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菲
你或許沒有聽說過彼得·巴菲特(Peter Buffett)的名字,但你一定聽說過他的父親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價值投資的踐行者,富可敵國的“股神”,名列美國《時代》雜志全球一百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眾多名流富豪擠破腦袋,寧愿花上幾百萬美元,就為了與沃倫·巴菲特吃上一頓午餐。
沃倫·巴菲特掌管的投資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成立于1956年,是美國股市中股價最高的公司,僅僅一股就要二十多萬美金。自成立以來,伯克希爾公司為投資者帶來了超過25%的平均年化回報率。如今,九十歲的沃倫·巴菲特依然親自管理著這家千億市值的投資公司,依然是整個投資領域的“精神圖騰”。
作為沃倫·巴菲特的小兒子,彼得·巴菲特卻并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而是走上了一條與商業(yè)完全不同的藝術之路。按照一般人的思路,“股神”的兒子不管從事什么行業(yè),應該都不會為錢而發(fā)愁吧?不,彼得·巴菲特不僅和普通美國人一樣貸款買房,甚至還為了自己的音樂會四處籌款。誰會相信億萬富豪之子,竟然會開口問別人借幾十萬美元呢?彼得不得不尷尬地吐槽道:“其實沃倫·巴菲特除了在慈善方面很慷慨以外,其他人很難拿走他一分錢。”
直到2008年,沃倫·巴菲特才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出席了兒子的音樂會,其時彼得·巴菲特已經(jīng)年過半百了。在給兒子站臺時,“股神”只說了一句話:“我是來看看給我兒子的鋼琴課投資,得到了什么樣的回報?!?/p>
事實上,彼得·巴菲特從父親那兒收獲最大的并非財富,而是一套人生哲學:做你自己,追尋你自己的人生道路(Forge your own path in life)!彼得在名校斯坦福大學只念了三個學期便毅然決定休學,從零開始打造音樂夢。盡管歷經(jīng)波折,但彼得·巴菲特終于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康莊大道,贏得了美國電視界的最高榮譽“艾美獎”!
彼得·巴菲特的童年時光是在美國中西部小鎮(zhèn)奧馬哈度過的。伴他成長的房子建于二十世紀初,是一棟很普通的小屋:沒有圍墻,從廚房的后門出去,就到了別人家。那時,他的父親沃倫·巴菲特還沒有什么名氣,他們的家庭條件也和其他普通美國家庭沒什么不同。父親總是對他們兄弟姐妹說:“我的錢都是干活掙來的,所以不會白白地給你們?!毙r候,為了多掙點零用錢,彼得總是搶著干活:掃地、擦窗戶、給花草施肥澆水等等。
自從有記憶起,彼得就覺得父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忙碌的男人。他每天早出晚歸,回到家后總把自己關在書房里忘我地研究資料。“后來我才知道,他讀的是《價值》和《穆迪投資》,那是數(shù)以千計的公司以及股票的統(tǒng)計分析內(nèi)容。”彼得說道。父親對工作認真鉆研的態(tài)度,讓彼得感同身受?!案赣H可以輕松地達到沉思入定的境界。當他工作時,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簡直入迷了?!北说眠€記得,父親對物質生活的要求幾乎等于零?!八梢赃B續(xù)一個星期吃蔬菜沙拉加煎雞蛋,快到夏天了,還忘了要換掉有破洞的毛衣?!?/p>
童年的彼得是一個安靜的、喜歡與鋼琴為伴的孩子。七歲時,他就發(fā)現(xiàn)音樂對于自己的非凡意義了。有一天,彼得心情不好,便把一首歡快的《揚基歌》降了調(diào),緩慢地演奏著,一首輕快的樂曲被他彈成了“哀樂”。很快,他的家人便過來詢問他是否心情不好,這使彼得第一次意識到,音樂對他可能有一種特別的魔力,他能夠自由地用音樂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
