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韡
有組織犯罪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各國自身所面臨的各種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成為了有組織犯罪滋生的溫床,是各國社會治安和安全穩(wěn)定面臨的主要現實威脅。
一、俄羅斯有組織犯罪的演變
有組織犯罪在俄羅斯并非新生事物,歷史上早已出現了以盜賊等犯罪分子為主構成的犯罪組織。在蘇聯時期,有組織犯罪被認為是屬于資本主義腐朽社會制度下才會出現的現象,因而直到1989年蘇聯才正式承認國內有組織犯罪的存在。俄羅斯學者普遍認為,十月革命之前俄羅斯早已存在有組織犯罪的現象,其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是腐敗。沙俄時期官員的貪腐和濫用職權是司空見慣的現象,而通過腐敗,官員和犯罪組織之間就已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有組織犯罪是影響俄羅斯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問題,自蘇聯解體之后,有組織犯罪難以消除,給俄羅斯及周邊國家的社會治安與穩(wěn)定都造成了明顯影響,同時衍生的暴力與經濟犯罪問題也嚴重困擾著俄羅斯。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社會轉型劇烈,原有的社會秩序迅速崩潰,社會管理能力被大幅度削弱。經濟上,由于“休克療法”導致的經濟崩潰使大批民眾陷入貧困境地,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失業(yè)率高等問題成為了有組織犯罪滋生的溫床。同時,嚴重的腐敗、執(zhí)法機構能力不足等因素更助長了有組織犯罪活動的猖獗。以上各種原因導致從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俄羅斯的有組織犯罪呈現出快速發(fā)展的態(tài)勢。
可以說,俄羅斯的有組織犯罪有較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產生于16世紀的盜賊團伙,當時俄羅斯處于蒙古人統治之下,各大公國相互征伐,社會秩序混亂。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最早的盜賊組織,當時的盜賊們多數是單打獨斗或者是以小團伙的形式盜竊財物。到了18世紀,盜賊組織開始擴大,組織化和職業(yè)化程度不斷提高,并形成了自身內部的亞文化圈——黑話、文身和傳統。在20世紀初,俄羅斯各地已經形成了盜竊、詐騙等各種犯罪的專業(yè)化團伙。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初俄羅斯的犯罪組織中形成了所謂“內部律法”——犯罪組織成員不能擁有家庭、不能擁有固定的住處,甚至不使用真名。犯罪組織中形成的亞文化或者是“意識形態(tài)”認為,沒有家庭和固定住處充分體現了犯罪分子的“自由性”和對政府的堅定對抗態(tài)度,同時犯罪組織規(guī)定禁止濫殺,不能隨意殺害他人。當時俄羅斯的犯罪團伙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盜竊團伙,尤其是扒手,他們形成了規(guī)模龐大、等級森嚴的團伙組織。除此之外,盜馬賊和詐騙犯也形成了團伙。而無論是盜馬賊還是詐騙犯,他們都被要求基本遵循上述“內部律法”,而“內部律法”中最森嚴的一條規(guī)定就是絕對禁止同政府合作,但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來達到自身目的。
十月革命之后,俄羅斯的社會經濟秩序在一段時間內陷入崩潰,盜賊組織則充分利用這一混亂期,大肆從事走私、倒買倒賣、搶劫、盜竊等違法犯罪活動,謀取大量利益,并拉攏腐蝕蘇維埃政府內部工作人員,甚至還有些盜賊組織頭目試圖混入政府,用政治身份為自己和盜賊組織的違法活動提供便利。在這種混亂的狀況下,盜賊團伙之間的沖突不斷,于是盜賊團伙之間采用各種傳統規(guī)則和法律來約束成員的行為,并在內部形成了所謂的“執(zhí)法者”,這種現象反而推動了俄羅斯的盜賊團伙向犯罪組織演變。在蘇聯時期,有組織犯罪并沒有被消滅,而是以一種地下勢力的形式存在。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蘇聯經濟和社會問題的增加,有組織犯罪逐步開始進入“地上”。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的有組織犯罪形勢迅速失控,不僅在規(guī)模上得到擴大,活動能力和組織程度上更是與歷史上相比得到大幅度提高,給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社會治安和國家安全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這一階段,俄羅斯的犯罪組織被稱為“俄羅斯黑手黨”,在全世界20余個國家進行犯罪活動,并與哥倫比亞販毒集團、阿爾巴尼亞黑幫等大型跨國犯罪組織之間有深度合作,形成了涉及全球的犯罪網絡。
