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規(guī)定,黑人沒有投票權,在統(tǒng)計人口時,1個黑人按3/5白人計算。
1861年,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林肯總統(tǒng)于1862年9月22日宣布解放黑奴令,從1863年1月1日開始實行。
1865年內戰(zhàn)結束后,美國憲法第13條修正案(1865)廢除了奴隸制,第14條修正案(1868)和第15條修正案(1868)分別賦予黑人公民身份和投票權。但是,在當時,黑人并未獲得真正平等,黑人投票權再次被掌權的南方白人以種種理由剝奪。1896年,聯邦最高法院在《普拉色訴費格森案》中裁定,“平等但隔離的教育設施是符合憲法的?!边@一法律原則成為白人長期實行種族隔離的理由。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工業(yè)化、城市化加速推進,黑人大規(guī)模遷移城市,種族意識、政治意識日益增強。二戰(zhàn)中,黑人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戰(zhàn)爭,黑人退伍軍人成為戰(zhàn)后黑人爭取平等權利的主力軍。戰(zhàn)后,平權思想受到普遍關注,為黑人追求平等權利贏得了一定文化上的認同。
1954年,聯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地方教育局案》(《布朗案》)中判決種族隔離違憲。這一歷史性判決否定了種族隔離的合法性,重新定義了黑白關系。
1955年,黑人婦女羅莎·帕克斯太太在公共汽車上拒絕給白人讓座,該事件后演變成一場抵制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實行種族隔離的運動。1960年,聯邦最高法院宣布鐵路和公共汽車上的隔離違憲。在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南方基督教領導聯盟、學生非暴力協(xié)調委員會等民權組織領導下,黑人積極行動,民權問題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
1961年上任的肯尼迪總統(tǒng)和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特·肯尼迪致力于改善黑人民權。在競選期間,肯尼迪就多次公開向黑人示好。特別是在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小馬丁·路德·金因使用過期駕照被捕后,肯尼迪不遺余力幫他保釋,并電話慰問有身孕的金夫人。這一事件直接導致黑人在大選中倒戈,轉而支持民主黨。
1963年6月11日晚8點,肯尼迪總統(tǒng)向全國人民發(fā)表電視講話。他指出,民權問題不是一個地區(qū)性問題,不是一個黨派問題,也不單純是一個法律或立法問題,它“主要是一個道德問題,它和圣經一樣古老,和憲法一樣清晰”。這一即席演講被歷史學家認為是第二次解放宣言,標志著黑人“第二次重建”(第二次民權運動)的開始。6月19日,肯尼迪向國會遞交了《民權法》提案。
1963年8月28日,來自全美幾十萬黑人、白人在華盛頓舉行民權運動中最大一次示威活動。非暴力派黑人民權運動領袖小馬丁·路德·金發(fā)表“我有一個夢想”的著名演講,為美國人民描繪了種族平等的美好愿景。
1964年5月,約翰遜總統(tǒng)提出“偉大社會”構想。7月,約翰遜簽署《民權法》,從法律上徹底廢除了各種形式的種族歧視?!睹駲喾ā肥敲绹鴼v史上內容最廣泛、最全面的民權立法。
1965年8月6日,約翰遜簽署《投票權法》,廢除各州限制黑人投票的種種規(guī)定。9月24日,約翰遜發(fā)布第11246號總統(tǒng)令,實行肯定性行動計劃,明確要求禁止在就業(yè)、教育、住房等領域歧視少數族裔和婦女,并要求根據他們的人口比例,給予優(yōu)先照顧。這項照顧性政策至今仍充滿爭議,被認為造成了對白人的反向歧視。
1968年4月4日,小馬丁·路德·金被暗殺,100多個城市發(fā)生種族騷亂。一部分人黑人開始從非暴力轉向暴力,追求“黑人權力”,不再寄希望于種族融合。黑豹黨、“革命行動運動”等主張暴力的黑人激進組織被政府視為極端組織。由于挑戰(zhàn)現存制度,“黑人權力”不為政府容忍,黑白沖突不斷,成為后民權運動時代種族關系的主要特征。
1992年,洛杉磯爆發(fā)大規(guī)模種族騷亂。當年當選總統(tǒng)的克林頓主張繼續(xù)實行肯定性行動計劃,建立多樣化社區(qū),促進種族融合,改善美國形象,并發(fā)出“一個美國”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