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鈞,仝國強
(新疆兵團第五師醫(yī)院,新疆 博樂 833400)
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常由于內固定取出時引發(fā)再次骨折,誘發(fā)原因包括內固定應力遮擋,骨折部位愈合治療較差,初次手術骨膜剝離過多、內固定鉆孔的醫(yī)源性等。術后再發(fā)骨折的患者需要再次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但是相比初次手術,患者的髓腔更加狹窄且不規(guī)則,需要采用閉合復位交鎖髓內釘還極易引發(fā)髓腔爆裂等問題,給患者的預后造成巨大影響。
實施股骨干骨折術后再骨折患者中選擇30例納入本文對比研究,30例再發(fā)骨折患者分為兩組后分別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各15例。實驗組包括男9名,女6名,平均年齡(55.8±11.6)歲,對照組包括男8名,女7名,平均年齡(54.4±12.1)歲。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鋼板內固定治療,分析患者內固定失敗的具體原因,為患者選擇腰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進行初次手術切口的消毒,再次取手術切口,將內固定取出后將周圍骨痂清除干凈后再次進行鋼板內固定術[1]。
1.2.2 實驗組
實驗組采取髓內釘固定治療?;颊卟扇≈补侨诤虾螅鶕中g評估的健康肢體長度選擇合適的髓內釘規(guī)格。在大轉子上方做5 cm左右的縱切口,把梨狀肌窩、大轉子充分暴露出來,選擇梨狀肌窩中部外側作為導針進入點,逐漸把髓腔擴大,把髓釘?shù)耐ǖ狼謇砀蓛?,置入髓內釘后安裝鎖螺帽[2]。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患者治療效果采用x2檢驗,用%表示;患者的預后指標采用t檢驗,用()表示。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效果對比具有差異表示統(tǒng)計學有意義。
實驗組患者采取髓內釘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采取鋼板內固定的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無骨折畸形愈合、髓內釘斷裂、關節(jié)僵硬等并發(fā)癥。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實驗組患者的骨折平均愈合時間低于對照組,膝關節(jié)功能HSS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預后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shù) 骨折平均愈合時間(月) 膝關節(jié)HSS評分(分)實驗組 15 5.14±1.16 85.61±3.09對照組 15 7.33±1.58 66.34±5.14 P <0.05 <0.05
股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法為內固定術,鋼板是常規(guī)的材料,不過臨床由于鋼板內固定治療術后出現(xiàn)失敗的幾率較大,因此隨著髓內釘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成為骨折患者內固定治療的主要材料[3]。根據研究可知,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為患者實施髓內釘固定治療后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有效率,髓內釘固定的兩端一般放置在鎖定內,保證固定穩(wěn)定。
內固定屬于堅強固定,骨折愈合一般為一期愈合,由于缺乏外骨痂包裹和塑形處理,引發(fā)骨質疏松,骨性強度明顯下降,因此鋼板取出后極易出現(xiàn)在骨折,這也是股骨干再骨折發(fā)生的原因。根據實驗調查,采用鋼板螺釘固定的時候,股骨干鉆孔位置的骨強度會下降50%的強度,而且鉆孔的部位會出現(xiàn)再骨折情況。
股骨干手術后再骨折的常用固定方式為外固定支架、鋼板螺釘系統(tǒng)、髓內釘系統(tǒng)。首先,外固定支架,是通過閉合復位的手段阻斷骨折斷端的血液運行,減少骨膜的損壞,骨折愈合速度更快,能夠盡早的進行功能訓練。局部皮膚條件比較差會合并局部感染,從而會引發(fā)骨髓炎,導致內固定治療失敗。其次,鋼板螺釘固定是通過點接觸接骨板、LCP鎖定加壓接骨板的方式治療,可有效改善骨折部位血液供應情況,降低再骨折的發(fā)生率。最后,髓內釘固定治療。拆除第一次手術的內固定鋼板后,不需要再次實施骨折部位的軟組織剝離,切除骨折斷端的硬化骨頭后進行植骨,能夠提高骨折愈合的穩(wěn)定性。
綜上所述,為股骨干骨折術后再骨折患者采取髓內釘治療,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病率,具有極高的治療安全性,患者的復發(fā)骨折的幾率明顯降低,可提高患者膝關節(jié)的康復速度,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也得到明顯提升,因此采取髓內釘治療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