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烏桓,一舉消滅袁紹的殘余勢力,于是曹丞相“幸甚至哉”,南返他的中原和鄴城。這一路上,年過半百的老曹恐怕總會想起自己二十多歲時的壯舉——一個在東漢帝都洛陽管理治安的小官,居然敢處死違反禁令的宦官家屬,而這宦官可是皇帝身邊的大紅人賽碩。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當年的曹阿瞞,現(xiàn)在已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曹丞相。甚至,如果不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漢獻帝的正統(tǒng)地位,他可能在這之前已被謀臣悍將所擁戴而黃袍加身了。斬殺烏桓的大單于蹋頓、收拾了袁紹兩個驚悸失據(jù)的兒子,即標志著曹操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接下來便離大一統(tǒng)不遠矣。這一切,似乎比預想的還要順暢,而班師回朝的曹操,自是老夫卿發(fā)少年狂,必須“歌以詠志”。
于是這一年的秋天,在南行路過河北昌黎縣時,曹操登上其北部的碣石山,俯瞰到“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渤海。這一下子,曹操忍不住了,寫下千古絕唱《觀滄海》。必須一提的是,如果今天的您欲效法曹丞相,也登上碣石山,去感受那種與大海洪波融為一體的‘舊月之行”及“星漢燦爛”,那么您定會大失所望——滄海桑田,隨著大陸不斷向東推移、向海洋要土地,約莫在曹丞相踮起腳尖觀海三百年后,碣石山便不再臨海,且與大海漸行漸遠。換言之,即便五百余年后的唐人李白,也無法站在碣石山上,以看海的名義向先輩大文豪曹操致敬,更遑論今人。
似乎除了曹操可以在這山上大享海天盛景之外,后世的文人、政治家和學者等等,皆無緣步其后塵。曹丞相占了這獨一份,使《觀滄?!烦蔀榻^唱。或許曹操要的,正是這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巧合與天意,而此番因天然的地理變遷所造成的“唯一”,也從一種宿命與玄學的角度,闡釋了曹操詩歌里蘊含的悲涼之氣——曹操雖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慷慨豪邁,但不可思議,似乎他命中注定是孤獨悲涼的。
其實,曹丞相這首詩的題目《觀滄?!纺撕笕怂?,其原本為組詩《步出夏門行》中的一首而已。“步出夏門行”初為樂府詩名,曹操只是用這只“舊壺”灌了自己的新酒,而且千萬不要把其中的“夏門”弄成今天的濱海城市“廈門”,此夏門實為東漢國都洛陽西北方向的城門。加上“序”,“夏門行”共五首詩,其中的“烈士暮年,壯心未已”更是集中體現(xiàn)了曹操斗志昂揚,欲趁北征勝利的勢頭,一鼓作氣拿下南方。
只可惜,無論怎么解讀,也不管時人與后人如何評判曹操,此八個字背后都涌動著無法消弭的悲蒼:即便滿腔抱負的烈士與壯士,也擋不住自然規(guī)律賜予你一個“暮年”——果不其然,北征第二年,曹操便領兵南下,卻在長江之畔的赤壁敗于孫劉聯(lián)軍。至此,三國形成,統(tǒng)一暫無望——仿佛一語成讖,有些暮年的光景了:作為漢魏之際的壯“烈”之士,曹操幾乎淪為我們今天所謂的“烈士”。換言之,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似乎不能勉強“老驥”,讓它馱上太重的擔子。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烏桓的時候,曹植才十五六歲,卻有幸戎馬緊隨父親曹操左右。當其時,曹植比周瑜還要“雄姿英發(fā)”,更比四百多年后寫《滕王閣序》的王勃更惹人羨慕嫉妒恨——曹子建可是“準帝王”曹操青睞有加的掌上明珠。若干年后,或許也是一個秋日,子建走出鄴城的某個城門,眼前猛然浮現(xiàn)出“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的夢幻畫面——比印象派的畫作更為鮮活濃烈,讓他憶起“秋風蕭瑟”的昌黎碣石山,想起父親站在山巔遙看“洪波涌起”的場景。
彼時彼刻,曹植心潮澎湃,趕緊向父親致敬,寫出了響當當?shù)臉犯姟鞍遵R”篇——他把自己想象成保家衛(wèi)國的邊塞少年郎,然后“長驅(qū)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最終“父母且不顧”,裹尸沙場:某時某刻,仿佛霍去病附體在曹植身上,甚至曹植還穿越回三百多年前,將自己化作年輕時豪情萬丈的漢武帝。畢竟寫《白馬篇》那會子,曹植繼承曹操之位是大有可能的,且他進一步做皇帝也是大概率事件。
