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抒陽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小兒垂釣》這首詩: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別的詩要對照著注釋才能懂,讀著費勁,這首《小兒垂釣》一看就知道在說啥。
一個頭沒梳、臉也沒洗的小孩兒,學著大人在那里釣魚(綸,是絲線,垂下絲線就指釣魚)。正好有個過路人想問路,左看右看,哎,那邊坐著個小孩兒(被草叢遮掩著,誰曉得他是在釣魚),就問他吧。剛一開口喊:“喂!這位小哥……”那小孩兒就拼命向他擺手,意思是:別嚷嚷,我在這兒釣魚呢,等仨鐘頭了,魚好不容易要上鉤了,你一喊再給嚇跑了!這么復雜的意思哪是擺擺手就能傳達的,也不知道那個路人領會了沒有,要是沒有,肯定會氣呼呼地想:嘿,這熊孩子!
而且,這首詩也不繃著臉講大道理,沒讓我志向遠大啊,刻苦學習啊,情趣高雅啊,里面那個小孩兒還不如我呢,成天光顧著玩,他那緊緊抿著嘴巴、使勁招手的樣子感覺很逗,我想想都要笑起來。剛學這首詩的那幾天,我總是在嘴里像唱歌一樣念叨它。這么好玩的一首詩是誰寫的呢?胡令能。這胡令能是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去查了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答案之一:他是一個補碗的手藝人。
你肯定張大了嘴巴:瓷碗也能補?怎么補?就在并不遙遠的幾十年前吧,平民百姓的生活不怎么富裕,一口鍋一只碗那可算是值錢的家當,破了怎么舍得扔?補一補還能用嘛。碗如果不是摔得粉碎,就可以先在殘片上鉆洞(瓷器得用金剛鉆來鉆,所以有句俗語叫“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兒”),然后用釘鉸(有點像訂書機里用的那種兩頭彎的釘子)把幾塊殘片嚴絲合縫地釘在一起,又成了一只完整的器皿,而且不漏水,還能再用好多年!
胡令能操持的,就是這門手藝。他天天挑著那些叮叮當當?shù)募一?,走街串巷吆喝:“補碗咧——破碗拿來補咧!”所以他有個外號叫“胡釘鉸”。這個形象是不是離經(jīng)綸滿腹、才華橫溢的詩人差得太遠了?
那他又是怎么學會寫詩的呢?這里面有個略顯驚悚的小故事。
據(jù)說他家旁邊,就是列御寇(戰(zhàn)國時期的一位名人,后來被尊稱為“列子”)的墓。小胡同學(那個時候人家還小)天天路過這座墓,覺得里面躺的人孤零零怪可憐的,一時間同情心泛濫,經(jīng)常拿些饅頭,菜湯,瓜子花生礦泉水,雞爪鴨脖豬頭肉,放在墳前祭奠他。長此以往,有個晚上,列子就來找小胡了(前方高能預警)。他一把摁住小胡,二話不說,掏出一柄刀。小胡嚇得掙扎大叫:“饒命!難道是我平時給你吃的東西不合你的口味?我保證下次供的都是硬菜!”列子呵呵一笑,隨手一刺,把小胡的肚子剖開,從袖子里掏出一卷書放了進去。小胡“啊”地大叫一聲,醒了過來,原來是個夢!奇怪了,從此以后,小胡同學就被點亮了寫詩的技能,逮啥寫啥。但是,這列子放進去的可能不是什么經(jīng)典著作,而是本兒童漫畫書,因為胡令能寫出來的都是非常淺顯、通俗的詩,他流傳后世的另外兩首作品和《小兒垂釣》一樣,是屬于兒童簡筆畫型的。
有答案一,肯定還有答案二。答案二更加離奇:胡令能是一個虛擬人物。
你的嘴巴也許張得更大了:唐代也有虛擬人物?是用電腦PS出來的嗎?哈哈,他并不是在唐代被虛擬出的。我把前因后果替你們捋了一遍:先是,唐代有了3首詩(就是包括《小兒垂釣》在內(nèi)的那3首),不知道是誰寫的,被流傳了下來。然后就有人開始琢磨了,這3首詩挺有趣的,作者是誰呢?肯定不是什么很有文化的大詩人,因為寫得很淺白。這應該是個做普通營生的小老百姓。既然不知道,就編一個吧,嗯,先讓他姓“胡”吧。因為“胡”字有個意思,就是“隨便”,比如“胡說”“胡來”。然后傳著傳著,不知怎么他又有了一個職業(yè)身份,就是補碗的。為什么是補碗,而不是修鞋、賣烤串、貼手機膜呢?可能因為補碗的匠人更要心靈手巧吧,寫詩也要心中有靈感,對吧?于是,我們就得到了一個虛擬的“胡釘鉸”。
你又要問了:這么說,有證據(jù)嗎?有的?!昂斻q”在正規(guī)的史書上沒有記載,而只是出現(xiàn)在很多民間傳說中。他的籍貫有好幾種說法,一會兒在廣東,一會兒在浙江,一會兒在河南;他的故事,就是那個“剖腹贈書”,也有好幾個版本,往他肚子里塞漫畫書的一會兒是列子,一會兒是柳生;他出生和逝世的日期也有不同的說法……總之,關于胡令能的信息,沒有一條是確定的,甚至,他叫不叫胡令能都不一定。
胡,在古時候還有“什么”的意思,相當于“何”。“胡令能”可以翻譯成:“什么讓你這么有能耐?”哈哈,這簡直是個文字游戲!很可能是有人覺得,“胡釘鉸”這綽號寫在書里太不文雅,在傳抄這3首詩的時候,半開玩笑地隨手給改成了“胡令能”。
那么,答案一和答案二,哪個更有可能是正確的呢?
真相,只有一個!
但是,沒有人知道。這就要靠那些研究古代文獻的學者繼續(xù)去挖掘、去發(fā)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