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人杰
/作者自畫/
讀書是我最大的樂趣,平常喜歡讀些古籍和世界名著。在《東京夢華錄》中,我讀到了愛國主義精神;在《汪曾祺全集》里,我獲取了恬淡的生活態(tài)度;而在《1984》中,我了解到極權主義的恐怖……
也許是文學給予的影響吧,我逐漸愛上了看似枯燥的哲學,并拜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逐步形成了對世界與社會,階級與思想的看法。我的理想是讓大胡子的老卡爾說中文。
門開了,夢溪園里,夜?jié)u深了。夏夜的清風和著月色入戶,吹皺了老人案頭的燭焰。老人揉揉眼睛,將燈芯挑亮了些?;椟S的燭火映出了案上的筆硯,攤開的宣紙,還有成摞的書稿,為首一頁上書四個蒼勁的大字——夢溪筆談。
老人捋捋發(fā)白的胡須。聒噪、沉悶的夏夜讓他有些煩躁。不知怎的,老人又想起了永樂城,想起了駐守于斯又戰(zhàn)死于斯的徐禧、徐德占……永樂城一戰(zhàn),讓時任延州知州的他,草草結束了從政生涯。他曾借酒消愁,可“酒,酒,破除萬事無過,斷送一生唯有”,舉杯痛飲又有什么用呢?后世一句話道出了他那時的心境——“仆今追念,回首悵然,豈非華胥之夢覺哉?”可醒來又有什么好呢?于是他在任州擇園面居,名之夢溪,將往事斂入筆墨,寫下這部《夢溪筆談》。
眼下老人正寫道:“予友人家有一琵琶,置之虛室。以管色奏雙調,琵琶弦輒有聲應之,奏他調不應,寶之以為異物。殊不知此乃常理,二十八調,但有聲同者即應;若遍二十八調而不應,則是逸調聲也。”他想象自己所推崇的白香山,努力把這段改好一些,至少不那么不知所云。終于他妥協(xié)了,“人間最易尋朋友,世上極難覓知音”,知我者自然會懂。
下一篇要寫誰呢?老人暗自思忖:是通曉木工的喻皓,還是精于歷術的衛(wèi)樸;是鄜延境內(nèi)的石油,還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磁偏角……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快速閃過他的腦海。
其實寫什么都已無所謂了,那汩汩石油、沉沉雷火,那精巧的透光鏡,那刀槍不入的羌人甲……承載它們的正是老人心魂所系的大宋??!正是那個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盛世,才創(chuàng)造出這一件件珍奇,一位位文人。
老人打了個寒戰(zhàn),向門口走去。
門關了,夢溪園里,夜還長呢……
(指導老師:李彩萍)
寫作背后的故事
記得我著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由于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外國抹黑造謠中國的聲音愈發(fā)強烈。再加上某些所謂公知,抑或所謂“中國文人真實作品” 的影響,讓那些外國反華勢力的話似乎頗為可信。因此我決定寫一篇能真正代表那些沒有喪失掉良心的中國人與中國文人的作品,來駁斥所有的質疑: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眼睛,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態(tài)度。
于是我從中華文化入手,力圖探尋千百年來流淌在中國人血脈里的精神。談到中華文化,腦海中首先浮現(xiàn)的便是唐詩宋詞,而陳寅恪先生說過:“華夏民族文化,歷時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時。”不錯的,在那個八荒爭湊,萬國咸通的大宋盛世,經(jīng)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下,的確造就了一批傲骨流芳的大宋文人。他們以一種獨特的秉性,深刻的思想,遺世獨立,在那個狼煙不歇的年代里創(chuàng)作出一批又一批文學藝術上難以翻越的高峰。
選擇沈括為著手點,因他是大宋文人的代表,而他所生活的時代,更是最形象鮮明的一個時代。在那個時代,北宋的政治經(jīng)濟開始走下坡路,而軍事上,在本就重文輕武的體制下更是一蹶不振,本文提到的永樂城之戰(zhàn)便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沈括以一個時代親歷者的角度,以不為他人流言蜚語所動搖的定力,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寫下了這部《夢溪筆談》。
通過這篇文章,我想,沒有喪失掉良心的中國人始終是愛國的,更是有傲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