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博
/原題回放/
關羽一生有兩次重要突圍,一次是過五關、斬六將,一次是兵敗走麥城,一成一敗,大可推究。人生中有諸多突圍,每一次突圍都會留下不可忘卻的記憶。
請圍繞“突圍”這個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真情實感的文章。
/文題解讀/
◎封義瓏·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突圍”的本義是指突破包圍,打破當前困難,突出敵人包圍的作戰(zhàn)行動,通常用在軍事行動中。提示語中,首先列舉了關羽一成一敗的兩次軍事突圍,繼而拓展延伸出更廣泛的思考——人生中的突圍,給予了我們極大的寫作構思空間,這樣的“突圍”,可以是自己一次難忘的“突圍”經(jīng)歷,也可以是他人的突圍事跡,還可以上升到一個團體乃至一個國家的突圍事件(如2020年春天萬眾一心戰(zhàn)勝疫情),可夾敘夾議,亦可以是圍繞“突圍”展開議論。
精準破解“突圍”多面蘊義。
打破“突圍”的軍事本義,挖掘它的比喻義和引申義?!巴弧笔峭黄?、沖出,也可以是戰(zhàn)勝、克服等;“圍”既可以理解為阻礙人前行的事物,生活、學習上的困難,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好的思想觀念,甚至是安逸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還可以理解為“約束”,或者“束縛”,或者“隔閡”……要善于把握“突圍”的多種含義,打開思路,展開寫作。
緊扣“突圍過程”巧妙構思。
圍繞“為何突圍”立意。如:只有“突圍”,才能救民族于危亡,立社稷于安泰;只有“突圍”,才能超越自我,破繭成蝶;只有“突圍”,才能破除束縛,推陳出新……
緊扣“如何突圍”構思。敘寫一次“突圍”經(jīng)歷,綜合運用各種生動而細膩的描寫手法寫出突圍過程的曲折感和艱辛,寫出突圍前后心理變化和行動變化的過程,寫出自我的成長和情感體驗;闡明某種“突圍”觀點,用冷靜客觀的筆觸,解鎖“如何突圍”,諸如信念鑄就突圍,突圍需要勇氣,突圍需要智慧……以嚴密清晰的思路論證中心論點。
靶牢“突圍”內(nèi)核真情作文。
“突圍”本質(zhì)上是思想上自省后所采取的行動,具有主觀能動性。寫作時,切忌無病呻吟式無由來的寫作。在寫作時,若寫自身突圍的記敘文,可以采用幻化的寫法(幻化為某一歷史人物、某一動植物,或一粒水,或一縷云),所選取的素材,應盡量貼近生活,擁抱社會,以小見大,寫出真情實感;若寫議論文,應運用古今中外和當今社會的各種事實論據(jù)和道理論據(jù),以使文章擲地有聲,落筆有理。
/作者自畫/
父親希望我博學多思,為我取名思博。我喜歡閱讀,讀過《沉思錄》《懺悔錄》,暢游在不同的書海里,享受著不同思想碰撞的火花;尤其對歷史書籍情有獨鐘。我的啟蒙讀物是人民出版社的《三國演義》,讀過《萬歷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大秦帝國》等歷史著作。
(1)
前面便是赤壁了。這地方不大,沒有黃河的雄渾,也沒有廬山的挺拔,但在一俯一仰之間,氣勢就有了,有了偉大與渺小的對比,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匯,也便有了冥思的價值。
他從牢獄走來,帶著朝廷潑給他的一身臟水走來,帶著一個被貶之人的身份走來,朝著當時還很荒涼的黃州走來。荒涼的黃州沒有給他準備任何居所,他只能在一個叫“定惠院”的地方暫住。四周一片寂靜,一個朋友都沒有,他來到院門外,吟下了《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這個小地方,因為蘇軾,因為一首詞,直到今日還被無數(shù)人念起。就是從此時、此地起,東坡的突圍,開始了!