在彼得上高中期間,他的父親開始在行業(yè)內(nèi)顯山露水,他們家的財富也開始被美國人津津樂道了。十七歲時,經(jīng)由《華盛頓郵報》發(fā)行人、美國報業(yè)“第一夫人”凱瑟琳·格雷厄姆的一封推薦信,彼得進入了世界頂尖學府斯坦福大學學習。在斯坦福大學,彼得埋頭苦學,僅僅花了一年半時間就將商科的二十門基礎課全部修完了,但他卻沒有一點兒成就感。在大學二年級的一個晚上,彼得在同學的宿舍里聽到一個吉他手的演奏,完全被“樂曲中蘊含的樸素”而打動了,回家后即興寫了一首曲子并錄制到磁帶中。第二天,他和朋友開車去海邊,車里播放著這首他新寫的曲子。在那一刻,他終于意識到了自己的未來究竟在何方。
十九歲時,彼得從祖父那里獲得了九萬美元的遺產(chǎn)。他的父親將其轉換成了同等價值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并對兒子說:“再過十年,這些錢至少能變成九百萬美元;三十年之后,也許就是五千萬?!笔聦嵣?,經(jīng)過測算,截至2020年5月6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1977年的九萬美元股票,如今的價值已經(jīng)超過了兩億美元。但彼得當時就毫不猶豫地將這些股票全部變賣了,因為他很清楚自己要走的路,而父親一分錢都不會資助他的?!叭绻壹缲撝\生的壓力,我就無法繼續(x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前行?!苯又蛷乃固垢4髮W退學,轉而去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了。
幸好,這個看起來“大逆不道”的休學決定得到了父親的支持。在父親的幫助下,彼得制作了一份預算,搬到了舊金山,住進一所小公寓,買下一輛二手車,過起了簡樸的生活。他唯一的奢侈就是更新和擴展他的錄音設備,并建立了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就這樣,彼得每天在那里埋頭鉆研,開始了他職業(yè)音樂人的生涯。最開始,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為人們提供錄音服務,每小時三十五美元。斷斷續(xù)續(xù)地有顧客來找他,他一個星期錄上幾個小時,賺一兩百美元勉強度日。這時,他那有遠見卓識的父親不時地提醒兒子:“你要學會用自己掙的錢,去做更大的夢。”
彼得事業(yè)的重大轉折點出現(xiàn)在1981年,而且并非來自他父親的某些關系,這一點尤其讓他感到自豪。有一天,他正在清洗他那輛“破爛的舊車”,一個他經(jīng)常見到(但幾乎不認識)的鄰居停下來問他是做什么的。“我告訴他,我是一個苦苦掙扎的作曲家。”于是鄰居把他介紹給了他的女婿,一個廣告節(jié)目制作人。這名制作人聘請彼得為一個新成立的有線電視頻道做十秒鐘的插播廣告音樂,報酬一千美元,這讓彼得興奮不已。很快,那個電視頻道因此而大火,那就是著名的MTV音樂頻道。
從那以后,彼得終于可以靠作曲為生了。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彼得憑借自己的努力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他與一家名為“奈良田”的唱片公司簽約,推出了多張音樂專輯?!皵U大音樂工作室的規(guī)模,結婚,購置參加活動的西裝等等,這些都是我自己掙的錢。”彼得對此非常自豪。他的第一張曲集《等待》(The Waiting)在業(yè)內(nèi)頗受好評,也很暢銷,但彼得一直希望有電影制片人能夠注意到自己。后來,他的一個朋友送給他一本埃文·康奈爾(Evan Connell)的小說《晨星之子》(Son of the Morning Star),書中描寫了美國印第安人和美國政府軍作戰(zhàn)的故事。彼得讀完后很受震動,這種感情直接影響到了他第二張專輯《一個接一個》(One by One)的出版。
彼得的音樂才華逐漸得到了業(yè)內(nèi)的認可。后來,他有機會認識了好萊塢名導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爭取到了為美國印第安原住民紀錄片《500個民族》(500 Nations)配樂的機會,他也因此而獲得了美國電視界的最高榮譽“艾美獎”。此外,奧斯卡最佳影片《與狼共舞》中精華的一幕《火舞》的配樂也出自彼得的手筆。他還與曾獲格萊美獎提名的歌手阿肯(Akon)以人權為主題合作歌曲,后來這首歌曲成了聯(lián)合國大會的特殊表演節(jié)目。
