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玲玉
【摘 要】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獨有的時代風格,不同時期的不同鋼琴家因為各自的生活情景、人生經歷、思想、習慣等不同,所創(chuàng)作或所演奏的作品都有不同的個人風格。不同風格的存在造就了時代的多彩變化。本文將從安德拉斯·席夫與格倫·古爾德這兩位不同時期的鋼琴家所演奏的巴赫作品《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出發(fā),談談巴赫時期的時代風格、巴赫的作品風格,以及兩位演奏家的個人演奏風格。
【關鍵詞】巴赫;作品風格;巴洛克時期
中圖分類號:J65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065-02
《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創(chuàng)作于1720年左右,這是巴赫創(chuàng)作的同類體裁中非常優(yōu)秀的一首。巴赫所處的巴洛克時期,古鋼琴是主流,管風琴與羽管鍵琴盛行一時,這首正是為羽管鍵琴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就像巴洛克時期的建筑一樣,空前的華麗、龐大。但巴赫作品的這種“龐大”“華麗”不是像浪漫主義時期那樣用大量的和弦與難以把控的技巧堆砌而來的,巴赫作品的旋律很簡單,有時簡單到僅有單音旋律走向,它所依靠的是不同裝飾音的修飾以及復調和聲對比的完美運用,巴赫的音樂也沒有很多的文字注解,沒有很多的符號提示,純粹又妙不可言。鋼琴家盛源曾在講座中講到:巴赫不是小溪而是大海,小溪般的音符走向卻能感受到大海般的深沉與無邊無際。正如這首《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旋律走向無邊無際、豐富多變,讓無數鋼琴家為之傾倒。
一、安德拉斯·席夫與格倫·古爾德
安德拉斯·席夫自小對古鋼琴非常喜愛,他常演奏巴赫的作品,他的演奏被人稱贊品味精致、透徹清晰,他被認為是古爾德之后最具權威性的巴赫詮釋者。格倫·古爾德的一生幾乎都貢獻給了巴赫,他古怪的性格和獨樹一幟的演奏手法,讓他對巴赫的作品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在演奏中,他投入了自己的深情,對每一個音符的執(zhí)著讓他演繹的巴赫作品如今已成為音樂史上的瑰寶。這兩位不同時期的鋼琴家對《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的演奏風格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理解。
二、《半音階幻想曲》
整首曲子從偏浪漫又試圖令人深思的《半音階幻想曲》開始。鋼琴英文“piano”的另一個意思是“弱”,在巴赫時期,古鋼琴音響很小,音色區(qū)分不明顯,通常是為室內樂所用,但在這首《半音階幻想曲》中,開篇四個小節(jié)的快速音符跑動以及緊接而來的左右手交替聲部出現,都呈現出不凡的音響效果,后面大量半音的緊湊跑動并沒有絲毫示弱的跡象。可見巴赫并沒有局限于古鋼琴的音響,而是頗有預言未來的傾向。這首《半音階幻想曲》也有偏浪漫主義的風格,并沒有全曲都呈前奏曲那般單一簡單的布局,有自由節(jié)奏的發(fā)揮,但不失規(guī)整嚴密。
在第一部分呈示部托卡塔中,原曲本身從三十二分音符快速音階跑動進入,隨后用左手單音旋律和右手快速跑動音符加以修飾。兩位鋼琴家都非??斓卦阡撉偕吓軇?,靈動清晰。從速度和節(jié)奏上來講,古爾德稍快于席夫,我的觀點是不宜快速,巴赫時期的古鋼琴發(fā)展不完善,它的快速怎么能和如今的鋼琴相比呢?能快到何種地步呢?且這是一首幻想曲,幻想曲是有一定的情感走向的,它的曲風也決定了曲子本身不宜過快,不能像快速練習曲那樣去彈奏,我個人認為席夫的速度處理更為恰當一些。就節(jié)奏而言,這部分的節(jié)奏是很難把控的,休止符與音符不斷交替出現,考驗鋼琴家的基本功,兩位在節(jié)奏方面有著不同的表現,席夫所奏在嚴密中悄悄露出了自由,比如開始的四小節(jié)音符跑動,在上行結束時,稍稍減慢,在最后一個音結束時稍作停留。而古爾德則是在一開始強拍進入的時候稍作緩慢之意,結束音卻表現得干脆利落,后面的類似跑動皆是如此。席夫在第五小節(jié)左手旋律部分開始的時候,速度稍有放慢,表現出來的風格頗有浪漫之意,讓你忍不住閉上眼聆聽,輕晃身體,有豐富的情感表現力。相比而言,古爾德在這部分,則保持快速的跑動,但有意突出左手旋律的進行,右手像是嵌在左手里的裝飾音,兩只手的對比頗有寫實風格,更加還原譜子本身,左手旋律的進行也采用了非連奏法,有巴赫時期古鋼琴音與音之間不能很連貫的感覺,顆粒分明,更尊重巴赫時期的彈奏法。席夫并沒有非常強烈的強弱對比,更多地是營造了一種朦朧的感覺,力度幾乎沒有很大的變化,頗有幻想的風味。古爾德在第一部分更突出左手的彈奏,右手每每到了最高音便更強一些,從而讓線條更有層次感,棱角分明,像流水的小溪不經意間觸碰了礁石,頗具意味。
