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強
野豬(Sus scrofa)是自然界中哺乳綱(Mammalia)豬科(Suidae)的偶蹄動物。分為歐洲野豬和亞洲野豬,在全世界有27個亞種。近年來隨著貴州省內自然保護區(qū)的不斷建立,全省森林覆蓋率接近60%。保護區(qū)內隨處可見各種動物的身影,這里面便有野豬的身影,它們生性警覺,匆匆一瞥便消失的無影無蹤。
貴州省內有1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植被覆蓋率高,全省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境內亞熱帶高原山區(qū),特殊的氣候地理導致地表組成物質及土壤類型相對復雜,因而植物種類豐富,植被類型較多,生活在保護區(qū)內的野生動物食物非常充裕。針葉林是貴州現(xiàn)存植被中分布最廣、經濟價值最高的植被類型,常綠闊葉林是本省的地帶性植被。多種森林植被破壞后發(fā)育形成的灌叢及灌草叢分布最為普遍。全省豐富的水資源以及植被資源為各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天然的家園,野豬在這種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中繁衍生息,他們每天在整片森林里巡邏,留下自己的足跡,表明自己是這片大山的守護者。
野豬外表體軀健壯,四肢粗短,頭吻部較長,耳朵尖小并直立,吻部突出似圓錐體,其前端為無毛裸露的軟骨肉墊;每腳有4只硬蹄,只有中間兩個腳趾觸地;尾巴被毛短?。豢谥腥X發(fā)達,雄性野豬的上頜犬齒外翻,呈獠牙狀;野豬耳朵披有剛硬而稀疏針毛,背部的鬃毛較長而硬,而且鬃毛頂端會產生分叉,一般有8-9個分叉;整個體色棕褐或灰黑色,因地區(qū)而略有差異。皮膚為灰色,且被粗糙的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所覆蓋,成年野豬由于經常在泥潭中打滾,體表覆有厚厚的泥層保護自己,或者身體表面有摩擦松樹形成的油脂保護層,獵人一般的弓箭射不穿。雄性野豬個體比雌性野豬大,小豬仔體表帶有條狀花紋,被毛粗而稀少,體表鬃毛從頸部直到臀部,耳尖而小,嘴尖而長,頭和腹部較小,腳高而細,蹄黑色。小野豬的毛色多為灰黑色或棕紅色。
野豬白天在灌木林、茅草叢、樹蔭處或有水的地方休息,一般到傍晚或者早晨出來覓食,外出均是成群結隊,活動范圍較廣,活動半徑在15公里左右。當夏季的時候,因為酷暑的關系,會在泥塘中打滾或到陰涼的大樹下去避暑、躲避蚊蟲的叮咬。到冬季的時候,野豬的活動會隨著食物的有無和雪層的厚薄而定,它們會躲避多雪區(qū),生活圈向食物豐富處轉移。由于貴州氣候濕潤,常年無雪,因此,其活動范圍更加廣闊。野豬屬于雜食性動物,通過拱食地下的腐食質,土壤中的軟體動物、植物的果實和根莖、捕食各種動物或鳥類的卵獲取營養(yǎng)物質。野豬的嗅覺非常靈敏,對埋藏在地下很深的植物或樹上的動物、鳥類都能發(fā)現(xiàn),是一位優(yōu)秀的偵察兵。野豬同樣有自己的天敵,老虎、熊、狼、豹等都會對其造成生命威脅。
野豬由于發(fā)情周期一般為21天左右,每次發(fā)情持續(xù)時間約為35天。正常野生狀態(tài)下的野豬一年繁殖一胎,每年大概在冬末春初期間發(fā)情配種,懷孕時間長達170-175天,四至六月份產仔,一般每胎產仔6-12頭。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每年產兩胎,每胎產仔5-12頭。近年來各地野豬的數(shù)量不斷攀升,與人類爭奪領地沖突時有發(fā)生。
野豬一般平均壽命在12-15年,而且不同地區(qū)的野豬由于種類的不同導致壽命有區(qū)別。由于野豬的生活習性導致野豬易患各種寄生蟲病,人類在接觸野豬或間接食用野豬肉制品后可能會感染野豬所攜帶的各種疾病。這或許是野豬對自己的一種保護吧,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更有神秘之處在于許多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在野外找不到死亡野豬的骨骸,它們到底去哪了呢?這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探討。近年來隨著我們國家大規(guī)模馴化養(yǎng)殖場興起,對野豬的馴化養(yǎng)殖也在逐步增多,野豬這種神秘的物種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的消費品。
野生動物是人類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伙伴,它們是大山里的原住民,只有人類與野生動物和平相處,一同行動起來保護環(huán)境,我們的這個命運共同體才會更加長久。杜絕食用野生動物,杜絕觀看野生動物表演,杜絕野生動物買賣,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