郇巖
十年,她使一個全村年人均凈收入不足千元、貧困戶幾乎過半的小村莊,一躍成為年人均凈收入達1.2萬元小康村。
十年,她把一個班子癱瘓、無辦公場所、村委干部互相埋怨的村子打造成一個基層黨建紅旗村。
十年,她把一個缺水、斷電、垃圾遍地、環(huán)境臟亂的村莊打造成人人向往的美麗鄉(xiāng)村紅旗村。
十年,是怎樣的一段求變之路讓這個村子發(fā)生了巨變?帶著疑問,2020年6月一個陽光普照的夏日,記者走進睢縣城關鎮(zhèn)周莊村,走近蔡翠玲,傾聽關于她的故事,感受一個女村支書的赤誠情懷。
和善的面容、沙啞的嗓音,歲月在這位已到耳順之年的女人身上沒有留下太多痕跡,反而增添了她干練的氣質,“貼心人”“及時雨”“半邊天”,不知道這幾個綽號哪個更適合她。
從2009至2020,在擔任村支部書記的十年間,流過多少汗、淌了多少淚,面對記者一連串的提問,蔡翠玲幾度潸然淚下。
一
1993年農歷二月十六日,春節(jié)年味還沒有散,迎春花剛剛吐苞,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料峭季節(jié),睢縣周莊村村民周三用一輛自行車將鄰縣姑娘蔡翠玲馱進了家。在親朋好友的祝福聲及一陣陣噼噼叭叭的鞭炮聲中,拜了天、拜了地、拜了高堂,客走人散,蔡翠玲喘了口氣,真真正正地打量了這個家。一處破院子,三間土坯房,弟兄五個,公公早逝,房前屋后,沒有一件值錢的物件。那一刻,蔡翠玲蒙了,盡管以前媒人說男方家窮,但沒有想到窮到如此令她無法想象的地步。望著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的婆家,她的少女夢破碎了。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進了周家門,就是周家人。新婚三天后,蔡翠玲就與村里的年輕人一道出遠門打工去了。
隨著兒子的出生,讓一家人看到了希望,蔡翠玲坐完月子,就買了一輛三輪車游鄉(xiāng)賣菜。用她的話說,生意好時,一天能賺十塊八塊,記得最多的一次,她賺了十六塊八毛錢。
這樣日子持續(xù)了半年,嘗到甜頭的她又買了輛摩托車去鄰近的杞縣拉蘑菇,一天一趟,每趟都能賺個五六十塊,一年后,手里有了積蓄的蔡翠玲,又鳥槍換炮換了一輛“時豐”牌機動三輪去商丘蔬菜批發(fā)市場進貨,這一買一賣,幾年倒騰下來,她們家成了周莊村遠近聞名的萬元戶。一時間,周家三媳婦蔡翠玲能干又能掙大錢的名聲在十里八鄉(xiāng)傳開了。于是,村里面的年輕人也都跟著她干起了蔬菜批發(fā)及零售,多少掙個零花錢,日子也漸漸寬裕了。
這個行當,她一干就是十多年。
千里馬常在,伯樂不常有?;垩圩R珠的老支書看她是個能成大事的料,又熱心助人,便與村委一班人商議,2006年將她推到村婦聯(lián)主任的位置上。2007年,經她本人申請,村支部書記推薦,蔡翠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元月一日,村委換屆,經城關鎮(zhèn)鄉(xiāng)黨委政府研究,周莊村村民選舉,蔡翠玲被選為周莊村黨支部書記。
二
宣布結果那天,有些人開始揚言,說周莊村的男人還沒有死光,這支書咋也輪不到一個賣菜的女人。
有時候,女人“狠”起來是不要命的。聞此言,蔡翠玲沒有接腔,便像往常一樣去左鄰右舍串門去了。一天兩天,一連數(shù)天,她聽的最多的就是村民念叨村子里的路、路邊的燈及飲用的水。
自打結婚那天起,村子里的路她已走了十幾個年頭。窄狹、彎多,晴天還好,逢陰天下雨,整個街道泥濘不堪。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看似普普通通的事,卻成了村民的奢望。
對于村民的迫切需求,蔡翠玲徹夜難眠。思慮再三,2009年農歷大年初六的晚上七點,在村委沒有辦公地點的前提下,全體黨員及村領導班子會就放在了她家的客廳。沒有客套,會議直奔主題:拓寬村子里的路,安上路邊的燈,讓村民喝上正常的自來水。
一時間,客廳里除了濃濃的煙霧還有幾聲磕瓜子的聲音。村委一班人你看看我、我望望你,修路談何容易?但凡周莊村的村民都知道周莊村已窮得遠近聞名,因路燈欠電力公司的費用,經常性地被推閘斷電,欠自來水公司的水費更是讓村民搖頭嘆息。村里一沒產業(yè),二沒有深加工,村集體經濟更是一窮二白。如今將路拓寬繞直牽涉到每家每戶的利益,要么拆墻,要么扒房。家家戶戶都有宅基證,款怎么賠償?錢誰掏?以前的老支書也這么干過,結果,臉被打腫了,脖子被抓破了,幾十年如此,你蔡翠玲不是引火上身?
