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憲濤
(濟南醫(yī)院 山東 濟南 250013)
目前來看,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是導致腦梗死的重要原因,對其正確診斷有助于預防腦梗死的發(fā)生,而且大多數的急性腦血管意外幾乎都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繼發(fā)血栓所致,而新生血管是造成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1-2]。在超聲造影下能夠很好的觀察其新生微血管,能夠檢測和評估出斑塊的易損性,為預防腦血管意外提供早期診治的科學依據[3]。本文選取了120例患者進行研究。旨在分析超聲造影診斷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的臨床價值,詳情如下。
選取我院影像科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間實施超造影診斷的120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為此次研究資料來源,將其分為有癥狀組58例和無癥狀組各62例,所有患者的年齡皆分布在38~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58±9.16)歲,有癥狀組的男37例,女21例,無癥狀組的男40例,女22例。經CT或MRI檢查,所有入選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皆符合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標準,無心腎功能不全者,無造影禁忌者,無精神疾病史,皆是在神志清晰的狀態(tài)下知悉此次研究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一般研究資料比較中無顯著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皆實施超聲造影診斷檢查,選取百勝公司的超聲設備MyLab ClassC作為本次造影檢查的工具,超聲造影劑則選擇聲諾維廠家的造影劑。在使用前先注入5mL0.9%的氯化鈉溶液,在震蕩均勻后取2.5mL團注入肘靜脈。使患者保持平臥位,將頸部充分暴露出來,對頸動脈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全方位掃查,選擇頸動脈分叉處以及頸內動脈起始段≥1.5mm厚度的斑塊進行超聲造影診斷,若在掃查中發(fā)現(xiàn)存在多斑塊的情況下選擇最大者,排除鈣化斑塊。注入造影劑的時候要同時啟動內置計時器,實時觀察造影劑顯像變化,在注入完成后繼續(xù)觀察5min,并將其全過程實時記錄儲存于超生診斷儀的硬盤中。使用CAP軟件系統(tǒng)對顯影圖像進行定量分析,觀察斑塊的峰值強度、達峰時間、平均度越時間等。
(1)觀察對比有癥狀組和無癥狀組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內的造影劑顯影率。
(2)觀察記錄軟斑組、硬斑組和混合斑組三組的造影增強情況,計算其造影增強率,將其造影增強按照程度劃分為I(未見增強回聲)、Ⅱ(只有小范圍或星點狀的增強回聲)、Ⅲ(有斑點狀或短條狀的增強回聲)、IV級(有網狀或條索狀的增強回聲)[4]。
(3)定量分析軟斑組、硬斑組和混合斑組三組斑塊的峰值強度、達峰時間、平均渡越時間等。
數據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有癥狀組的患者頸動脈斑塊內的造影劑顯影率高于無癥狀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頸動脈斑塊內的造影劑顯影率對比[n(%)]
在97例斑塊回聲顯影的病例中,有37例呈軟斑顯影,有33例呈硬斑顯影,有27例呈混合斑顯影,依據研究結果數據顯示,軟斑組造影增強率(91.9%)>混合斑組造影增強率(77.8%)>硬斑組造影增強率(57.6%),其造影增強率和造影強度分級數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三組超聲造影增強情況對比分析[n(%)]
在三組的斑塊峰值強度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在達峰時間的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在度越時間的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三組斑塊的峰值強度、達峰時間、平均度越時間定量分析情況對比(±s)
表3 三組斑塊的峰值強度、達峰時間、平均度越時間定量分析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斑塊峰值強度(%)達峰時間(s)平均度越時間(s)軟斑組 37 -85.95±10.47 7.97±2.66 19.77±4.12硬斑組 33 -118.53±10.16 11.02±3.02 32.05±4.75混合斑組 27 -105.24±11.13 9.58±2.89 25.79±5.63 F-84.46 10.02 57.33 P-0.001 0.001 0.001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在頸動脈的表現(xiàn),多發(fā)于青少年時期,隨著年齡增長病情會不斷加重。該病早期表現(xiàn)為內膜—中模增厚,然后逐漸形成粥樣硬化斑塊,在此基礎上,會逐漸出現(xiàn)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脫落,繼發(fā)血栓以及血管狹窄等,進而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引發(fā)腦血管意外。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大多數的急性腦血管意外幾乎都是由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繼發(fā)血栓所致,因此,研究出有效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方式對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fā)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目前,在臨床中用以檢測評估斑塊內新生血管的常用磁共振檢查,不僅費用較高,且對患者也有較高檢查要求,例如在檢查中患者需保持靜止不動,否則易影響檢查結果的準確性。但近年來,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國內外的專家成功通過造影技術顯示出斑塊內的新生血管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有癥狀組的患者通過超聲造影的診斷,在造影劑的作用下,58例患者實現(xiàn)了100%的顯影率,而無癥狀組的患者通過超聲造影的診斷,在造影劑的作用下,實現(xiàn)了63%的顯影率;在97例斑塊回聲顯影的病例中,有37例呈軟斑顯影,有33例呈硬斑顯影,有27例呈混合斑顯影,在造影增強率的對比中,軟斑組(91.9%)>混合斑組(77.8%)>硬斑組(57.6%),其造影增強率和造影強度分級數據比較差異大(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三組的斑塊峰值強度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在達峰時間的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在渡越時間的對比中,軟斑組<混合斑組<硬斑組,且數據比較差異大(P<0.05)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研究數據證明了應用頸動脈的超聲造影技術可以直接觀察到粥樣硬化斑塊內新生血管的形成情況,并且與臨床癥狀體現(xiàn)出了一致性,彌補了當下二維彩超在斑塊內血管的診斷缺陷,能夠對斑塊的穩(wěn)定性進行準確評估。
綜上,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實施超聲造影診斷,能夠詳細觀察并顯示其斑塊內的微循環(huán)情況,可實現(xiàn)無創(chuàng)性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值得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