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彧之
古人讀書不易,一遇好書,往往有癡迷不已者。
北宋詩人蘇舜欽,性格豪放,不僅愛讀書,也好飲酒。有一回,蘇舜欽住在岳父杜正獻家中,每天晚上看書都要喝一斗酒。岳父心中有個疑問,女婿怎么一晚就能喝下一斗酒,便派人私下觀察。
這晚,蘇舜欽打開《漢書》,翻到了《張良傳》。張良乃西漢開國功臣,人生經(jīng)歷頗有一些傳奇性,張良的父祖輩都在韓國擔(dān)任過相,秦滅韓后,張良為報亡國之仇,招募賓客欲刺秦王。張良蓄勢待發(fā),只等一個時機,終于,嬴政東游至博浪沙,張良與賓客出動了,但誤中副車,以失敗告終。蘇舜欽讀到這段時,著急地拍案大叫:“惜乎!擊之不中。”于是端過一個大酒杯,滿上,一飲而盡。
張良與劉邦最初在留縣這個地方相會,從此張良輔佐劉邦,成就了西漢開國的大業(yè)。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劉邦分封有功之臣,張良雖無戰(zhàn)功,但劉邦認為“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張良的字)功也”,令其自擇齊地三萬戶為自己的食邑。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讀到這里,蘇舜欽又拍案大呼:“君臣相遇,其難如此!”于是又把酒滿上,一飲而盡。
這下,岳父終于知道女婿何以一晚能喝一斗酒了,有《漢書》這么好的下酒菜,一斗也算不上多。
《漢書》真有這么大的魅力?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則故事。隋唐之際的風(fēng)云人物李密,年輕的時候也愛讀書。李密家世很好,按照當(dāng)時慣例,可通過恩蔭入值宿衛(wèi),可是隋煬帝卻以相貌上的原因,不許李密入值,宇文述點撥李密:“君世素貴,當(dāng)以才學(xué)顯”,李密這才發(fā)奮讀書。李密向國子助教包愷求教,他要去拜訪,路途不短,將《漢書》掛在牛角上,邊走邊讀。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碰見了李密,但楊素此時并不認識李密,只是對這位勤奮的書生感到好奇,便跟在李密身后。楊素發(fā)話:“何書生勤如此?!崩蠲芟埋R拜見,自報家門。楊素又問他讀的是什么,李密回道《項羽傳》。
這便是“牛角掛書”典故的由來,古人常以此夸獎一個人勤奮讀書,牛角上最初掛的書便是讓后世蘇舜欽拍案叫絕的《漢書》。
牛角掛書,倒也有一份從容不迫,這從容不迫來自于明了自己的目標?!稘h書》誕生于東漢,東漢時期的書還是用竹簡制成的,高級的則以絲綢為載體,所謂“書于竹帛”是也。
這時的書籍得來更加困難,而能夠在此環(huán)境下成為博學(xué)之人必有非常之舉?!墩摵狻返淖髡咄醭淇烧f是他所在的時代博學(xué)善思而又特立獨行的人。他家貧無書可讀,只能流連于洛陽的市場中,看看市場上出售什么書,好在王充有驚人的記憶力,在市場這樣嘈雜的環(huán)境中讀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必是對書極為癡迷,才有這樣的熱情與動力。后來,王充著書更顯癡,杜門不出,謝絕朋友往來,家里墻邊、窗邊都準備好書寫工具,一有想法就隨時寫下,如此終成二十萬言《論衡》,以當(dāng)時的書寫條件論,這二十萬言也可稱巨著了。后來,《千字文》中有一句寫王充讀書的話——“耽讀玩市,寓目囊箱”,在市場中耽于讀書,眼睛只盯著裝書的箱子,這樣的專注也是明了自己的目標。
開卷有益,方寸之間,思接千載,神游八方,癡迷讀書確乎是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
(繼續(xù)前進摘自《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20年4月17日 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