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婷婷
【摘 要】金錢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區(qū)的一種板誦類民間說唱藝術曲種,其名稱最初來歷可從清宣統(tǒng)年間的《成都通覽》中得到印證。后經(jīng)藝人們的發(fā)展改進,金錢板所演唱的曲目內(nèi)容也從唱誦短篇勸世文,逐漸發(fā)展到說唱中長篇的故事,并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關鍵詞】金錢板;由來;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1-0055-02
一、由來
四川金錢板,簡稱“金錢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區(qū)的一種板誦類民間說唱藝術曲種,其伴奏樂器由三塊竹板組成,分別是面板、底板和打板,其中,有兩塊竹板的方孔上鑲嵌著古銅錢,因此而得名為“金錢板”。
關于金錢板名稱的由來,在民間藝人們中有多種說法。一種認為是與當初戰(zhàn)國孟嘗君棄武學文之事有關,他為了適應并習慣伏案讀書,便命令童仆使用雙劍敲打,以此來謳歌解悶,所以早期的金錢板的形制有一頭是類似寶劍的尖頭樣子,故名叫“金劍板”;另一說是在唐太宗時期,星宿下凡的魏征丞相,夢斬了錯降雨露的涇河老龍,龍王便去找唐太宗索命,把他糾纏得日夜不得安寧,于是太宗皇帝便招魏征進宮伴駕,魏征手持金簽,敲擊詠詩作賦給唐太宗壓驚驅(qū)愁,事后在丞相府的琴童也開始學打金簽,流傳開后便叫做“金簽板”;還有一說是《水滸》中的浪子燕青下山辦事,在途中用光了路費,于是便即興找來三塊竹板,邊打邊唱以求盤纏,因為三塊竹板巧扣天、地、人三才,故又得名為“三才板”;還有一種說法是戰(zhàn)國時期越王勾踐戰(zhàn)敗后,范蠡為鼓舞百姓奮發(fā)圖強,自編唱詞,左手持雙劍擊拍,右手揮舞劍鞘,在全國邊演邊唱,最終民眾士氣受到鼓舞一舉消滅了吳國,在終雪國恥之際,范蠡卻離國隱居。老百姓為了紀念他,便用三塊竹板來代替劍與鞘,在板上鑲嵌上金錢,把這種演唱形式保留下來,曰“金錢板”。①
盡管以上幾種說法與金錢板名稱的來歷有一定關系,但畢竟都是一些民間傳說而已,因而,我們不能將它作為信史。至于金錢板名稱最初的來歷,我們可以從清宣統(tǒng)年間刊印的《成都通覽》一書中得到印證,在該書“成都之游玩雜技”部分繪有一幅當時藝人在街頭表演金錢板的插圖,圖中將金錢板命名為“打連三”,就取自它由三塊竹板組成的意思。②金錢板最初的形制是兩塊被稱作“玉子板”的金屬板,后來演變發(fā)展成四塊相連的竹板,稱之為“蓮花板”,其后又在“刮子板”(竹板一側制成鋸齒狀的打板,演奏時可發(fā)出彈音)的基礎上才定型為三塊竹板,民間藝人據(jù)《三字經(jīng)》里“三才者,天地人”之意,把它稱之為“三才板”。后來隨著“三才板”的定型以及打板技巧的發(fā)展,藝人們?yōu)榱嗽黾影迓暤穆曇粜Ч怪訍偠鷦勇?,便在竹板上雕出空格,嵌上銅錢或金屬片,使得打板時既有竹板聲又有隱隱約約的金屬聲,因此他們把這樣的形制稱之為“金錢板”,之后,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二、發(fā)展
金錢板從最初藝人沿街叫唱唱腔簡單的“勸世文”以求生活開始,到后來經(jīng)過藝人們不斷加工改進,逐漸形成了獨立的曲種。據(jù)記載,金錢板形成于清道光年間,③這一時期金錢板代表性的人物是以劉寶山為首的一批藝人。到了清光緒十三年,金錢板在四川已經(jīng)廣為流行,這可從川東兵備道的一則告示中了解:“近有賣唱之流,名曰打金錢板,編造傷時歌謠,及去歲渝城打毀真原堂并柏果樹等處之事,在于城鄉(xiāng)鎮(zhèn)市,四處傳播……除飭各州縣查禁外,合行示諭嚴禁?!雹茉诖似陂g,出現(xiàn)了楊永昌、吳云峰、董仲良、張興武、張相如、葉青山為代表的名家,他們在演出中不斷改進和提高金錢板的表演技藝,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打法、唱法。比如,張相如、張興武、葉青山就把一些武術當中的姿勢如“打遍馬”、“踢尖子”等拳腳功夫引入到金錢板的表演當中,大大增加了其藝術效果。而作為鄒忠新老師師爺?shù)臈钣啦?,對金錢板發(fā)展更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⑤楊永昌(1867-1945),原四川涪陵人,原名楊仲書,綽號“楊煙灰”,師承劉寶山,他在改進金錢板的唱腔、打法和表演等方面有很大的貢獻。因為楊永昌曾經(jīng)考中過秀才,所以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對藝術有自己的見解。他強調(diào)在演唱金錢板時要講究行腔優(yōu)美,吐字清晰,追求高雅脫俗的境界,并且對唱詞有嚴格的規(guī)定,所以在行腔中凡是使用不恰當?shù)某~他都一一刪除。同時,楊永昌又是川劇玩友,他借鑒了許多川劇曲牌如【江頭桂】、【紅衲襖】、【富貴花】,把它們?nèi)谌氲搅私疱X板的唱腔之中,使金錢板的唱腔逐步具備了字正腔圓、優(yōu)美純凈的特征。同時他又將金錢板的打法規(guī)范為“一字”、“二流”、“三板”等板式,使得其藝術上的表現(xiàn)力大大增加,這些都為金錢板的傳播與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⑥楊永昌的弟子有孫洪云、王德成、鄒忠新等,其中鄒忠新又師承孫洪云。
