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琳
摘 要:近年來,“建設和諧社會”的政策聲音,逐漸傳達至了人們工作與生活的各個角落。很顯然,無論是處在生活環(huán)境還是工作環(huán)境之中。只有盡量避免矛盾,避免在人際交往方面出現問題,才能夠真正實現“和諧社會”,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富有意義。本文將立足于研究親社會利他型人格在工作中的表現,闡述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基本定義、特征,以及主要表現。展現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重要研究價值,希望能夠為心理學行業(yè)、神經學行業(yè)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關鍵詞:親社會利他型人格; 定義; 主要表現
中圖分類號:C91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8-183-002
一、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基本定義
什么是“親社會利他型人格”?在心理學定義上,“親社會利他型人格”是一個較為廣泛的概念,它代表著人類一種復雜的情感、情緒,能夠通過具體的親社會、利他行為,深刻地展現出一個人的品性、特質,以及人格魅力。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所產生的思想、所實施的行動,并不是意圖獲得利益反饋,以及各種所謂的“好處”。心理學研究學界認為,這些人一般而言,“預期不會得到任何形式的回報”。用通俗的話來講,擁有親社會型人格基本都“古道熱腸”,偏好于在生活與工作自重,不帶任何功利性目的自愿幫助他人。
其實,在各種工作場景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典型親社會利他型行為。譬如,同事忽然之間的關心,幫助自己處理各種棘手的工作,解決一些暫且無法處理的難題;領導體恤員工的辛苦,自己承擔員工的一部分工作,并給員工放假休息。
二、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主要特征
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通常在行動上,會具有兩個主要的特征。其一,具有較為明顯的主動性。在當今學界,部分學者認為,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形成,與社會進化論息息相關。在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之中,人類逐步發(fā)現了利他行為的一些益處。譬如說,知識的分享、信念的相互傳遞、先進技術的傳承等等。這些社會行為,很多都是主動產生的,并不存在外界干涉的相關因素。因為在人類演化、發(fā)展的途中,真正具有大智慧的先賢們,深切地知道主動幫助他人、愛護他人,對于整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價值所在。《禮記》中提到,“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君子在處理事情前,應當讓別人在先,自己在后,在社會之中大興謙讓之風。不要過度“私人主義”,要學會照顧別人的情緒,多為他人著想。
其二,在實施具體行動前,對待事物擁有較為全面的考量。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在無私幫助他人之前,并非完全處在“頭腦發(fā)熱”的情緒之中。事實上,即便是那些最富有奉獻精神、最具備奉獻能力的利他主義者,在現實生活之中,也不太可能完全不分場合、不分情況的去幫助他人。一般而言,他們總能在幫助他人之前,保持一定的理智,保持一定的判斷能力。因為他們不顧一切的幫助他人,最終可能會殃及自己的利益。將自己拉入至困難的漩渦之中,讓需要受幫助的人,從一個變成兩個。
其三,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質的獎賞。這最后一點特征,是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所表現而出的最主要特征。他們實施幫助行為,展現高尚情操的活動,并不是為了獲得褒揚、獲得物質獎勵。因為他們并不需要這些東西來提升自身的社會地位,或者說贏得他人的尊重、理解。對于這一特征,社會心理學家歷來就存在很大爭議。有人認為利他行為確實不需要任何外部獎賞,但也不能排除來自利他行為者內部的自我獎賞比如做好事的感覺。利他行為者的意識中,這種內在的自我獎賞有可能是以潛意識的形式存在,只不過個體在行為當時不一定能夠意識到。當利他行為完成以后,這種內部的自我獎賞的感覺就會被個體意識到。無論未來爭議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學界基本認同“不期望有任何精神和物質的獎賞”,是親社會利他型人格所表現而出的最主要特征。
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在工作中的具體表現
1.交際能力強,能夠激發(fā)他人的工作熱情
