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積累了先人們幾千年的經驗和智慧。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改革與發(fā)展,古詩詞教學的比重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與提升小學高年級學生古詩詞的積累與鑒賞能力,文章通過古詩詞教學的“四步解詩法”,為學生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進而彰顯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四步解詩法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古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它的遣詞造句深邃、凝練且富有內涵。近些年來,在《經典詠流傳》《中華詩詞大會》等節(jié)目的大力倡導下,古詩詞愈發(fā)引起人們的重視,使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一席之地。為了更好地體現(xiàn)古詩詞教學的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筆者在教學中總結出“四步解詩法”與大家分享。
一、釋標題
古詩詞的標題在詩詞鑒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借助標題可以了解古詩詞的內容、表達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使學生快速理解古詩。其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確定詩詞題裁,揣測詩詞內容
例如,在教學S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S版教材”)六年級上冊中的《石灰吟》《竹石》兩首古詩時,學生通過標題可以確定這兩首詩為詠物詩。詠物詩通常是在內容上介紹事物的顏色、形態(tài)及所處的環(huán)境,然后由物及人、由實到虛感悟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體會人物的精神品質,由此學生可以確定古詩的情感基調,較快地進入文本。
2.捕捉詩詞意象,把握詩詞情感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古詩詞中不乏選用意象這一手法表達詩人的情感。例如,在教學部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蟬》這首古詩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用蟬象征著高潔的品格。又如,眾多送別詩中的折柳、長亭、古道、江水……更蘊含著友人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可見,把握意象有助于學生初步感知古詩詞內容。
二、解詩意
理解古詩詞大意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明確古詩詞標題的基礎上,參照教材上的注釋,抓住重點詞語進一步理解每一句的意思,便于記憶和準確書寫。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插圖理解詩詞大意。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鄉(xiāng)村四月》中的“綠遍山原白滿川”這句詩時,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看部編版教材中展示的插圖所描繪的遠處高山樹木蔥郁、近處人們在稻田中插秧忙碌的生動畫面,由抽象變具體,讓學生深刻理解“白滿川”即是稻田里水色映照天光的景象。
三、悟情感
古詩詞中的情感是其內涵之美的重要體現(xiàn)。古詩詞所蘊含的情感有愛國之情、思鄉(xiāng)之情、深厚友情和生活雜感等,這些偉大而崇高的情感,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審美愉悅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更是促進學生優(yōu)良品德形成的有效載體,因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中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理解古詩詞大意,或了解詩人的經歷、創(chuàng)作背景及相關詩作等方式感悟古詩詞情感,同時學生還可以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積累更多的優(yōu)秀詩篇,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示兒》這首詩時,學生通過搜集、積累陸游的生平簡歷、寫作背景及相關詩作《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觀大散關圖有感》《夜讀兵書》等以詩解詩,將“愛國”這一主題貫穿課堂,從而感悟詩人濃濃的愛國之情。
四、品表達
古詩詞情感表達方法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可以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例如,在教學S版教材五年級下冊中的《出塞》這首詩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月照邊關時戍邊士卒思慕良將的強烈情感和報國建功的愿望,從而深深感悟詩人誠摯的愛國熱情。
在眾多的古詩詞中,詩人還常常運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描寫方法來抒發(fā)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之情。例如,在教學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中的《山居秋暝》這首山水名篇時,學生通過詩中“雨、秋、月、泉、石、蓮、舟、浣女”等意象,運用動靜結合的描寫手法,感受大自然純美的意境和詩人恬淡、寧靜的心境。學生運用這些方法,通過大量的閱讀、積累加深鞏固,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還能感受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
五、結束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每位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都要重視古詩詞教學,將有效、可行的學習方法教授學生,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更好地熱愛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葉玉紅.談古詩詞題目及背景信息在詩歌鑒賞中的重要作用[J].甘肅教育,2014(2).
[2]周建寧.鑒賞古典詩歌思想感情的六個切入點[J].新課程(中),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