彼得·巴菲特的音樂舞蹈劇《魂》(Spirit)被認為是其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當時《魂》的巡回演出需要很大一筆錢,當他找到老爸拉贊助時,沃倫·巴菲特卻說:“你先去籌到90%的錢,剩下的10%我借給你?!庇谑?,彼得去找了很多機構和投資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問道:“你問你老爸要不就得了嗎?”是啊,誰會相信億萬富豪之子,竟然會開口問別人借幾十萬美元呢?彼得非常尷尬,不得不吐槽道:“其實沃倫·巴菲特除了在慈善方面很慷慨以外,其他人很難拿走他一分錢。”最終,靠著四處籌借的錢和父親借給他的那10%的資金,由彼得策劃、編寫、制作的音樂舞蹈劇《魂》終于在華盛頓國家廣場盛大演出了。他的母親、哥哥和姐姐都受邀觀看了《魂》的首演,但他的父親卻沒去。“因為他沒有接到我的邀請,”彼得大笑著說,“我為什么要讓他去破壞氣氛,而搶了我的風頭呢?”
2010年,彼得·巴菲特的自傳體勵志書《做你自己》在美國一經(jīng)上市就備受關注。2011年3月,新世界出版社引進了該書的中文版。在書中,彼得·巴菲特講述了個人的奮斗經(jīng)歷,探討了他對人生際遇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巴菲特家族的教育理念。他坦言自己作為“股神”的兒子,并沒有與生俱來的特殊性。事實上,他從父親那兒收獲最大的并非財富,而是一套人生哲學:做你自己,追尋你自己的人生道路。正如他偉大的父親所說,在尋找自己人生軌跡的過程中,唯有“做你自己”才能永遠懷抱熱情,擁有邁向成功所需要的一切意志、膽識和決心!
在彼得年幼時,父親就告訴他應該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將會對生活有益。沃倫·巴菲特自己就是這么做的,他說自己很幸運,并不是因為有了巨大的財富,而是他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年他同意兒子從眾人擠破腦袋也要進的斯坦福大學退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沃倫·巴菲特常常鼓勵孩子們?nèi)グl(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并且用盡所有的心思和力量去追求,這樣他們才能擁有自己的生活?!八晕覀儾粩鄬徱晝?nèi)心,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彼得說。
彼得至今還記得自己二十多歲時與父親談起想從事音樂事業(yè)時的情景?!案赣H以他的習慣,認真傾聽,不做評論,也不直接提建議。”直到有一天,他對兒子說:“彼得,你知道嗎,咱們倆其實做的是同一件事。音樂是你的畫布,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是我的畫布,我很高興每天都能在畫布上添幾筆。”直到現(xiàn)在,彼得都覺得那段談話非常珍貴,內(nèi)心充滿了感激:“我的父親,事業(yè)如此成功,卻把他的工作和我的工作相提并論,平等看待?!?/p>
彼得在三十歲那年有了一對雙胞胎女兒,一家四口一直住在一套不足一百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讓妻子和女兒生活得更好些,因此平生第一次開口問父親借錢買房子。沒想到他的老爸搖搖頭說:“金錢會將我們純潔的父子關系變得復雜。你應該像其他美國人一樣貸款買房,然后憑借自己的能力把貸款還上。”被老爸拒絕之后,彼得在心里暗暗發(fā)誓,這是自己最后一次問父親借錢。他一氣之下貸款買了套豪宅,每個月要還幾萬美元的房貸。幾年之后,他終于不堪還貸的壓力,將大房子賣掉,換了套小公寓,這才度過了債務的危機,也開始慢慢理解了父親當年的“吝嗇”。沃倫·巴菲特贊同這樣一句話:“有時你給孩子一把金湯匙,沒準是把金匕首?!彼芙^對子女提供幫助,正是因為愛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