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康媚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from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to Ethnic Chinese Enterprises
WANG Kang-mei
【摘? 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這種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華民族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近幾年,華僑華人經濟實力不斷壯大,華人企業(yè)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轉變,華僑華人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也在不斷受到肯定和強調。論文旨在探索華僑文化向華人企業(yè)的發(fā)展。
【Abstract】The Chinese nation is a nation with strong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This kind of cohesion and centripetal force come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s high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o a great exten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strength of overseas Chinese has been growing. Ethnic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changed from labor-intensive to capital-intensive and technology-intensive. The contribu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lso been affirmed and emphasized ceaselessl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from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to ethnic Chinese enterprises.
【關鍵詞】華人企業(yè);華僑文化;發(fā)展
【Keywords】ethnic Chinese enterprises; overseas Chinese cultur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D63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0)05-0132-02
1 關于華僑文化
首先需要解讀一下這兩個名詞:華人是指已加入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后裔;華僑是指僑居在外國的中國公民,擁有中國國籍。華僑華人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結合體,既包含傳統(tǒng)的農業(yè)文明,還有以現代工業(yè)文明為主的理性主義文化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發(fā)生了變遷,也是華僑華人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變化,90%以上的華僑加入當地國籍,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文化上慢慢融入當地的環(huán)境。同時,其也將中華文化帶到當地,中華文化開始慢慢發(fā)生變化,華僑文化由此慢慢形成。華僑文化逐步商業(yè)化,加之當地社會經濟對從華僑到華人的政治認同,無疑加速推動了華人的當地化進程,所謂華僑文化,實質上是移植于海外、保存于華僑中間的中華文化,屬于“僑民文化”。
2 華僑文化獨特的文化特征
在如今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下,可以發(fā)現華僑出國不同于西方國家以強權為保護的殖民,而是一種以勞動人民為主體的、和平的、文明的移民,華僑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凸顯了中西文化的差距,同時,也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產物,在世界的發(fā)展進程中沒有被同化,反而能夠在經濟的交流和文化的激流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保持著自由的發(fā)展方式,并且成為推動華僑華人文化進一步發(fā)展和自我完善的動力,從而衍生出一批具有較高知識層次、較強適應能力的華僑,在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作出貢獻。
2.1 開放性
多元化的文化屬性,保持原有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能迅速地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點與特長,以此充實和提升自身的能力。
2.2 兼容性
華僑文化是中國人在近代大規(guī)模向海外遷移,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保留,并不斷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成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因所在的異國他鄉(xiāng)經濟文化存在差異,熟悉其經濟文化極具挑戰(zhàn)性,所以華僑必須不斷地更新、改變,緊跟他國發(fā)展的步伐,同時,將原有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與當地文化有機結合,使華僑華人傳統(tǒng)文化變化的趨勢和華僑華人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趨勢并行,使二者融會貫通、共同發(fā)展,從而使華僑文化保持著新鮮活力及創(chuàng)造性。
2.3 靈活性
華僑文化所反映的是人文精神,體現了激勵當代人和后人艱苦奮斗、愛國愛鄉(xiāng)的崇高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新生活方式和新文化在不斷的接觸、交流、摩擦和沖突中潛移默化地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和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讓華僑華人逐步樹立自信和開放的觀念,擁有包容一切的態(tài)度。歷史演變的特殊性,賦予了華僑文化善于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優(yōu)點與特長的強大生命力。
3 華僑文化的發(fā)展與變革