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交際能力一般較強,在工作之中往往能夠依靠自身的行為舉動,激發(fā)同事的干事創(chuàng)業(yè)熱情。在一些心理科學協(xié)會的調研問卷之中,一些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在工作場景中,大多會選擇“我總是為自己設定目標,并盡最大的努力去實現這些目標,并帶動、鼓勵周邊的同事”等類似選項。在他們的觀念之中,公司是一個互利互惠的集體。作為其中一個獨立的個體,應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凝聚團隊力量、激發(fā)創(chuàng)造熱情。他們愿意與團隊成員主動接觸,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了解他們的言與行,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因為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在進行交際活動時,很少會帶有功利性思維,基本很難招致周圍同事的反感。
2.擁有快速洞察能力,理解他人的行為和動機
此外,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快速洞察的能力也比尋常人要強上許多。他們可以理解他人的行為和動機,與同事處在一個平等、和諧的環(huán)境下對話。在對話過程之中,他們一般會表現出高情商的優(yōu)勢,既能夠照顧別人的情緒,又能夠充分表達出自身的見解與想法。
我們都知道,在團隊合作共事的過程之中,“保持溝通”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工作環(huán)節(jié)。如果缺少溝通,工作便會缺乏向前推進的動力,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擁有較強的移情能力,對他人的情緒能夠保持一種的敏感的認知反應。如果同事感覺到焦慮、不安,或者難過時,他們能夠很快感知而出,并在言語、行為等方面給予精神層面的支持。譬如,同事遇到了一些煩心事,但屬于個人隱私問題,不方便將其帶至工作之中。但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卻能夠感受到同事的情緒,并通過自己的方式,幫助同事盡快走出負面情緒的影響,重新回到團隊之中。
3.愿意主動挑戰(zhàn)困難,敢于嘗試新的事物
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在工作之中,愿意去主動挑戰(zhàn)困難,主動去解決團隊所遭遇的一系列問題。因為他們一般比較信奉集體主義,認為只有處于集體活動之中,個體才能發(fā)揮出最大限度的力量。但很多情況下,團隊在出現困難與挫折時,許多團隊成員,容易出現畏難情緒,認為困難和挫折,是必然會遇到的事情。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將會浪費掉團隊之前的許多努力。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不愿被困難所阻撓,偏好于從多種角度去思考,解決困難的方法和具體手段。他們不是“空想派”,是實打實的“實干派”。一旦決定要動手解決困難,就一定會采取自己的方式,主動去采取措施。
與此同時,對待工作之中的一些全新的事物。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一直都能保持較強的好奇心,以及學習熱情。他們不愿意被狹窄的視野所束縛,愿意跳出思維局限,找到更快解決工作問題的路徑和方法。他們是創(chuàng)新者、思考者,能夠成為一個合適的團隊“領頭羊”,帶領同事們一同奮斗。
4.適應能力強,能夠快速調整自身工作狀態(tài)
擁有親社會利他型人格的人,適應能力一般較強,偏好于站在全局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工作環(huán)境不符合他們的預期,他們也不會產生出太為明顯的不適感。因為他們內心清楚,只有快速地、積極地調整好自身的心態(tài),才能夠迅速進入到新的工作環(huán)境,或者新的工作團隊之中,充分發(fā)揮出自身的工作優(yōu)勢。
在當前社會之中,我們應當提倡親社會利他型人格。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建設和諧社會,創(chuàng)設合作更加默契的工作環(huán)境。讓同事與同事之間的相處,變得更加簡單、輕松,不摻雜太多的私利因素;而從理論研究的角度來看,有助于我們識別當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程度不同的人格偏差,并指明了實現人格完善的正確方向。親社會利他型人格這個研究命題,可以從一個嶄新的角度提醒我們,實現人格完善的正確方向,是努力去增強個體的“利他性”。因為擁有“利他性”,能夠幫助調節(jié)人際關系,在工作之中,努力實現個人價值。
具體來說,就是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對同胞的愛心,提高道德修養(yǎng)水平,以強化利他意愿。學習和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積累工作經驗,提高業(yè)務水平,以增強利他能力。克服惰性,樹立工作熱情,發(fā)揚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敬業(yè)精神,積極參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以強化“利他性”行為。
參考文獻:
[1]林從德.親社會行為研究的新視角[J]教育科學,2011(1)
[2]姜艷軍.值得提倡的“利他性人格”[J]東岳論叢,19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