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珍
摘 要:農(nóng)村初中學生學習方式主要是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型學習,不利于學生的人生成長。本文分析了農(nóng)村初中語文學習方式的現(xiàn)狀,并從教師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轉變和教學生學會學習三個方面對改變農(nóng)村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策略進行探索研究。
關鍵詞:農(nóng)村初中; 語文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的變革;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0)8-032-001
一、農(nóng)村初中語文學習方式的現(xiàn)狀
由于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考試評價機制的影響,農(nóng)村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以考試為指揮棒,化身為課堂的主角爭分奪秒地講,學生沒有發(fā)表見解的機會。日積月累,學生逐漸形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這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個體的主體體驗,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時間長了就遏制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農(nóng)村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方式變革與創(chuàng)新的策略探究
(一)學習方式變革之關鍵——教師觀念的轉變
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此外,教師還需轉變師生觀念。傳統(tǒng)師生關系中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這種關系讓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學生只是聽從教師的言行,難有自己的思考,也無法形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教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努力建設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還應不斷學習努力完善自己,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學生,力爭做學生人生的向導。
(二)學習方式變革之方法——教學方式的轉變
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有賴于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做了轉變,對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也有了相應的促進作用。
1.采用“先學后教”模式。一般情況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采用的是“先教后學”的定性教學模式,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熱門考點為學生一點一點講解教學內容,學生則根據(jù)教師的講解進行機械的記憶。這樣的模式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意識及個性體驗,完全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因此在新課程理念的推動下,我們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預習。課堂上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盡量少講甚至不講,對于學生不能解決的難題,老師則重點引導詳解。這樣就能讓學生充分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擺脫了“先教后學”模式學生缺乏思考的弊端。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逐漸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鍛煉,創(chuàng)新意識也能有效提升。
2.鼓勵學生多多提問。鼓勵學生多提問就是尊重學生的學習主觀感受,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動性。七八年前筆者曾經(jīng)在培訓中聽市區(qū)一位老師現(xiàn)身說法她每上一篇新課都要收集學生的問題然后針對性地備課。在當時聽來簡直如神話一般,學生哪會提問?近年來也做了一些嘗試,感覺學生學習起來更主動了,學習效果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如在新授《囚綠記》前,我就讓學生在自我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有同學問:作者為什么要囚禁綠藤?還有人問:綠藤被囚與作者被困北平是否有關系?作者為什么濃墨重彩地描寫綠藤的生長特點?綠藤在這里是否具有象征意義?這些問題幾乎觸及到文章的主題了。也有同學問:作者為什么寫囚禁的是一枝綠藤而不是一朵花?這個問題就有一定的新意,為什么不寫囚禁一朵花,值得學生們探討。收集這些問題的時候,作為老師內心是非常欣喜的,我們的學生哪里不會思考,是我們太小看他們了,沒有給他們機會。鼓勵學生多質疑提問,能有效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3.提供合作探究機會。語文新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既符合語文教育的傳統(tǒng),又具有現(xiàn)代社會的學習特征,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在學習七下綜合性學習《天下國家》時,我就布置學生提前準備:1.搜集愛國英雄的故事,并且進行必要的整理和補充。2.摘抄背誦愛國詩詞,并進行適度的批注和賞析。3.記錄家鄉(xiāng)的變化,為家鄉(xiāng)寫“點贊詞”。
4.小組自主設計活動展示形式,為課堂展示做準備。面對這些事項學生都很積極地去搜集整理資料,在課堂展示中善講故事的同學踴躍上臺講演,善朗誦的同學大方地為同學深情朗誦愛國詩詞,那情感他都領悟表現(xiàn)出來了。教材中綜合性學習安排確實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學習方式變革之根本——教學生學會學習
1.教會學生動筆墨讀書。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讀書動筆的習慣。動筆的形式很多,常見的有“圈點勾畫”和“讀書筆記”。動筆留下的筆記可以是重點詞語、語句,還可以是批注,這些都是學生的思考、感悟、理解或是疑問,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就常常將自己的讀書筆記展示給學生學習,并要求學生只要讀書就要拿起筆,隨時劃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句子,及時寫下閱讀時的點滴感受或疑難困惑。這些筆記使學生在課堂上的目標更明確了,他們學起來也更專注,學習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
2.教會學生堅持課外閱讀。課外閱讀具有課堂閱讀和學科活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使學生擴大、鞏固和加深課內所學知識,增強求知欲望,豐富精神生活,培養(yǎng)高尚情操,還能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農(nóng)村初中生源的特殊性,很多孩子的課外閱讀十分匱乏。所以教師要設法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讀書氛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與文本進行心靈深處的對話,讓學生真正學會閱讀并堅持閱讀。
總之,農(nóng)村初中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關鍵還在于要改變教師的觀念,立足學生的生命成長,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生學會學習以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當然,就目前來看,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還存在大量可上升空間,廣大語文教師還需不斷地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