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銘
上世紀60年代,要說什么電影老百姓最喜歡,那就得數(shù) “三戰(zhàn)”了。 “三戰(zhàn)”是個統(tǒng)稱,指的是《地雷戰(zhàn)》《地道戰(zhàn)》和 《南征北戰(zhàn)》這三部國產(chǎn)影片。前兩部本來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的軍隊內(nèi)部的軍事教育片,講的是抗日戰(zhàn)爭打鬼子的事,后來拿出來給老百姓放,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后一部是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制作的,講的是解放戰(zhàn)爭打國民黨蔣匪軍的事,打的是運動戰(zhàn),同樣是好評如潮。除了這三部戰(zhàn)爭片以外,還有一部老百姓非常喜愛的片子,那就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 《平原游擊隊》,也是講抗日戰(zhàn)爭打鬼子的事,用的就是游擊戰(zhàn)、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的戰(zhàn)術(shù)。恰巧北京電影學院有這部影片的35毫米拷貝。1967年夏天,我們經(jīng)常應邀去給 “兄弟單位”放這部影片。要知道,當時的文化生活極度貧乏,能看上一場電影,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高興得不得了。
當時放映這部影片,都是在露天場地,用的是兩臺移動式放映機,所以要有兩名放映員。一般來說,對方單位或組織會派汽車來接放映員和放映設備,生產(chǎn)大隊也有派馬車來接的情況——生產(chǎn)大隊往往沒有汽車。城里人很少有機會坐馬車,所以坐在上面也是一種特殊的經(jīng)歷。
印象里當時使用的是解放103型35毫米電影放映機。這種機器是由上海八一電影機械廠在1957年設計制造的,供收片使用300米片盒,本來是相當不錯的設備,只不過我們使用的舊設備,肯定存在隱患。故事片的長度,一般在1.5小時到2小時之間,35毫米電影放映就需要使用兩臺放映機交替接續(xù)放映來完成。
放映機和銀幕、揚聲器都是在天黑之前就準備就緒的。觀眾老早就烏壓壓地坐了一大片,就等著天黑下來??擅看慰傆幸恍┘毙宰樱煌5卦儐枺ǜ_切地說是催問)怎么還不開演。所以,每次總是天剛剛擦黑,電影就不得不開演。每每光柱剛剛投射出去,就引來一片歡呼聲。接著,全場的觀眾就都安靜下來,目不轉(zhuǎn)睛地盯在了銀幕上,生怕漏掉一個細節(jié)。
當時電影拷貝的規(guī)范還是300米一本 (不是后來的600米一本),大約每10分鐘就得換一臺機器放映,具體則要按照先后兩次出現(xiàn)在畫面右上方的換機信號 (連續(xù)4個畫面右上方出現(xiàn)白點),準確地開機和切換。第一次信號閃現(xiàn) (4個畫面在每秒24格的放映中只占1/6秒),待放的機器開動馬達,機器開始運轉(zhuǎn) (升速過程),燈光開了,但擋光板不打開,所以放映光并沒有打出去。大約7秒后,第二次信號閃現(xiàn),此時第一臺放映機關斷放映光,第二臺放映機打開擋光板,將放映光打出去,順利完成切換。如果第一個人關掉了,第二個人沒有打開,銀幕上就沒了畫面,全黑了。如果第二個人過早地打開了光,第一個人還沒有關掉光,兩個畫面就疊在一起了。如果第二個準確地打開了光,第一個遲遲沒有關掉光,就會把一些干擾的 “畫面”疊放在銀幕上??傊?,同步準時的操作是必需的,所以,換機前后,兩個放映員都必須全神貫注。而為了不錯過第一次出現(xiàn)的開機信號,需要正在放映的同志在自己那本影片即將放完之前及時提醒另一位放映員。開始的時候,我們還相互提醒,后來放的次數(shù)多了,劇情和臺詞都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也就不需要提醒了。