第二部分宣敘調中,前半部分三十二分音符的狂烈出擊、更快的速度走向以及高音區(qū)的音響轟鳴,兩位鋼琴家都表現得很是震撼。不同的是席夫更有整體都爆發(fā)出來的感覺,與前一部分有一個對比,在上行模進中,進行由強到弱的音響對比,并在最后一個音上稍作延長。而古爾德先將速度變慢了些,他的爆發(fā)式進行更多的是表現在左右手交替中,且有些情感的韻味流出,左手緩慢進入,右手快速掃尾。古爾德的音響效果更加的洪亮,他帶給我的空間感更強烈,在快速跑動的時候顆粒感也非常清晰明了。在進入鮮明對比之前的這一大部分,更多的是技巧性的跑動,表現的是流水般洶涌澎湃的氣勢,低聲部的突出進行與右手半音階音響效果對立,為宣敘調的到來做準備。宣敘調的到來并不是很突然的,而是有所準備的,逐漸從快速到緩慢,音符也由三十二分音符進入了十六分音符,和弦的進入增加了和聲色彩,在這一部分中,席夫與古爾德都有了情感的加入,曲風柔和了下來,節(jié)奏也自由了。席夫在這個地方將每個音符串在一起構成了一句完美的話,裝飾音也有了絕對的話語權,每個音的力度沒有大的變化。而古爾德在進入這一部分之時并沒有特意延長每一個音,僅在最后尾音稍有保持,短暫休止后,以稍強的保持音開始了宣敘調。古爾德的處理理性更多些,席夫則感性更多些。宣敘調本身是在歌劇中的,而巴赫將其運用于此幻想曲中,也賦予了鋼琴音符歌唱性,表達的情感也是不言而喻的。在這一部分中,席夫的演奏柔和,在和弦的處理上稍微突出一些,他的觸鍵很輕盈,裝飾音的處理偏慢速,也會有些拉長,整體風格像很安詳地坐著與你聊聊天、說說話一樣,強弱起伏不大,節(jié)奏相對自由。古爾德的演奏突出了右手單線條的進行,左手的和聲則是輕快劃過,像是女歌手獨自歌唱的時候時不時遠處傳來優(yōu)美的和聲一樣,右手的觸鍵則不同于席夫,觸鍵很有力,自然下落,有一點像競走運動員的感覺,在裝飾音的處理上,較席夫更輕快些。在和弦的處理上,兩個人都有各自的味道:古爾德更重視整體進行,和弦則作為第二聲部的搭配,更加突出了主要旋律線條;席夫則兩個聲部的旋律都在進行,兩個聲部像對話一樣,一應一和。在結束的部分,兩位鋼琴家也都做了減弱處理。
整首曲子中,古爾德僅靠雙手完成了曲目的演奏,不使用踏板,力量均勻,聲音厚實、洪亮,有巴赫的非連奏技法的演繹,他表現得更接近巴赫時期的風格,嚴格按照原譜演奏,哪怕這是一首體裁為幻想曲的曲子,也并沒有過多的情感抒發(fā)。在古爾德手里,這首曲子盡力還原巴洛克時期的風格但又不干癟。席夫的彈奏更多的是給人一種唯美的體驗,踏板的靈活運用,讓人感覺柔和的水流聲就在你的耳邊,力量變化不大,對于音樂本身的連奏與斷奏也有不一樣的理解,這樣的情感抒發(fā)讓人深陷其中流連忘返,有浪漫派的風格。
三、《賦格》
《賦格》則與《半音階幻想曲》有了對比,右手旋律先行進入,依舊是我們熟悉的巴赫風格,柔和、大氣、工整又有獨特的味道——人生靜好的體驗感。
古爾德并未錄這首作品,大概因為《半音階幻想曲》已經是他最喜愛的作品了,那就以席夫的演奏來簡單地聊聊這首作品。賦格相對于幻想曲,內容形式上更為嚴謹,不同于幻想曲的即興與自由。在巴赫時期復調音樂非常盛行,不同聲部的交替出現,構成一幅嚴謹而生動的畫卷。像這首《賦格》,席夫有意控制,與幻想曲曲風形成對比,在速度上也慢了下來,分句更加明顯,節(jié)奏把握嚴密,踏板也盡力控制。開篇右手旋律的進行,清晰而又顆粒分明,用非連奏方法彈奏出主旋律,隨后左手進入,主旋律在不同的聲部輪番出現,都聽得很清晰,整體很有層次感,各個聲部都有事情要忙碌。在《賦格》中,裝飾音的出現也非常的頻繁,席夫的裝飾音處理讓上一句與下一句之間的情感連接更為密切,同時席夫的分句更長一些,注重樂句之間的連接。在《賦格》的展開部,有意控制速度,讓聲部同時進行,像優(yōu)美的合唱。左手的琶音在為右手伴奏的同時也有自己的旋律進行。再現部的到來要比一開始柔和許多,多了些要結束的感覺。
四、總結
巴赫時期離我們越來越久遠,但人們對巴赫作品的癡迷程度卻越來越深,有人說巴赫是神派下來的使者,他的曲子是寫給神的。那么如今我們對于巴赫曲風的拿捏以及對于巴赫風格的表達,究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我個人認為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我們一直都是要往前走的。先從樂器而言,現代鋼琴已不同于古鋼琴的特色了,音色效果也不同于古鋼琴,要想完全還原巴赫作品已然不現實。但是精髓卻是永存的,巴赫基本的演奏技法以及巴赫時期的基本風格都是固定的,我們在保留這些的情況下,加以自身的理解,才是對巴赫作品的一種好的詮釋。現在也有為了追求更接近巴赫時期風格而選用管風琴或羽管鍵琴進行演奏的,這樣更有寫實風格。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是情感主體,具有或浪漫或寫實或古典等風格,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更好的詮釋。不同的風格推動著時代的發(fā)展,相同的精髓延續(xù)著時代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尹松.淺論巴赫<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的演奏藝術 兼論巴赫鋼琴作品的演奏風格[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8,(04):15-22.
[2]周薇.西方鋼琴音樂史簡述(一)[J].音樂藝術,1985,(02):5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