炎涼感受
我們前面說到的一些事例,都是把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當作一回事,甚至釀成一個事件的事,但歷史上也有人對此習以為常,根本不當一回事的。在郭紹虞輯錄的《宋詩話輯佚》中,輯有北宋時期的一則故實:曾任過宰相的寇準,他典陜時曾與好友魏野處士同游僧寺,在那里觀覽當年二人的留題處,二人所見,凡作為當?shù)亻L官寇準的留題皆用碧紗籠之,十分耀眼,而魏野的留題皆有厚厚灰塵蒙蓋其上,炎涼的境況完全不同。兩個人同游舊地,同覽舊題,如此判若云泥的對比,不僅寇、魏二人各感尷尬,就是陪同寇準同行的官妓們,有慧黠之明者也主動到魏野的留題上以紅袖去拂掃灰塵。這個場面使魏野望著寇準含有難言之意地大笑,并又因之題詩一首:“世情冷暖由分別,何必區(qū)區(qū)較異同。但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笨軠实牧纛}上綠紗籠罩,魏野的留題上灰塵累累,誰都會看出這中間的炎涼厚薄,論原因只是知府與處士之別的不同待遇,乍然看來,很難接受;冷靜思之,世態(tài)卻從來如此。所以魏野以冷幽默而自得自嘲,并以莊子的齊同對立的哲學不計較炎涼的異同,竟能自寬自慰。有紅袖常拂灰塵,比碧紗籠罩還要好??墒恰懊赖哪恪?!只要寇萊公官運不衰,就能碧紗常罩,而你魏野今日所見的紅袖一拂,只是眼下的應付之為,何得“常將”?但是,今天我們還是很欽佩魏野的,他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的常態(tài),并習以為常,泰然處之,還能一展詩才,吟詩一首,讓在場的人連同自己都有個臺階可下,而寇準又并不因此在火上受烤,官妓們?yōu)楝F(xiàn)場遮羞的小聰明也得到當事人的認可,寺廟的住持也得以化解勢利眼的尷尬,這場危機,沒有魏野這樣的胸懷和才華,是化解不了的。
蘇軾與蕭伯納的態(tài)度
據說,英國的著名戲劇作家蕭伯納遇到一個皮鞋廠的老板,那人看到蕭的個子高大,腦袋方長,對蕭說:“如果用你的形象做皮鞋的廣告,全世界的人都會認識你?!笔挷{回答說:“那世界上穿不起皮鞋的人呢?”這則逸事的后邊隱藏著一個世人差別不等的理數(shù)。蕭伯納在成為世界名人之后,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當時感慨萬端地說:“當年我在水中掙扎地游水時沒有人幫助我,今天我上岸了,卻拋給我一個救生圈?!边@是對世態(tài)中冷待奮斗者,無人雪中送炭,卻好錦上添花,并趨炎附勢地去喝彩的諷刺。我想,古往今來,社會中的人群千差萬別,身份地位各異,況且還有窮通禍福、升沉起落、興時背運和富貴貧賤的變換,而幻想總能鴻運當頭,天官賜福,一生直路,平步青云,絕對公平,不免是一個烏托邦。蘇軾在貶黃州時寫有一首《定風波》詞,以風雨中不憚前行言其定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比魏野還曠達,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親人慢待,朋友嫌棄,碧紗籠罩,紅袖拂塵,一切的一切,都無妨自己的價值與追求,但卻要切記從蕭瑟處起步,吟嘯著前行,建造好自身,不論現(xiàn)在還是以后,都能有一個真正自我的存在。
【責任編輯】? 陳昌平
作者簡介:
王向峰,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國學研究院專任教授,1990年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直接評定為文藝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同時被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聘為專任教授和研究員,并指導博士生。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美學學會名譽會長、詩詞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遼寧省文聯(lián)、作協(xié)和文化交流協(xié)會顧問。在全國核心期刊和重要報刊上發(fā)表專業(yè)論文與評論600多篇,自撰與主編的專業(yè)著作60多部。論著在國家和省級獲獎30多次。獲國家大獎有1992年國家教委優(yōu)秀學術專著獎、2004年全國文藝理論突出貢獻獎、2005年第三屆魯迅文學獎、2006年首屆中華優(yōu)秀圖書獎。2007年獲遼寧省人民政府首屆哲學社會科學成就獎。遼寧省暨沈陽市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