華僑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歷程,并非西化的過程。中國作為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具有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落葉歸根”的家的傳統(tǒng)并沒有在華僑文化的發(fā)展中被遺忘和取代。華僑華人形成了自強不息的奮斗文化,保留著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自力更生的傳統(tǒng)美德,挖掘出強大的自主探索的個性。華僑華人逐漸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華僑文化的不斷發(fā)展與變革,使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xiāng)的社會地位逐步提升,使居住在異國的華人更加自信,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并帶動著著我國與他國關系的健康良性發(fā)展,為中國企業(yè)在他國發(fā)展牽橋搭線。
4 華僑文化向華人企業(yè)衍變
近年來,華僑華人開始廣泛關注政治活動,全球性各類型華人社團組織不斷涌現,華僑華人逐漸在所在國政壇上占有一席之位,并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標志著華人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20世紀70年代之前,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發(fā)展的趨勢大體上呈現落葉歸根(華僑)-落地生根(華人)-融入當地社會(同化為當地人)的趨勢。
5 華人企業(yè)興起
隨著海外華人在政壇和經濟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和鞏固,華僑華人不斷地在經濟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從而涌現了一大批企業(yè)集團,成為當地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于長期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而言,往往講究在老年時落葉歸根,回家鄉(xiāng)生活或者辦企業(yè),從而產生了文化的碰撞,新的形態(tài)由此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華僑文化有了一次質的改變,華僑文化逐步被新型的華人文化所取代。人們看到,盡管大部分的華人已經加入了當地國籍,但是從其骨子里所保留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并不是一夜之間能改變的。從中國到國外定居,使傳統(tǒng)的僑民文化失去了存在的肥沃土壤,華僑行走他鄉(xiāng),加之當地政府不允許以效忠中國為宗旨的文化移植和傳播,有些政府甚至采取強迫同化的政策,試圖消滅華人文化,使華人在文化上完全當地化,而這一趨勢,讓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華僑華人自強不息,從而使一些種子在華人心態(tài)上悄然發(fā)生變化,使其發(fā)生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
6 華僑文化向華人企業(yè)發(fā)展
6.1 華人企業(yè)發(fā)展的契機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讓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密切關注,也使遠在他國的華僑華人感受到了祖國的機遇和榮譽。經過幾代華僑華人的努力和積累,一批批擁有雄厚資本實力和經濟資源的海外華商,憑借自身“融通中外”的獨特優(yōu)勢在“一帶一路”倡議下看到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機遇、生活的新變化。從此華僑華人成為連接我國與他國經濟貿易的橋梁紐帶,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有力支撐和保障。我國企業(yè)同華僑華人的互動關系有助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共同促進我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
6.2 重視華僑文化的教育
國家和經濟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華僑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也正證明了這一點。華僑文化教育不僅能為海外華僑華人學習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提供機會,華僑華人在世界的舞臺上傳播中華語言——漢語,使?jié)h語成為中華文化和世界各民族的語言、文化交流融合的橋梁和使者,對推動華人企業(yè)的發(fā)展進程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語言與文化的交流、融合、取長補短、共榮共存,已不僅是文化層面上的問題,而成為影響當今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正是華僑文化教育通過歷史故事輔助海外華僑華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及時、真實、客觀、準確傳達我國的實際發(fā)展現狀,才能喚起海外華僑華人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使命感,進而引導華僑華人積極參與我國的各項建設,推動華人企業(yè)的發(fā)展。
7 結語
如果說華僑文化經歷了碰撞、認同、同化、選擇與創(chuàng)新的全過程,那么華僑傳統(tǒng)文化則經歷了碰撞、認同與同化的過程,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華僑華在不斷地自我充電和自我強大的過程中并沒有忘記根本,而是在全球大舞臺上不斷地強化和加深了中華文明與中華精神。多年前,許多意大利人由于經營困難,不得不將生意賣給華人,而如今,華人不僅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將生意一步步發(fā)揚光大,并且用一顆感恩的心回饋著這個國家,這是一種好的現象,說明祖國實力已經影響到海外,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強,文化自尊心得到改善。華人企業(yè)的回國,更是闡明了中華文化精髓已深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內心,華僑文化到華人企業(yè)的發(fā)展讓世界上其他國家更好地了解中國、知道中國、向往中國、感受中國。
【參考文獻】
【1】袁絢.華僑文化在“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形成和后申遺時代中作用研究[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0(01):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