很顯然,鄴城時代的曹植,其人其詩都是對父親曹操的亦步亦趨,當然父子倆的詩歌美學追求依然有著莫大之不同:曹操質(zhì)樸,曹植典雅;父親曠達,兒子清爽;第一代要大刀闊斧,第二代則略帶“小清新”——這是常理:與殫精竭慮、文治武功、開創(chuàng)時代的父親迥異,兒子曹植生來就沒有太重的擔子讓他來馱,即便他想馱,也難如愿。
曹植還真沒如愿——不久,繼位者人選確定下來,其不是曹植,而是其一奶同胞的兄長曹丕。再不久,曹操逝去,從此形勢急轉(zhuǎn)直下,冰火兩重天:曹植被兄長猜忌、打壓和轄制,其雖“才高八斗”,亦奈何之。再緊接著,曹丕丟掉漢獻帝這塊過時的金子招牌,自立為帝,定都洛陽——曹氏父子三人與建安七子的鄴城時代徹底完結(jié)。與此同時,魏文帝曹丕對兄弟曹植的特殊“照顧”有增無減。
憤懣之下,曹植只能以“洛神、黃雀、棄婦”等意象和更為華美的詞句,來融解政治上的失落、抵抗兄長的壓迫。他不甘心,也正因這心有不甘,才將自己那種介于豪邁與小清新之間的氣質(zhì)大半抹去,從而造就了一個喲喲哀怨,但最終“骨氣奇高”的千古大文豪。
作為政治和俗世的勝利者,曹丕是很難被公正評價的,尤其他的身前身后有父親和兄弟這兩座大山。曹丕在很多方面都被低估了,首先,其撰寫的《典論》,是中國首部文藝理論批評著作,且“建安七子”的提法,就是在《典論》之一的《論文》篇中出現(xiàn)的。相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似乎更務實一些——的確如此,曹丕比曹植更理性,這也是其在繼位人競賽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因素。
但千萬不要以為曹丕只喜歡寫“理性”的論文,其實他也是不亞于父親和兄弟的文學大家,至少中國最早最完整的文人七言古詩《燕歌行》,就來自于曹丕——同樣是一個“秋風蕭瑟天氣涼”的季節(jié),曹丕巧借“思婦”之口,排遣自己那種“摧肺肝”的隱痛。
相對于曹植“得不到”但能說出來,曹丕似乎更慘:“得到了”卻平添無法言說的愁悶——必須嚴防曹植這個才情甲天下的名士兄弟,但又不許世人指責謾罵自己。或曰,曹丕時時擔心自己在詩文和品行上不及兄弟,但又不能直接表露心思一一不言則已,言之就證明自己太過于介意,太過于介意便意味著一開始就心術(shù)不正,一開始就走歪路了。
是的,曹丕的一生,不管是與包括曹植在內(nèi)的諸多兄弟爭奪繼位人時期,還是奪嫡成功、為王為帝之后,都有一個雙重人格的病癥折磨著他——我既要像我爹一樣大氣,又要如我兄弟一般真性情,但為了建立蓋世功勛的帝王偉業(yè),我即即便小氣一些,甚至做一個偽君子,亦在所不惜。在這兩廂糾結(jié)、左右為難、兩方面都做得不徹底不好看不招人待見的情形下,曹丕干脆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不涉及現(xiàn)實,不討論政治,不辯論利害,秉持一種為詩歌而詩歌、為文學而文學的策略——這倒也是福禍相倚,在曹41:筆下,文學創(chuàng)作居然達到了高度的自覺與獨立。
既然很多事情不好說,曹丕也不愿說,那就索性不管現(xiàn)實,甚至兩耳不聞所謂的美名與罵名,一心躲人自己構(gòu)造的“明月皎皎照我床”之秋夜,讓那位“思斷腸”的婦女做自己的發(fā)言人,叫全天下的“征夫”都同情自己的際遇。
當然,曹子桓不是一味的如此“蕭瑟”與“煢煢”,他也可以在“黎陽”——今河南??h——“作三首”強烈關注軍旅艱辛、深深體恤普通士卒的豪詩,從而趨近于“歌以詠志”的境界:在“星漢燦爛”的烘托之下,先有“千騎隨風靡,萬騎正龍驤”的巍巍壯哉,然后與士兵們并肩作戰(zhàn),在疆場搏殺,最終達到父親那般的“志在千里”。
可說到底,曹丕酷愛“思婦”這樣的主題,使得人們需要絞盡腦汁,為其找出更深更廣更猛的旨趣與隱喻。所以作為帝王,他不僅與老爹質(zhì)野狂放的現(xiàn)實主義文風相隔甚遠,而且似乎比起兄弟曹植都更內(nèi)斂,更自我,更仿徨,更不知所措,仿佛雖千萬人吾往矣,非把自己關在“纏綿清俊”的牢籠里不可。但他又真真切切是頗有作為的開國皇帝,且其還是文藝批評大家,曾極為磅礴高昂地提出了自己的文學觀,即“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這些,都是曹A-:矛盾性格的鮮明注腳。
總而言之,對于曹操,我們可以說,詩人是生活在時代之外的人,但最終他們還是必須歸屬于自己的時代。對于曹植,那就是:詩人歸屬于他的時代,但最終他還是要歸屬于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而于曹丕,應該這樣說:詩人歸屬于他的內(nèi)心世界,但最終他自己也搞不清內(nèi)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梁盼,石板房第一書記,曾獲冰心散文獎,研習傳統(tǒng)文化,作品刊于國內(nèi)各大報紙期刊。
編輯/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