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劍宇
(北京市健宮醫(yī)院普外科,北京 西城 100031)
闌尾炎屬于患病率較高的一種常見病,主要癥狀表現為體溫上升、一定程度的消化道反應、惡心嘔吐以及腹痛等[1]。當前臨床中,對患者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治療,以往最為常見手術方式為傳統(tǒng)開腹手術,該種手術類型對治療闌尾炎效果顯著,但由于患者術后易出現切口感染、腸粘連等并發(fā)癥,對手術整體效果具有嚴重影響[2-3]。隨著我國醫(yī)療科技不斷發(fā)展,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炎方式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有研究表明[4],其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基于此,本研究對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應用于闌尾炎治療中的效果對比展開探究,匯報如下。
納入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接收的闌尾炎患者90例,納入時間為2018年7月-2019月8月,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成兩組,即研究組、參照組。研究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36:24,中位年齡(34.25±0.78)歲,平均病程(5.69±1.08)年,參照組3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9:11,中位年齡(33.64±1.05)歲,平均病程(5.85±0.98)年,對比組間患者基線信息,差異性較小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對其進行比較。納入應用B超確診為膽結石,且年齡小于70歲成年人患者,對惡性腫瘤、嚴重精神疾病、肝腎等重要臟器障礙患者予以排除。
將開腹手術應用于參照組患者中,主要表現為:實施硬外膜麻醉,協助患者呈仰臥位,切口位于患者麥氏點處,切開后,充分暴露闌尾,觀察患者病灶部位,清理好膿性分泌物后,將闌尾剝離并切除,結扎闌尾根部,以荷包包埋方式對闌尾斷端實施處理,覆蓋腸系膜,對切口進行縫合。
對研究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治療,治療方式為:對患者實施全麻處理,協助患者呈仰臥位,在其肚臍下緣處做一長1厘米橫切口,作為操作孔,根據闌尾病灶狀況建立副操作孔,并實施人工氣腹構建,負壓保持在12mmHg,探入腹腔鏡對患者腹腔與闌尾部位進行探查,確定病變部位,將組織周圍膿液實施清除,游離闌尾,在手術過程中,根據患者自身情況,對其體位進行相應調節(jié),利用電凝離斷系膜根部,并給予止血處理,雙重結扎闌尾根部后實施離斷,利用生理鹽水對腹腔進行反復沖洗,消除氣腹,之后放置引流管,對其傷口給予縫合。
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直指標,其中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組間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包括:發(fā)熱、感染、腸粘連等。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實驗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組間患者差異呈P<0.05,說明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時間、住院時間顯著優(yōu)于參照組,經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得知,其差異呈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數據由表一呈現。
表1 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比較手術相關指標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8%,研究組并發(fā)癥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為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表2呈現相關數據。見表2
臨床中,闌尾炎可分為急、慢性兩種,該疾病發(fā)病率較高,特別是急性闌尾炎,病情發(fā)展較快,在治療不及時情況下,易出現闌尾穿孔等不良后果,對腹腔其他器官存在一定傷害,嚴重者將出現休克甚至死亡,該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下腹疼痛、按壓性疼痛等,青壯年為主要發(fā)病人群,而治療該疾病主要方式為闌尾切除術[5]。
表2 研究組與參照組患者對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臨床中,闌尾切除術分為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實施開腹手術,可有效控制闌尾炎疾病發(fā)展,但該手術模式為開放性手術,具有切口大、易感染等特點,且在手術過程中,手術視野清晰度較差,而受患者肥胖、闌尾位置確定性差等其他因素影響,使患者切口感染等風險發(fā)生率顯著提升,進而影響患者治療效果[6]。而腹腔鏡手術是在腹腔鏡引導下完成切除闌尾手術,屬微創(chuàng)手術的一種,此種手術模式具有切口小,手術視野清晰,感染率低等特點,不會因外界因素使手術受到影響,靈活性較高,對術后誤診與漏診性能夠有效排除,對于開腹手術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弊端進行有效彌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或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在最短時間內對闌尾進行有效切除。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參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差異均為P<0.05,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對闌尾炎手術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
綜上所述:對闌尾炎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術中出血量,減少其住院時間,促進排氣時間,并具有一定安全,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其生存質量,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