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榮
(重慶市璧山區(qū)中醫(yī)院,重慶 402760)
功能性腹瀉主要癥狀為腹痛、腹瀉、腹脹,或有情志障礙以及腸外癥狀[1]。目前治療主要以調(diào)節(jié)腸道敏感性為主,用腸道動力藥物以改善癥狀[2]。但是,治療周期長,影響預后[3]。本研究用子午流注電針治療功能性腹瀉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6例,均為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23~56歲,平均(40.3±2.3)歲;病程10個月~2年,平均(13.2±2.3)個月。研究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23~59歲,平均(40.5±2.1)歲;病程8個月~2年,平均(11.3±2.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符合羅馬Ⅲ功能性腹瀉診斷標準[4],即至少75%的時間大便為不伴有腹痛的松散(糊狀)便或水樣便。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標準。
納入標準:①臨床診斷確診為功能性腹瀉;②年齡20~60歲;③在同意書上簽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感染性腹瀉;②近期正在接受其他方案治療;③屬胰性腹瀉;④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⑤存在造血系統(tǒng)障礙;⑥存在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⑦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對照組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诜R來酸曲美布汀片(開開援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388)0.2g,日3次。28天為一療程,堅持服用1個療程。
研究組用子午流注電針治療。用直徑為0.35mm×40mm華佗牌無菌毫針,取陰陵泉直刺1~2寸,足三里、天樞直刺0.5~1寸,太沖直刺3~5分,大腸俞直刺1~1.5寸。取穴時參考子午流注鈉甲法逐日按時開穴,參考單玉堂補穴法進行閉穴時間控制(按照北京時間),以迎隨補瀉法作為主要進針手法。針刺得氣后,連接電針治療儀(華佗牌XS-998B 型,蘇州醫(yī)療用品廠),頻率使用斷續(xù)波,根據(jù)患者舒適度進行強度設定,電針治療時間為30min。每天1次,28天為一療程。
根據(jù)中醫(yī)癥候量化分級標準進行劃分,根據(jù)腹痛、腹脹、腹瀉的表現(xiàn)程度不同分為重度(3分)、中度(2分)、輕度(1分)以及無(0分),癥狀加權積分,有黏液便加1分,無記0分[5]。
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漿胃動素(MOT),5-羥色胺(5-HT)指標。
營養(yǎng)狀況評估,主要檢測項目血紅蛋白(Hb)、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淋巴細胞計數(shù)(TLC)。
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痊愈:大便性狀、次數(shù)、量恢復正常,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降低大于等于95%。顯效:大便近似成形,或便溏每日僅1次,臨床癥狀、體征明顯好轉(zhuǎn),證候積分降低在70%~94%。有效:大便和次數(shù)有所改善,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zhuǎn),證候積分降低在30%~69%。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癥狀積分降低少于30%。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43;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25。
組別 時間 腹脹 腹痛 腹瀉對照組 治療前 2.5 1±0.3 2 2.5 2±0.2 4 2.6 2±0.2 9治療后 1.3 1±0.1 2* 1.3 2±0.1 1* 1.3 4±0.1 2*研究組 治療前 2.5 3±0.3 5 2.5 1±0.2 1 2.6 3±0.2 4治療后 0.3 4±0.0 6*△ 0.3 1±0.1 3*△ 0.3 6±0.1 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5-HT、MOT、VIP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5-HT、MOT、VIP指標比較 (pg/m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5-HT、MOT、VIP指標比較 (pg/m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4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2。
組別 時間 5-HT MOT VIP對照組 治療前 326.35±49.27 237.54±36.21 41.63±6.31治療后 221.18±20.12* 194.21±40.36* 35.53±3.65*研究組 治療前 327.26±45.38 242.94±36.18 40.15±5.82治療后 202.19±26.76*△ 132.52±42.46*△ 30.43±3.75*△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營養(yǎng)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3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25。
組別 時間 Hb(g/L) ALB(g/L)PA(mg/L) TLC(×109/L)對照組治療前116.1±7.1 33.4±3.3 198.6±15.4 3.4±0.9治療后 95.4±5.4*25.5±2.7* 132.3±10.1* 1.7±0.4*研究組治療前115.9±6.8 33.4±3.3 199.9±16.7 3.3±0.8治療后106.8±5.9*△ 30.2±2.2*△ 182.3±4.5*△ 1.7±0.4*
3個月后隨訪,研究組復發(fā)2例(5.56%),對照組復發(fā)8例(53.3%),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功能性腹瀉病機為氣血不和,機體經(jīng)氣運行紊亂所致[7]。病因為飲食所傷、脾胃虛弱、感受外邪以及情志失調(diào)等[8]。多數(shù)發(fā)病與肝脾運化不暢有關[9]。針刺得氣后接通與人體生物電流接近的微量電流,從而對機體生理功能進行調(diào)整,促進氣血循環(huán)[10]。子午流注針法的特點是以時間為先決條件,主要在十二經(jīng)脈的五腧穴和原穴上,認為穴位開穴規(guī)律具有周期性,因此在進行針刺時選取穴位氣血最盛的時間,可以提高治療效果[11]。
子午流注針法分為納甲法、納子法和時刻注穴法。納甲法是指用天干來進行推算、逐日按時開穴的一種針剌方法。是根據(jù)針灸治療的目時辰與經(jīng)脈對應關系圖棗寅肺、卯大腸的,時天干屬性,來選取十二經(jīng)脈五腧穴和原穴,取穴時間單位是1個時辰,10天輪遍六十六穴的按時取穴法,又稱子午流注納干法。取穴原則為陽日、陽時取陽經(jīng)穴,陰日、陰時取陰經(jīng)穴,合日互用。甲與己、乙與庚、丙與辛、丁與壬、戊與癸互為合日,在合日間可以互相應用相應時辰的開穴。取子午流注鈉甲法治療配合辨證取穴,兼顧了人體內(nèi)經(jīng)氣運行的規(guī)律和腸易激綜合征經(jīng)氣變化的特點。辨證取穴選取足厥陰肝經(jīng)的太沖,足陽明胃經(jīng)的足三里、天樞,足太陰脾經(jīng)的陰陵泉,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大腸俞穴。符合肝郁脾虛,病位在腸的特點。
血管活性腸肽(VIP)是一種堿基多肽,由28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在胃腸道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分布廣泛,在胃腸道內(nèi)主要分部在神經(jīng)叢以及平滑基層,可以起到舒張平滑肌的作用,腹瀉患者在發(fā)病后血漿VIP的含量會明顯增高,通過分泌神經(jīng)遞質(zhì)導致正常腸胃蠕動受到抑制,誘發(fā)腹瀉[12]。5-羥色胺(5-HT)屬于胃腸道內(nèi)神經(jīng)遞質(zhì)的一種,在腸胃蠕動和感知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胃動素(MOT)屬于孤立多肽類腸胃激素,主要由內(nèi)分泌細胞分泌,對于腸道對電解質(zhì)、水轉(zhuǎn)運的作用起到促進作用[13-14]。當血液內(nèi)MOT的含量升高時會加快腸道蠕動,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時癥狀表現(xiàn)為便秘。電針治療可以更好的改善血清相關指標。
子午流注電針治療功能性腹瀉可以有效調(diào)節(jié)血清指標,改善癥狀及營養(yǎng)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