經濟領域是俄羅斯有組織犯罪的主要活動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是通過腐蝕和操控國家機關公職人員從事走私違禁品、洗錢等犯罪活動。犯罪組織在經濟領域從事的犯罪活動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經濟安全。同時,犯罪分子還不斷通過行賄、威脅等手段滲透國家機關,試圖獲得犯罪活動更大的保障。俄羅斯犯罪團伙和組織在經濟領域實施的有組織犯罪擾亂了經濟秩序,損害了俄羅斯的經濟安全,也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威脅。除此之外,對俄羅斯造成直接威脅的還有恐怖主義組織,他們主要是組織、策劃與實施恐怖活動犯罪。恐怖襲擊給俄羅斯的安全與穩(wěn)定造成嚴重影響,是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因此一直是俄羅斯安全機構和執(zhí)法機構的重點打擊對象。近年來,俄羅斯恐怖主義性質犯罪的數量同2000年至2007年之間相比大幅度下降,總體保持穩(wěn)定,同時犯罪的暴力程度等都有所下降,多數被破獲的恐怖活動性質的有組織犯罪是在策劃階段被破壞的,實施成功的并不多。這說明俄羅斯在打擊恐怖主義領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
二、俄羅斯有組織犯罪的新特點
總體來看,近年來俄羅斯有組織犯罪形勢呈現如下幾個特點:首先是犯罪組織主要由某一民族構成。比如在俄羅斯較為活躍的犯罪團伙主要由車臣人、塔吉克人、阿塞拜疆人等民族構成,由某個民族或者來自某一國家的人構成犯罪組織,而這樣的犯罪組織還成為了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犯罪的溫床。第二是日益向經濟領域犯罪集中。正如上文所述,有組織犯罪集團通過賄賂等手段拉攏公職人員,為其經濟犯罪活動提供支撐和掩護,同時也向合法經濟領域滲透、在俄羅斯甚至形成了有組織犯罪、影子經濟和腐敗“三位一體”的犯罪網絡。特別是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犯罪的專業(yè)性不斷提高,隱蔽性日益增強,提高了經濟領域有組織犯罪的打擊難度。同時,犯罪組織通過洗錢等犯罪手段將非法收入轉變?yōu)楹戏ㄊ杖?,同時向建筑、娛樂業(yè)等合法經濟領域不斷滲透,合法化趨勢明顯,擾亂了俄羅斯的經濟秩序,也加大了執(zhí)法機構的打擊難度。
三、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
為有效打擊有組織犯罪,阻遏犯罪團伙的蔓延,俄羅斯形成了打擊有組織犯罪的一套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在一般規(guī)定方面,《俄羅斯聯邦刑法典》中對成立、領導與參加犯罪組織的刑事責任做了規(guī)定,并在70多個條款中將由有組織犯罪集團實施的犯罪行為作為加重處罰的重要依據。
俄羅斯刑事法律體系中對有組織犯罪的定義主要處于犯罪學和法學兩個層面,而俄法學界認為,從犯罪學層面厘清有組織犯罪的概念有助于準確定義其特征和內涵,才能對有組織犯罪做到精確打擊。
在俄羅斯的刑事法律規(guī)定中,對有組織犯罪團伙和犯罪組織的定義十分清晰,在定義上將其作為兩個層面的犯罪概念。根據《俄羅斯聯邦刑法典》的規(guī)定,有組織犯罪團伙指的是具有“穩(wěn)定性、高度組織性、角色分配,并具有組織者和領導者的犯罪團伙”。而犯罪組織則具有有組織犯罪團伙的所有特征,同時還具有“緊密性”;明確的成立目的;并具有犯罪組織作為獨立犯罪構成的刑法意義,俄羅斯刑事法律中認為有組織犯罪團伙的成立屬于犯罪預備,而犯罪組織的成立則被認為是達到既遂。除此之外,俄羅斯刑法中還明確了一種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有組織犯罪團伙結成的犯罪聯盟的情況,這種犯罪聯盟一經形成并具備實施嚴重犯罪的目的,即可被視為達成犯罪既遂??傮w而言,俄羅斯現行的刑事法律當中并未定義有組織犯罪的概念,而是對犯罪要件、不同表現形式等做了相應的法律規(guī)定,說明俄羅斯立法與司法機構更為重視打擊有組織犯罪法律法規(guī)的實操性,以及適應犯罪形勢變化的靈活性。