修路的煙撒出去了,村子里也跟著炸鍋了。都說這把火應該先從她蔡翠玲家燒起。村民周自勝是蔡翠玲婆婆的哥哥,路修直,需要扒他家的墻。咋辦?全村幾百雙眼晴都盯著她,看她如何下好這盤棋。
沒有爭,更沒有吵,盡管兄弟幾個已經分家多年,但在大事大非面前他們還是心往一處想。在家庭會議上,蔡翠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嫁進周家那天起到一路打拼幾十年,說得情景交融,把周家的家風家訓說得頭頭是道,末了,她抹著眼淚打起了感情牌,“若不將祖輩的好家風傳承下去,對不起咱早逝的爹,更對不起養(yǎng)育咱的娘,百年以后有何顏面去見咱的祖宗?在這個關鍵時刻,我要的是咱家人的支持、是親人的理解?!闭f完,朝在座的婆婆及哥嫂深深地鞠了個躬。
以心換心,以情換情。最終,在召開的最后一次家庭會議上,哥嫂終于點頭同意了。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是蔡翠玲多年與人打交道的“秘訣”。再尖銳的矛盾,只要用對了“鑰匙”都能迎刃而解。
經有關工作人員核算,拓路需要3萬多元,她二話沒說,便自個兒從家里將錢拿了出來。緊接著,她又自掏腰包出資1.3萬元將村里的路燈、路燈桿通通換了個遍。
一滴心血一寸功。從跑項目、出資金,到做群眾工作,從頭干到尾。路通了,燈亮了,欠了好幾年自來水公司的幾千元水費也是蔡翠玲從自己的銀行卡上結清了。
三
“推進脫貧攻堅,必須把基層黨支部這塊‘好鋼用在脫貧攻堅的‘刀刃上。只有建強基層黨支部,才能發(fā)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p>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泵鎸]有辦公場所,開會稀稀拉拉,干部之間相互埋怨,群眾辦個事都不知道找誰的現(xiàn)狀,讓蔡翠玲使出了殺手锏——建強支部班子,突出政治引領,對全村13名共產黨員家庭實行掛牌管理,讓黨員亮明身份、接受監(jiān)督,增強全體黨員的在黨意識、服務意識、奉獻意識,提振黨員的精氣神。采用“用人而知人,布局能控局”的管理模式。以規(guī)范制度為抓手,通過建立黨內監(jiān)督制度、村務、財務雙公開制度等,增強了村務公開的透明度,融洽了干群關系,營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良好氛圍。
一時間,軟弱渙散的貧困村黨組織得到了轉化提升。規(guī)矩立起來了,組織有了活力、黨員起了作用,發(fā)展上了水平、并及時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考察入黨積極分子,把產業(yè)帶頭人及種植、養(yǎng)殖大戶中的優(yōu)秀分子發(fā)展為黨員,并培養(yǎng)了2名年輕有為的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將其吸納到班子里,為黨支部注入新鮮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鎮(zhèn)黨委支持下,蔡翠玲帶領村委一班人加強村黨組織建設。抓住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機會,書記帶頭學、黨員跟著學。緊接著,村黨支部確立規(guī)矩,明確分工;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執(zhí)行好黨務、村務公開制度;制定周莊村《貧困戶脫貧致富計劃》《村級黨建工作規(guī)劃》《黨員教育培訓計劃》等相關規(guī)劃制度。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工作中,全村13名黨員首先分成四個小組,分管產業(yè)發(fā)展、紅白理事會、孝善基金及信訪維穩(wěn)四項工作,再具體到每名黨員分包農戶,以“管理精細化、服務全方位”為宗旨,各項工作齊頭并進,充分發(fā)揮黨員模范帶頭及示范作用?!白鳛橐幻h員,只要我們一心想著群眾、一心為了群眾,再苦再累都不怕。”有著53年黨齡的老黨員陳秀玲回憶起當年入當宣誓時的情況,她雙眼泛紅。“黨員就是一面旗幟,只有帶頭干、帶頭做出樣子來,大家才能信服你、支持你?!?/p>
