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敬根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我國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每年新發(fā)病例 38.8萬,死亡病例18.7萬。而結直腸癌早期診斷率很低,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好在,靶向、免疫治療等精準治療手段的出現,讓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獲得了有效延長,通過科學的治療延長了患者生命,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結直腸癌屬于惡性腫瘤,一般早期沒有明顯的癥狀,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出現排便規(guī)律改變,比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原因不明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癥狀。很多患者在發(fā)現時已經進入癌癥晚期,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因此,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著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可每5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1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如果發(fā)現有腸息肉則必須高度重視,因為80%的大腸癌都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從息肉到癌變大約需要3~5年時間,如能在癌變之前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預防腫瘤。
目前,治療結直腸癌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并且這也是唯一有機會治愈結直腸癌的方式。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近年來在結直腸癌手術方面也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在切除腫瘤的同時還能改善腸道功能,有效提升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此外,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還有化療、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
手術治療主要包括3種方式:傳統手術、姑息性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
傳統手術一般以切除部分結直腸以及部分肛門為主,根據患者病灶的位置以及癌細胞擴散的程度選擇,必要時還需要進行侵入性手術。傳統手術治療效果雖然不錯,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手術過程中患者出血量較大,術后比較容易發(fā)生感染,術后恢復期較長。
腹腔鏡手術是目前臨床治療上主要采用的方式,雖然根據臨床統計資料顯示,腹腔鏡手術并沒有明顯地降低術后復發(fā)率以及死亡率,但是其在手術過程中的機械損傷較小,患者術后恢復比較快,出現并發(fā)癥的概率較低。
姑息性手術與上述兩種手術方式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前兩種手術方式以治愈為目的,而姑息性手術主要是針對腫瘤浸潤范圍過大的患者進行的非根治性切除,其主要目的是延長患者的生命,減輕患者的痛苦。
化療主要是針對結直腸癌晚期患者以及患者術后治療,一般以奧沙利鉑或者伊立替康為主,二者效果基本一致,可以替換使用。
靶向治療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治療手段,并非對所有的患者都有效,需要對患者進行基因檢測才能確定其是否適合采用靶向治療。靶向治療會以病灶為目標,在滅殺癌細胞的基礎上很少對其他正常細胞組織造成損害,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式。
腫瘤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癌癥治療方式,它并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來抗擊腫瘤,是治療結直腸癌的一種不錯的輔助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以遠離結直腸癌:
首先,定期體檢。健康體檢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來進行全面查體,最好每半年做1次或至少每年進行1次對主要臟器如心、肝、腎、腦、肺、直腸、前列腺或婦科做重點檢查。
其次,注意飲食。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糞便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就會變長,腸道就會對廢物二次吸收,使得糞便中的致癌物長時間刺激腸壁。纖維素能促進腸道蠕動,清洗腸道內的垃圾廢物,減少致癌物停留時間,從而降低大腸癌的發(fā)病危險。
最后,勤加鍛煉。運動能夠幫助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預防各種細菌以及病毒的侵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鍛煉習慣,這樣才能夠幫助大家遠離結直腸癌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