應當注意的是,在《俄羅斯聯邦刑法典》和《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等俄羅斯聯邦參與的國際條約的基礎上,俄羅斯制定了《打擊有組織犯罪法》草案,但該法律遲遲未能正式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打擊有組織犯罪的司法實踐。不過,在新修訂的《打擊有組織犯罪法》草案中應用了最新的犯罪學研究成果,并借鑒了美國等國家打擊有組織犯罪專門法的內容。
除了《俄羅斯聯邦刑法典》和《俄羅斯聯邦打擊有組織犯罪法》之外,俄還出臺了一系列同打擊有組織犯罪相關的其他法律法規(guī),其中主要有《俄羅斯聯邦反腐敗法》《俄羅斯聯邦反洗錢法》等。具體而言,腐敗是有組織犯罪發(fā)展的重要依托,俄羅斯的腐敗情況十分嚴重,但反腐敗法的立法工作相對滯后,直至2008年12月才正式實施?!斗锤瘮》ā返某雠_為俄羅斯聯邦預防和打擊腐敗犯罪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規(guī)定了俄羅斯公民、外國人和無國籍人士若涉嫌同俄相關的腐敗犯罪都將受到懲處。由于有組織犯罪經常伴生腐敗犯罪,因此《反腐敗法》的出臺給俄羅斯阻止有組織犯罪的蔓延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俄羅斯聯邦反犯罪收益合法化法》主要聚焦于打擊有組織犯罪的下游犯罪行為——洗錢,從根本上掐斷了有組織犯罪的經濟保障和利益轉移、輸送渠道,對打擊有組織犯罪也起到了明顯作用。俄羅斯法學界、司法機構和執(zhí)法機構已經基本達成共識,認為有組織犯罪同腐敗之間有直接關系,打擊腐敗同打擊有組織犯罪的工作之間能夠相輔相成。
《俄羅斯聯邦刑法典》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據,對“有組織”的概念做了清晰的規(guī)定,并對有組織犯罪集團和犯罪組織/團體的刑事責任也分別做了相應規(guī)定。同時根據俄有組織犯罪發(fā)展的形勢變化,對有組織犯罪相應罪責做了詳細規(guī)定,并出臺了司法解釋和修訂案,使法律規(guī)定能跟上犯罪形勢的變化。在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刑事法律中,對犯罪組織或者集團中起到不同作用和地位的犯罪分子規(guī)定了不同的適用罪名,詳細區(qū)分了實行犯、組織犯、協助犯、教唆犯等不同犯罪分子所應承擔的罪行,成為執(zhí)法機構和司法機關瓦解犯罪集團的基礎??傮w而言,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法律體系較為完整。但若能順利出臺專門的《打擊有組織犯罪法》,則俄羅斯對有組織犯罪的打擊力度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體系
蘇聯時期已經認識到有組織犯罪帶來的危害,設立了打擊有組織犯罪的專門機構以提高工作專業(yè)性。20世紀80年代在蘇聯內務部內設立了第六局,專門負責打擊有組織犯罪。蘇聯解體之后,有組織犯罪在俄羅斯日益猖獗,因此俄羅斯也設立了專門機構負責對其的打擊工作。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主要機構是內務部,最早是1992年在內務部中設立的打擊有組織犯罪總局,之后幾經演變,2008年起俄羅斯對打擊有組織犯罪總局進行改革,在其基礎上成立了打擊極端主義總局,而打擊其他類型的有組織犯罪職能被并入了內務部刑偵總局,打擊經濟類有組織犯罪的職能則歸入內務部打擊經濟犯罪總局?,F今,主要由內務部刑偵總局打擊有組織犯罪司負責,并在各聯邦主體內務局中也設立了相應機構,兼具預防和打擊兩種職責。通過從聯邦層面的內務部到地方層面的內務局,俄羅斯建立了高效嚴密的打擊有組織犯罪專業(yè)網絡。
除此之外,根據《俄羅斯聯邦安全機構法》的規(guī)定,因為有組織犯罪活動一般暴力性強,對社會和國家安全都造成了現實威脅,俄聯邦安全局也承擔了打擊有組織犯罪的職責。另外,海關、檢察機關和稅務警察都根據自身職能,承擔打擊有組織犯罪的職責。