黨建工作的高質量發(fā)展帶動了全村各項工作的大跨步飛躍,如今的周莊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集體經濟穩(wěn)步增長,精神文明建設有條不紊推進,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逐步提升。2019年7月1日,村里還為5位黨員過了“政治生日”,讓他們重溫入黨誓詞,鼓勵他們弘揚黨的先進性?!叭诵凝R,泰山移”,匯聚黨員干部群眾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蓬勃朝氣,人人傳播正能量、人人謀求新發(fā)展的村風村貌正在蔚然形成。
“‘群眾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基層黨支部最貼近群眾,與群眾接觸最緊密,只要支部強起來,支部書記帶領群眾干起來,沒有不能脫貧的村,沒有不能致富的戶?!边@是2019年,河南省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曾德亞蒞睢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在城關鎮(zhèn)周莊村與周莊村黨支部書記蔡翠玲說的一番話。
四
在村民們的眼里,蔡翠玲是個“能折騰的人”,她的“折騰”徹底改變了周莊村傳統(tǒng)的生產模式,實現(xiàn)了強村富民。
俗話說,人道有路,虎道有山,村里57戶147人沒有脫貧的貧困戶成了蔡翠玲心里的結。以她多年前在村里種平菇脫貧致富的經歷及在山東聊城蔬菜基地考察的結果,又結合睢縣東關新建起的農貿批發(fā)市場,突然間有了靈感:一畝園十畝田,只要有產業(yè),就能發(fā)家致富。大棚蔬菜、平菇種植周期短、價格穩(wěn),見效快,是脫貧致富的好項目。
生活中,蔡翠玲是個急性子的人,遇到好門路、好辦法、好點子就要實施,說干就干,當即她便組織召開黨員及村民大會,把自己的思路與想法竹筒倒豆子一股腦兒說給大伙兒聽。
誰知話音剛落地,眾人一片嘩然,扳著指頭把賬算得那叫一個透精,“一個蘑菇大棚占地兩三畝,需要投資十二三萬,就是蔬菜大棚也要好幾萬,窮家破院錢從哪兒出?貨物砸手里誰收底?”賺起賠不起,村主任周仁東家有蔬菜大棚,他第一個提出了質疑。依蔡翠玲十幾年經商之道,當即拍板帶頭試種三個大棚,投資的錢她拿,若盈利,分成是他倆的,若虧損,算她自己的,聘請技術員工資發(fā)放也由她一人承擔。那一年那一季,天時、天利、人和都有了。當年投資,當年收益,三個大棚共獲利十萬余元。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緊接著,蔡翠玲發(fā)動班子成員、黨員帶頭參與,又試種了2個大棚。為讓村民少花錢,棉殼她自己進,菌種她自己制,賣不掉的由她兜底。后又將存在銀行里的錢做抵押,為17戶愿意嘗試大棚種植蔬菜的貧困戶貸款95萬元。隨后,蔡翠玲又成立了“周三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并注冊了自己的商標,對凡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承諾兜底保價收購,一時間,讓缺乏市場觀念、沒有銷售渠道的貧困戶吃了“定心丸”。
當年,在蔡翠玲的帶動下,周莊村的村民共建大棚18座,不但種植了平菇、還有時令蔬菜。轉眼到了年關旺季,銷售市場從線上到線下,從零售到批發(fā),從周邊的縣到鄰近的市,十幾個大棚的蔬菜銷售一空,一度出現(xiàn)了產品供不應求的火爆場面。當年全村村民收入純盈利達100萬元。
村民周仁民是一個偏癱后遺癥患者,也是村里的貧困戶。前年他加入了蔬菜種植合作社,在鎮(zhèn)里、村里的扶助下建了一座蔬菜大棚,第一茬他種了香菜,后又種了黃瓜,一年時間,一年幾茬,一個大棚收入達兩萬多元。僅此一項,當年就脫了貧。
由于蔬菜及食用菌質量好、無公害,市場需求量大,前景發(fā)展看好,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了大棚種植的行列。后來,周莊村在人均不到一畝地的前提下,及時調整土地100余畝,通過自建、聯(lián)建等方式高標準建設塑鋼蔬菜大棚20座、食用菌大棚8座,用于種植辣椒、西紅柿等無公害產品。大棚建成后,有49戶村民參加了合作社,全村貧困人口就業(yè)基本實現(xiàn)全覆蓋。
然而,到了2016年春節(jié),由于各種原因,平菇剛采摘,市場出現(xiàn)滯銷,幾十萬斤的鮮菇堆在大棚外面,菇農望著鮮菇愁眉不展。參加“三·五”基層工作日活動的縣委書記吳海燕得知這一情況,協(xié)調項目資金169萬元,修建了500多平方米的保鮮冷藏庫和300多平方米的存儲倉庫。
沒有黨的扶貧政策及縣委、縣政府領導的關懷和指導。周莊發(fā)展變化不會這么快、這么大!
