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張旭
傳統(tǒng)小農種植模式與現代農業(yè)激烈碰撞,會迸發(fā)出怎樣的創(chuàng)新火花?本文以正陽縣紅旗合作社為例,探尋紅旗合作社土地托管的秘訣,以期為全縣土地托管發(fā)展提供參考。
一、理念與模式
紅旗合作社土地托管在運營中確立了“一手聯市場,一手托老鄉(xiāng);一手撐起農民豐收致富的希望,一手挺起集體經濟發(fā)展的脊梁”的理念。首先,在縣委組織部的指導下,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確定了“堅持黨建引領,全心服務農民,發(fā)展集體經濟,助推精準扶貧”的工作思路。其次,在鄉(xiāng)鎮(zhèn)黨委的幫助下,合作社依托村黨支部建立村級分社,其影響力大、公信力強,為合作社土地托管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合作社堅持以社員為主要服務對象開展土地托管,縣級社采取“農資+農機+農技”的經營模式,為社員提供從種到收一站式服務,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把優(yōu)質農資、農機服務、先進農業(yè)種植技術以最優(yōu)惠的價格送到農民手中;村級社具體負責土地托管的組織實施,直接為農民提供耕種、植保、收獲、銷售等勞務服務。
二、成效與引領
(一)優(yōu)化了產業(yè)結構
紅旗合作社通過土地托管,實行農作物的“種、肥、藥、管、收、售”六統(tǒng)一,既達到農業(yè)種植品種由松散型向集中型過渡,又達到種植分布由分散型向集聚型凝聚,優(yōu)化了農業(yè)產業(yè)種植結構,推動了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解放了農村勞力
農民通過參加土地托管,實現種植形式由“松散”向“集約”轉變,身份由“農民”向“股東”轉變。土地托管后,土地管理由合作社接管,解放了農村勞動力。
(三)增加了群眾收入
一是入社群眾每667 m2土地每年減少生產成本375元,全年兩季農民實際投入465元(包括耕、種、收、打藥等),每667 m2可節(jié)省投入175元。二是對于托管土地,通過實施深耕(深松)、測士配肥等統(tǒng)一科學精準管理,增產幅度在10%以上,全年每667 m2增收超過230元。
(四)助力了脫貧攻堅
紅旗合作社成立以來,深入推進產業(yè)扶貧,通過吸收貧困戶入社,幫扶貧困戶603戶1923人,托管貧困戶土地363.33 hm2,每年戶均收益3250元。合作社對特別貧困的210戶農民的96.67 hm2土地每年每667 m2(麥季)補貼470元(農資320元、農機服務150元),210戶貧困戶每年受益68萬元。同時,合作社通過吸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勞動力從事農業(yè)服務,增加了貧困家庭收入,為貧困戶穩(wěn)定脫貧開創(chuàng)了新路子。
(五)壯大了集體經濟
紅旗合作社依托各村黨支部成立分社,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村集體獲得總社農資供應價的10%的提留收入和在實施農機服務過程中獲得市場價減去成本開支后的盈余。以小麥為例,全托管模式每667 m2生產資料投入為270元,村級社每667 m2可提取27元;農機服務耕、種、收、打藥總社核算價180元,實際成本120元,村級社每667 m2可獲益60元。綜合測算,每托管667 m2土地村集體單季可收入87元。
(六)鞏固了基層陣地
村黨支部通過加入紅旗合作社,既在服務群眾中贏得了尊重,密切了干群關系;又通過土地托管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增強了村級黨組織服務農民、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能力,從而在群眾中樹立了更高的威信,更好地凝聚了民心。
正陽縣紅旗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得到了上級領導及有關專家的充分肯定。通過宣傳和引領發(fā)展,目前全縣新增18家農業(yè)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土地托管業(yè)務,平均托管土地200 hm2左右,推進了“大市場”的有機聯接。全縣綠色食品認證新增11家,為農產品標準化、規(guī)?;?、品牌化發(fā)展提供了科技支撐。
三、對正陽縣土地托管服務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建議
(一)強化對土地托管的扶持力度
一是要加大對種糧大戶、專業(yè)合作社等土地托管主體的扶持力度,涉農項目優(yōu)先在土地托管地塊實施,農機具購置補貼向土地托管主體傾斜,各級財政在支農資金中設立融資專項補貼資金,適當補貼土地托管合作社貸款和擔保費用,支持土地托管主體承擔涉農項目,開展農技推廣服務。二是支持土地托管企業(yè)以廠房、生產大棚等產權抵押貸款,允許以生產訂單、農業(yè)保單等合理融資;加大對涉農保險的政策制定和資金扶持傾斜力度,保障保險公司合理收益,調動其開展“土地托管”保險業(yè)務的積極性。
(二)有效管控土地托管風險因素
積極探索在制度層面建立土地托管監(jiān)督長效機制,明確正陽縣土地托管中各方的權益責任,加強農村土地托管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建設,加大對各方合法權益保護和違約責任的追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