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時最重視的是洗錢案件。俄羅斯執(zhí)法機構和司法機關基本形成共識,認為洗錢同包括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腐敗、毒品制販等各種嚴重有組織犯罪之間有極強的關聯性,打擊洗錢也就能有效打擊各種有組織犯罪。同時,經濟安全與穩(wěn)定得到了俄羅斯政府的重視,因此俄執(zhí)法與司法機構高度重視打擊洗錢犯罪,并將其作為有組織犯罪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待。這一思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對各種有組織犯罪的打擊力度,但存在的問題是打擊工作重點朝洗錢等經濟類有組織犯罪偏移,而弱化了對普通刑事類有組織犯罪的打擊。實際上,俄羅斯的執(zhí)法部門中對于撤銷專門的打擊有組織犯罪部門,而將其職責分散至內務部各個相關部門的做法一直存有質疑,認為這一政策實際上削弱了俄羅斯對有組織犯罪的打擊力度。因為在長期辦案過程中,打擊有組織犯罪部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整個部門被撤銷及分拆后,這些經驗并未被其他業(yè)務部門所繼承,主要原因是偵查思路不同。首先,比如刑偵部門在偵破案件時,多數是在案發(fā)之后由案件線索追蹤查找嫌疑人,而有組織犯罪案件偵破的特點是多數是由嫌疑人入手去破獲整個犯罪鏈條。第二,刑偵等其他犯罪案件在偵破時是在發(fā)案后介入,而打擊有組織犯罪案件時則需要執(zhí)法機構主動出擊,采取秘密偵查等手段來偵破案件,主動性不同。第三,在單獨設立打擊有組織犯罪部門時,可以由專門部門協調各執(zhí)法機構和部門進行協同辦案,而撤銷之后,則各部門各自為政,只負責自身范圍內案件,難以形成合力。總體而言,有組織犯罪案件的偵破過程具有自身特點,而撤銷專門部門對打擊有組織犯罪案件難免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
實際上,俄羅斯執(zhí)法部門已經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打擊有組織犯罪的工作經驗及特有的偵查手段,并在司法過程中形成了保障體系。比如,在偵查過程中充分使用各種秘密偵查措施,形成技術偵查與臥底偵查相結合的手段,從而能夠調查犯罪集團和犯罪組織內部情況,充分掌握證據以做到對犯罪集團或者組織全面打擊,斬斷犯罪鏈條。在偵查過程中給予一線偵查員充分的自主權,并且在保證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基礎上,根據秘密偵查的特殊性,制定秘密偵查獲得證據的采信制度,在司法程序中保證秘密偵查手段獲得證據的有效性,從而確保有組織犯罪集團和犯罪分子得到打擊。除此之外,俄羅斯司法機關為更有效地打擊有組織犯罪,對犯罪集團實行分化瓦解,在司法實踐中還實行了專門的“審判前達成合作協議”的制度。這一制度一般是在審判前由某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以向檢方提供信息的方式,協助檢方破獲案件,而檢方則根據這一制度對提供信息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采取特別審判程序,以保護其信息,并給予減輕刑罰的承諾。若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證明其提供了虛假或者無用的信息,或者在簽訂了審判前合作協議之后拒絕履行協議義務,則公訴方將拒絕給予其協議規(guī)定的相應條件。這一制度規(guī)定一方面保障了檢方和公訴方的優(yōu)勢地位,并未改變其對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罪刑裁量權力。另一方面也給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提供了檢舉的機會,極大地提高了執(zhí)法機關對有組織犯罪的打擊力度。
總體而言,俄羅斯已建立了符合自身國情的打擊有組織犯罪法律法規(guī)體系,同時在執(zhí)法機構和司法機關中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打擊有組織犯罪實施體系以及辦案辦法。這些舉措為阻遏俄羅斯有組織犯罪的蔓延,對犯罪集團實施打擊確實起到了有效作用。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俄羅斯打擊有組織犯罪的法律法規(guī)體系仍有待完善。專門的《打擊有組織犯罪法》至今未能正式實施,同時俄執(zhí)法機關撤銷專門的打擊有組織犯罪部門,將職責分散至內務部各相關部門的政策對打擊有組織犯罪工作將起到何種影響尚待觀察。
(責任編輯:張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