該村青年周義勇深有體會,他說:“以前我家兩個孩子上學,全靠我在外打工養(yǎng)家糊口,很是拮據。自從鎮(zhèn)里實施種菇脫貧工程以來,俺建棚種菇,精心管理,一個菇棚年收入4萬余元,一轉眼,俺也走上了脫貧致富路。日子過得紅火又甜蜜?!?/p>
“公司+基地+專業(yè)合作社+貧困戶”的運營模式,讓周莊村的村民初步實現(xiàn)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發(fā)展構想,實現(xiàn)了產業(yè)連體,股權連心,達到了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目的,形成了有發(fā)展特色的“共富、共建、共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新模式。
放眼望去,村內一座座住宅小樓整齊劃一,村外一排排蔬菜大棚可是壯觀。十年間,這個昔日落后的貧困村,儼然成了粉墻黛瓦、綠樹成蔭、環(huán)境清新的美麗鄉(xiāng)村。
五
物質生活已經越來越富裕了,但老人家更需要的是子女給予精神上的贍養(yǎng),所以孝賢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一定不能丟。周莊,在推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把“孝善”引入扶貧工作,倡導“以孝治家”“以善治家”,以“孝善文化”助推全鎮(zhèn)脫貧攻堅工作,將“扶貧”與“扶志”完美結合。2016年以來,針對本村實際,周莊村把“忠、孝、仁、義”作為教育重點,在村里打造了孝賢文化宣傳欄,并在休閑場所書寫了大量相關的名言警句。
走進周莊,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掩映下青磚墻上一個紅彤彤的“孝”字。圖文并茂的文化墻上,孝賢文化宣傳欄里一幅幅孝老敬老孝親的先進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孝善故事,一串串閃光的人生足跡,都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洪流中流光溢彩,并為周莊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0年6月9日中午,在周莊村的文化廣場上,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為老人洗腳的敬老愛老活動,村里20多位好媳婦把自家老人扶到坐椅上,一盆盆洗腳水打過來了,一雙雙溫暖的手伸出來了,給爹娘“洗腳”的活動開始了,一時間,不少年輕的媳婦捧起婆婆那布滿老繭的雙腳,有的老人笑著笑著哭了,有的兒女哭著哭著卻笑了。
今年80多歲的老黨員陳秀玲,膝下有兩兒三個孫媳婦,五世同堂,一個大家庭幾十號親人一個鍋里吃飯已幾十年之久,至今仍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兒媳婦病了,孫媳婦伺候。談起他們的家風家訓,陳秀玲眼神中充滿了自豪和幸福。
幾年來,蔡翠玲在村里開展了“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節(jié)約持家、和諧興家”“好媳婦、好婆婆”和“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讓家庭和睦,讓鄉(xiāng)鄰和諧。村里還成立了孝善基金會,至2019年底,已經收到捐款數(shù)萬元。
凡村里哪家有喜事,蔡翠玲總要去祝賀;凡有人生病或住院,她總自掏腰包買些禮品前去看望、噓寒問暖;凡有誰家發(fā)生不幸,她總要第一時間前去幫助解決。逢年過節(jié)給他們送去禮物,把愛老敬老的孝道文化通過實實在在的舉動傳遞下去。
“當村支書不但辦事要雷厲風行,更要有溫情。人心都是肉長的,你對群眾好,群眾才會支持你的工作?!币痪湓挘莱隽怂闹未逯?。
“村小故事多,人少產業(yè)多?!绷信e著一個個已經或正在實施的產業(yè)項目,蔡翠玲信心百倍。走出村室,她指著正前方的G343國道及繞了半個村子的通惠渠,興奮地說:“通惠渠上我們已經栽上了杏樹、柿子樹,也稱經濟觀賞帶。西邊已流轉80畝土地,準備建高科技大棚,到時候,村民的經濟收入比起現(xiàn)在還會翻番?!?/p>
十年如一日,蔡翠玲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砥礪前行,讓一個昔日名不見經傳的貧困村成了四面紅旗村。省長喻紅秋來了,副省長王艷玲也來了。省、市、縣領導的視察與指導不僅是對蔡翠玲工作的鞭策與鼓勵,更是對她工作的肯定及高度評價。
知黨情跟黨走、曉民情辦實事、懂村情興產業(yè)、懷親情暖民心, 由于帶頭致富效應凸顯,蔡翠玲先后連續(xù)三屆當選市、縣、鄉(xiāng)三級人大代表,先后獲得市、縣“優(yōu)秀共產黨員”“十佳村黨組織書記”“致富女能人”“十佳經濟女能人”“先進工作者”等諸多榮譽稱號。
做為一名普通的農民,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像路邊的一棵小草。然而,她又是偉大的,作為一名最基層的女干部,十年如一日,心系群眾,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一片赤誠,釋放傳遞著正能量,用柔弱的雙肩為群眾撐起了一片天。
美在周莊、愛在周莊、孝在周莊,蔡翠玲這個周莊的當家人,一個有著簡單夢想的農家媳婦,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在這片滿懷深情的土地上為家鄉(xiāng)的父老默默奉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