當時,由于金錢板表演的曲目比較少,大多為《小菜打仗》、《四川特產(chǎn)》等一些小段,所以藝人們常常走動演出而不會在一個地方駐留固定演唱。后來經(jīng)過藝人們的發(fā)展改進,金錢板所演唱的曲目內(nèi)容也從最開始的唱誦短篇勸世文,逐漸發(fā)展到說唱中長篇的故事,這時期藝人們的社會地位也逐漸提高,一部分金錢板藝人已逐漸從街頭巷尾的“扯地圈”式流動演出轉(zhuǎn)入了茶館書場進行“坐館”表演。隨后金錢板在民間的影響力逐漸加大,“從民國元年(1912)發(fā)行的《成都時事通俗畫報》上,刊有題名為《警察驅(qū)逐金錢板》的時事漫畫,可知當時金錢板盛行?!雹哌@時金錢板的表演人員也漸漸增加,藝人還成立了“金音樂賢會”行會組織,每年農(nóng)歷十月一日辦會,所唱書目也積累而成,已經(jīng)有“三打”、“五配”等一批保留書目,并且在演唱中藝人們漸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最著名的就有清派、花派、雜派。⑧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四川各地紛紛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宣傳隊,其中以民間藝人的說唱藝術為主要宣傳模式,金錢板當然是必不可少的演出形式,因為它的表演靈活快捷,所以便于藝人深入到各街道鄉(xiāng)村來宣傳抗日活動。這一時期,金錢板在表演題材方面也發(fā)生了變化,除了原有的傳統(tǒng)曲目外,還新增了大量宣傳抗日救亡的新曲目,如《盧溝橋》、《六十年國恥》、《保衛(wèi)上?!?、《全國總動員》等,這些頻繁的活動不僅對抗戰(zhàn)起到了良好的宣傳作用,而且還培養(yǎng)壯大了金錢板藝人的隊伍,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代表人物,如唐國山、馮治國、孫洪云、王德成、鄒忠新等。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種專業(yè)曲藝演出團隊紛紛成立,如四川省曲藝團、成都市曲藝團、成都市西城區(qū)曲藝團、溫江縣曲藝團、灌縣(今都江堰市)文聯(lián)曲藝組等。在這些曲藝團中均有金錢板這一曲種,金錢板的演唱訓練班也在文化館、群眾藝術館相繼開辦,如四川省群眾藝術館、成都市群眾藝術館、成都市戲劇學校(今成都市文化藝術學校)曲藝班、友聲雅集社等,使金錢板這一藝術形式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1952年,鄒忠新等一批金錢板表演藝人還代表四川曲藝界組成慰問團赴朝參加了慰問演出活動,當年鄒忠新表演的《冷槍戰(zhàn)》深受歡迎,志愿軍戰(zhàn)士黃繼光還與他熱情擁抱,這些都為金錢板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是金錢板曲種人才濟濟的時期,其中最具突出特色的藝人當屬鄒忠新。鄒忠新,1924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自幼師從楊永昌的弟子孫洪云,在長達七十多年的金錢板表演生涯中,他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金錢板唱、打、表演程式和風格,并且對金錢板的發(fā)展與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吸收了金錢板各派之長,是一位能創(chuàng)作,并且融唱、打為一體,尤其善于表演的金錢板大師。他除了演唱傳統(tǒng)曲目之外,還根據(jù)時代的需求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新曲目,如《斷頭山》、《雙槍老太婆》、《畫魂》等,在成都舉辦過金錢板鄒忠新新曲目專場演出。他多年以來精心搜集了許多段子,對金錢板的表演與寫作做了總結,使之形成了理論知識,并把它們整理成冊,出版了《金錢板表演與寫作》、《金錢板傳統(tǒng)書帽選》、《鄒忠新金錢板演唱作品精選》等著作。他在金錢板表演藝人中是第一個有理論著作的人,對金錢板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正因如此,鄒忠新于2006年,與馬季等九位中國曲藝大師一同榮獲了中國曲藝的最高獎“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注釋:
①參考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296-297頁。
②參見傅崇矩:《成都通覽》上冊,巴蜀書社,1987年版,第283頁。
③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51頁。
④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29頁。
⑤參考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頁。
⑥參考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29-1130頁。
⑦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頁。
⑧參考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2003年12月第1版,第68頁。
⑨參考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中國ISBN中心,北京,1994年5月第1版,第1130頁。
參考文獻:
[1]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志·四川卷[M].中國ISBN中心,2003,12(1).
[2]傅崇矩.<成都通覽>上冊[M].巴蜀書社,1987.
[3]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四川卷[M].中國ISBN中心,199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