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心昊
摘 要:博物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興起于21世紀初,且具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隨著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我國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對于其中占較大比重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采取了多種方式來進行保護。文章概括分析了我國博物館對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的各種方式,希望更多受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今后博物館大力保護的對象。
關鍵詞: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非遺保護
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和實施,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引起社會各界的日益關注?!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規(guī)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辈┪镳^作為集中保存和展示傳統(tǒng)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間,也順應時代的潮流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征集、研究、保護、傳播工作,尤其是對于其中占較大比重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征集、研究、保護和傳播,博物館更是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下面我們結合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博物館的特征,對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物館化保護方式及作用做一分析。
1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種類及特點
1.1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屬于表演種類的那一部分。翻看《漢語大詞典》可知,“表演”一詞的義項有三條:一是戲劇、舞蹈、雜技等的演出,亦指把情節(jié)或技藝表現出來;二是指做示范性的動作;三是謂做事不真實,好像演戲一樣。顯然在這三個義項中,第一條為“表演”一詞的本義,后兩條為第一條的引申義。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是這樣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將“表演”一詞的本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這兩個概念加以綜合,本文中“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可以理解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由傳承人(表演者)通過一定的身段、神情、動作、技巧、聲音,結合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來進行展現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
1.2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列出了我國規(guī)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六大類:第一類是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第二類是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第三類是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第四類是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第五類是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第六類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上文所述“表演”一詞的本義,其中所包含的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然應該包括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曲藝和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這五種。
根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提供的數據,2006—2014年全國各地申報成功的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傳統(tǒng)音樂401項,傳統(tǒng)舞蹈324項,傳統(tǒng)戲劇448項,曲藝193項,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125項,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計1491項,在名錄的3154個子項中占到了47%,接近一半。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于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征集、研究、保護和傳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3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盡管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但如此多種不同類型的表演形式能歸屬于一類事物,相互之間除了有個性方面的差異,也必然具有普遍的共性,或者說是這一類事物的特點。
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筆者認為可以總結概括為以下六點:
一是民族性。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于各民族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的過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個民族審美風格、審美習慣的體現。比如我國漢族的昆曲、京劇、皮影戲,蒙古族的長調民歌,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麥西熱普,無不體現著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
二是活態(tài)瞬時性。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表演者通過一定的身段、神情、動作、技巧、聲音得以呈現出來,是在表演者不斷運動的過程中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一種活態(tài)的展示,并且隨著表演者動作的結束而消失,不像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是以得到實物制成品為終點,因而還具有瞬時性。
三是互動性。觀眾在欣賞表演的過程中,會受到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進入到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中,情緒會受表演情節(jié)的起伏而發(fā)生波動,自然而然地接受表演者通過表演傳達的情感、思想以及價值觀念,而表演者也會接納觀眾的反饋(如鼓掌、哭泣以及喝倒彩等),在內心形成不同的反應,最終又影響到自己表演技藝的發(fā)揮和表演效果的呈現。①這樣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就形成了有效的互動,從而實現文化的傳播和交流。
四是傳承性。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往往有相對固定的傳承方式和相對穩(wěn)定的傳承系統(tǒng),在一個群體不同代際間進行傳承,如口耳相傳、口傳身授、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正是長久以來的有序傳承,使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得以延續(xù)、生生不息,成為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發(fā)展演化過程中情感、智慧和生活經驗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在現代社會仍然散發(fā)著其獨特的魅力。
五是流變性。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上流傳發(fā)展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時代、地域的影響,而發(fā)生內容、形式上的一些變化,在傳承中也發(fā)生變異。比如贛劇中古老的弋陽腔在明代傳入樂平之后,吸收了樂平當地方言土語和民間音樂的養(yǎng)分而發(fā)生“腔變”,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樂平腔。②而昆曲也在明代天啟年間到乾隆上半葉,以強勢文化的姿態(tài)向全國各地流布,與各地方劇種相互影響交融而衍生出了北昆、湘昆、徽昆等多種富有各地鄉(xiāng)土氣息的地方昆曲流派,從而更容易為當地民眾所接受。③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流傳過程中發(fā)生的變異而具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也更加能夠適應時代、地域的需求,使其生長有了更為廣泛的土壤和更為豐厚的養(yǎng)料,造就了歷史上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