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玉
KWHL是“已經知道什么(What we know)、想知道什么(what we want to know)、如何知道(how we will find out)以及學到什么(what we learned)”的英文簡稱。KWHL表格讓教師的“追隨”不斷融入“自我評估——捕捉興趣——預設生成——回顧反思”的循環(huán)中,得以在觀察、評估、記錄幼兒的學習經歷中支持幼兒不斷發(fā)展,獲得連續(xù)性的經驗與探究能力。有助于幼兒激活已有的知識經驗并提出他們未知的問題,計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并不斷嘗試探究,記錄回顧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收獲。本文以大班科探游戲“捂柿子”為例,具體闡述KWHL表格在大班幼兒探索實踐中的實際運用策略。
一天,我班的軒豪將家門前柿子樹上豐收的柿子帶到了活動室,或紅、或橙、或硬、或軟的柿子,立刻引起了幼兒的興趣。他們好奇地觀察著、觸摸著、討論著。看著幼兒如此有興致,我就借用KWHL表來促進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求問題的答案。
評估幼兒的發(fā)展、學習經歷和興趣,撰寫觀察記錄,是創(chuàng)設有吸引力的、符合幼兒發(fā)展水平的游戲環(huán)境的關鍵。大班幼兒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自主表達、自我評估和自我反思的能力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于是,我和幼兒圍繞感興趣的“柿子”這一“關注點”展開分析,看看他們對這個事物“已經知道多少”。
“我們小區(qū)里也有柿子樹?!薄拔页赃^,很甜的,媽媽說不可以多吃。”……我捕捉到這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決定和他們一起探究下去。大家決定進行一次集體討論,自由說說對柿子(樹)的認識。從幼兒自我評估的展示和分享中,我了解到他們對柿子(樹)的外形特征、口感等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他們對于“柿子”還有著更多的興趣追蹤點。于是,我鼓勵幼兒思考,展開觀察、實驗、比較,進一步進行互動與探索。
幼兒是天生好奇的科學家,他們喜歡探究周圍的世界。教師應鼓勵幼兒圍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提出自己想繼續(xù)“研究什么”“發(fā)現(xiàn)什么”。
幼兒圍繞“柿子”嘰嘰喳喳地討論著?!皩τ谑磷?,你還想知道些什么?”當我拋出問題后,他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柿子里面是什么樣子?”“這些柿子硬硬的,怎樣才會變得又軟又甜呢?”……幼兒的思路豁然打開,問題層出不窮。于是,我給每位幼兒一張紙,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經驗與問題。這些經驗與問題展示在“科討墻”上,猶如幼兒做的學習計劃,以引導他們梳理歸類,也是教師對其經驗、疑惑的再次梳理。
幼兒最感興趣的,也是最多次提出的問題就是“怎樣讓柿子變熟”。我們就圍繞著這個問題,支持幼兒自己進行設想并尋求答案。
圍繞幼兒“每個想知道的問題”,教師都不是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尋找答案、獲得成長。針對幼兒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平和學習特點,有的問題幼兒知道答案就可以分享經驗;有的暫時沒有答案,就可以啟發(fā)他們:“你的這個問題,你覺得可以怎樣去解決呢?”調查、嘗試、觀察、記錄等,這些都是幼兒探索的途徑,成人就是支持者和促進者,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鼓勵幼兒在“已知經驗”基礎上圍繞“未知經驗”展開探索,以獲得學習的能力。
結合問題“怎樣才能讓柿子變熟、變甜?”我不斷鼓勵幼兒開展各種“捂柿子”的探索活動。幼兒設想了多種多樣的“捂柿子”方法,如:昊昊的“將柿子放在太陽下曬”,蘭蘭的“把柿子和蘋果、香蕉等水果混在一個袋子里” ……其中,衡衡的“大米捂熟法”最受歡迎。
隨后,在家長的支持下,捂柿子的驗證開始了,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嘗試。昊昊的柿子放在窗臺下曬,蘭蘭的柿子和香蕉、蘋果放在一個袋子里,衡衡將柿子埋進大米里……
幼兒在不同的、不斷的嘗試探索中,有的收獲了成功的甜蜜,有的也品嘗到了失敗的苦澀。但無論成敗,師幼和家長都在不斷地探究中獲益匪淺,都感慨:“平時只知道柿子好吃,原來捂柿子有這么多的門道??!”在整個活動中,教師、家長、幼兒園多方面提供了支持與幫助,幼兒在自主參與、自由觀察和親身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提升著自身的經驗。
“捂柿子”活動結束后,啟發(fā)幼兒回顧自己在整個過程中的收獲。衡衡分享了自己捂柿子的過程:將5個生柿子埋進米袋里,每天都耐心地等待著、細心地觀察著。前兩天,柿子沒有多大變化;第三天,柿子顏色開始變紅;第四天,柿子開始有些變軟,顏色也更紅了;第五天,柿子已經完全變軟,用手輕輕一按,會凹下去一塊,顏色紅潤,有光澤,香軟的柿子一路甜進了衡衡的心里!在“捂柿子”分享會上,衡衡的“大米捂熟法”以簡單方便、見效快速、香味怡人的特點獲得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我們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以及觀點通過繪畫、文字、展板等方式展現(xiàn)出來,既展示了幼兒的收獲與成長,又豐富了他們捂柿子的經驗。整個游戲活動的開展成為大家探討、交流、反思和進一步深入的有效載體。之后,幼兒還自主開展了“做柿餅”“柿子食品品嘗會”等系列探索活動。
在和幼兒一起捂柿子的過程中,教師敏銳地察覺到他們的興趣追蹤點,發(fā)掘了“柿子”這一事物中隱含的教育價值,運用設置開放性問題的策略,支持、鼓勵他們大膽地互動與表達。順應幼兒的需求,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從而引發(fā)幼兒的探索行為。每位幼兒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嘗試著、驗證著,無論成敗,教師都以欣賞與激勵的方式肯定他們的探索行為。在師幼互動、幼幼互動、親子互動中,將幼兒的學習興趣推向深入。
而KWHL表格的運用,讓教師的“追隨”不斷融入“自我評估——捕捉興趣——預設生成——回顧反思”的循環(huán)中,從而在觀察、評估、記錄幼兒的學習經歷中支持幼兒不斷發(fā)展,獲得連續(xù)性的經驗與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