(2)
宋朝的官場文化是極其詭異和可怕的,某些理想主義者肯定會覺得,蘇軾這種文豪,在當時的宋代應該會受到無比的尊重吧,即使做不到李白般“貴妃研墨,力士脫靴”,但那是宋朝啊,“文人免死”“重文輕武”的宋朝啊。但他們恰恰錯了,歷史告訴我們,一種超越時代,可以載為永恒的東西,往往相容不了他們所處的具體時代。
蘇軾,恰恰就是一名跨時代的名人。
他在來到黃州前,正陷入“烏臺詩案”的泥潭。這個案件無論是從現(xiàn)今角度而言,還是以當時皇上的立場來看,都是一個笑話。事件極其簡單,一堆奸臣小人對著蘇軾的詩進行拆解,搞出了文字獄,宋神宗將蘇軾貶至黃州。這就是宋朝的懲罰機制,把官員貶往路途遙遠的窮鄉(xiāng)僻嶺,以古代的交通條件,總得搭上半條命。古往今來有多少名人死在了被貶的路上啊。
神宗在歷史上確實不是一個昏君,他在位的大部分時期,由王安石與司馬光主政。神宗本人也非常欣賞蘇軾的才華,但可怕的是,在那段時間,批評東坡的所有言論全都聚集在一起。正是這股強大的邪惡力量,讓神宗動搖了——為了維持群臣所謂“明君圣主”的形象,神宗再也坐不住了。
“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是啊,高貴的事物總會襯托出周圍的不堪,他太有才華了,太有名氣了,會把周圍人的文筆比得寒酸無比。于是乎,一場可恥的圍攻開始了。而那些“急先鋒”也如他們所愿,登上了歷史的長河,成了每個研究蘇軾的學者不得不談論的名字。
比如王硅,一個文章一般卻自認天下第一的老人。歷史最終也沒有因幾根青絲而將其排在蘇軾前頭。而他的存在恰恰告訴了我們“嫉妒”為何物。
再如舒亶,一個高官,一個檢舉專業(yè)戶,他之前就靠揭發(fā)舉薦自己的恩人上位,宋朝的“東郭先生與狼”。
還有沈括,這個人之所以加入圍攻,大部分是因為他是王安石派,而王安石派與蘇軾政見不合,但問題在于他是蘇軾的朋友,而他檢舉蘇軾的詩句恰恰是蘇軾贈予他的詩句。當然,我們無法否定他對中國科學所做的貢獻,可這無法決定他的人品如何。一個人,有才不難,難的是德才兼?zhèn)洹?/p>
圍攻者數(shù)不勝數(shù),在這里就不得不提王安石了。面對當時如此兇猛的圍攻,身為蘇軾政敵的他卻自始至終一言不發(fā)。他是個講究人品的大師,他不屑,相反,“安有盛世而殺才士者乎”道出了他的態(tài)度。而他的親弟弟也仗義執(zhí)言,“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
在這種時候,人性的善與惡,人品的高貴與卑劣立判,中華歷史上從來不缺乏這樣的高光時刻。
范鎮(zhèn)、張方平的挺身而出,神宗祖母病重中尚要求釋放東坡,左相王充更是直接開口:“曹操猜忌心那么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么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我們需要感謝這些人,他們驗證了文化的感召力,他們的心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3)
回想完前面的種種不堪,蘇軾的思緒回到了黃州。真是可笑啊,自己平日的那些好友,此刻連信都不來了,甚至連回信都沒有,“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這是一種怎樣的丑陋,怎樣的世態(tài)炎涼。
可這些,并沒有打倒蘇軾,相反,這讓他審視自身,他發(fā)現(xiàn)了自己之前這些年都是在追求社會轟動,都是在展現(xiàn)才華。他在寂寞中反省自己,反省過去,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最大的毛病就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
于是,有了《答李瑞叔書》,在這封書信中,蘇軾大膽承認了三十余年來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大多是自己的弱項。他明白了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于人,而它拿來取悅他人的地方,恰恰是其毛病所在。他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里。而在最后,他說出了:“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到黃州的蘇軾,是突圍了的蘇軾,和以前的蘇軾是兩個人。也就從此刻起,東坡的突圍成功了。
他漸漸回歸于空靈和清明,他經(jīng)歷了一次脫胎換骨,他成熟了,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此時的他,如黑夜破曉的晨光。而所幸的是,他還不老。
一道文化之光開始出現(xiàn),《赤壁懷古》《赤壁賦》即將到來。
(指導老師:曾麗霞)
寫作背后的故事
喜歡蘇軾,敬佩他的“也無風雨也無晴”,我也是因為這首詞才明白何為真正的豁達。于是便去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從汴京城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到西湖上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再到密州的“十年生死兩茫?!?,最后到黃州的真正成熟,名篇盡出。萬分驚嘆之余,就一直想截取在密州至黃州這個時間點寫一篇關于他個人心路歷程的散文,參考了一些書籍,滿懷激情,寫下了《東坡的突圍》。放下手中的筆,長嘆一聲,“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