其實放電影并不難,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術(shù)就能操作一般的放映,所以每次工作都很順利。不過終于有一天鬧出了情況:我負責的那臺放映機放映期間突然傾斜了,電影畫面斜到銀幕外面去了。原來是放映機三腳架有一條支腿的緊固螺釘松了,當時嚇得我一激靈。我趕忙抱住放映機頭,將放映光柱對在銀幕上,以便繼續(xù)放映。另一位同志則趕過來幫忙,這時才發(fā)現(xiàn)緊固螺釘劃扣了,無法緊固。怎么辦?停下來想辦法修理確實可以,可那會掃了大家伙的興致。我急中生智,讓那位放映員找來兩塊碎磚頭,挑了一塊大小差不多的,塞到兩節(jié)支腿的空擋處,撐住支腿,再相應調(diào)整支腿的位置,將放映機調(diào)平,堅持把整部電影放完。
印象里,打那以后,我們就不再接放電影的活兒了。設備太陳舊了,加上維護得也不夠好,出故障是早晚的事。
圖1 《平原游擊隊》中郭振清飾演的游擊隊長李向陽
《平原游擊隊》由長春電影制片廠先后拍攝過兩次。我們放映的是1955年1月公演的頭一版,黑白片。1974年重拍了一版,彩色片,印象里觀眾的反映似乎不如頭一版。頭一版早已成為經(jīng)典,難以超越,哪怕用了顏色也無濟于事。
頭一版的 《平原游擊隊》一下子捧紅了正反兩個主角:飾演游擊隊長李向陽的郭振清和飾演日寇中隊長松井的方化。李向陽 (郭振清)成了游擊隊長的楷模,松井 (方化)成了鬼子軍官的典范,后來的同類角色似乎沒有一個能夠超越這二人。
圖2 《平原游擊隊》中方化飾演的日本中隊長松井 (中)和葛存壯飾演的特務隊長楊守業(yè) (左)
還有兩個花絮作為電影人不妨一提。一個是葛優(yōu)父親葛存壯在影片中飾演了特務隊長楊守業(yè),打那以后,葛老爺子 (按現(xiàn)在的年齡稱呼)就成了國內(nèi)知名的反派專業(yè)戶。有意思的是,人們對他印象最深的卻可能是1975年的電影 《決裂》中的那個中間人物教務主任孫老師,他那個 “馬尾巴的功能”被全國人們津津樂道。而 《決裂》的主角則是郭振清飾演的龍校長,這可能是兩位大家的二度合作。另一個不妨一提的是張瑩飾演了軍分區(qū)司令員,他后來還扮演過 《董存瑞》中的趙連長、《小兵張嘎》中的偵查員羅金寶。張瑩的孫子后來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shù)系的碩士研究生,讀研期間盡管受到我這樣 “毀人不倦”的 “老師”的摧殘,卻依然茁壯成長為一名北京電影學院優(yōu)秀畢業(yè)生,成了國內(nèi)著名的影視后期制作人。
《平原游擊隊》中有一個誰也預想不到的經(jīng)典,是一段名為 “鬼子進村”曲子。片子上映之后,幾乎無人不會哼哼幾句。后來這段曲子也被很多涉及日本鬼子的影視劇所采用。再后來有人在網(wǎng)上播出了一段視頻,麥哲倫發(fā)現(xiàn)新大陸般信誓旦旦地驚呼說,原來 《鬼子進村》是抄自蘇聯(lián)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 《列寧格勒交響曲》 (《C大調(diào)第七交響曲》),這純屬惡搞?!豆碜舆M村》是一段純音樂的曲子,最早出現(xiàn)于1955年拍攝的 《平原游擊隊》中。具體描述的情景是這樣的:畫面中出現(xiàn)了幾個穿絲綢褂,頭戴小涼帽,腰挎小手槍,叮叮當當騎個自行車帶著路的特務;后面是浩浩蕩蕩的鬼子,然后再有個騎著馬的軍官在慢慢悠悠跟在后面。
圖3 作者折紙作品:《平原游擊隊》之李向陽斃殺松井
該曲屬于原創(chuàng),但又參考和擴展了名曲日本狂詩曲 《I.Nocturne》。細心的觀眾可以從 《鬼子進村》中,聽出日本著名民間小調(diào) 《櫻花》的旋律?!读袑幐窭战豁懬分写_實有一段類似的旋律,但絕對不是一回事。
眾所周知,肖斯塔科維奇的 《列寧格勒交響曲》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一個奇跡。作曲家為了表現(xiàn)蘇聯(lián)軍民的浴血奮戰(zhàn),歌頌人民頑強奮斗的必勝精神,在槍炮呼嘯聲中,創(chuàng)作了這部第七交響曲。在列寧格勒戰(zhàn)役中,這部交響曲的演出,極大地鼓舞了蘇聯(lián)軍民的士氣。對這樣一部史詩級的交響曲進行惡搞,實在是不應該的。人總要有一個底線,對歷史、對經(jīng)典,總要懷有敬畏之心。
最后,附上本人兩個折紙作品的圖片,以表示向 《平原游擊隊》這部經(jīng)典電影作品致敬,以及對那個年代為老百姓放電影的懷念。
圖4 作者折紙作品:放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