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保青
相信初心,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那個閃閃發(fā)光的自己
從19歲創(chuàng)作《青春萬歲》到85歲寫出《生死戀》,王蒙寫了66年。有年輕人問:“王老師,您現(xiàn)在有沒有年老力衰、文思枯竭的感覺?”王蒙說:“明年我將衰老,今年我仍興致勃勃。當然我也不能太吹,衰老是自然過程,就是離開世界也是可能的,但在明年到來之前,我依然要把創(chuàng)作進行下去。有一種說法叫成長到死,那么小說也可以創(chuàng)造到老,書寫到老,敲擊到老,追求開拓到老?!蓖趺裳哉効偸悄敲从哪⒅腔?。
喻談高產(chǎn):有一種嘚瑟勁兒
僅在2019年,王蒙就出版5部不同題材的中短篇小說,其中他用48天完成8萬字小說《笑的風》,如此高產(chǎn)令人驚嘆。一場文學對談會上,有人問:“年紀這么大了,是什么力量支撐您滔滔不絕地寫小說?”王蒙說:“不是我要寫小說,而是小說跑到我的生命里來了,我不得不寫。寫小說太讓人高興了!我體會更多的是我是世界的情人,小說是我寫給世界的情書。人寫起小說來,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躍,每一根神經(jīng)都在抖擻,或者說哆嗦,其實是嘚瑟,我很高興我還有這種嘚瑟勁兒。我到了耄耋之年,被一個出版社小編改成‘饕餮之年。我寫起小說來能饕餮,年齡耄耋,我還要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繼續(xù)寫作下去。我最牛的感覺是什么呢?就是我還是文學工地第一線的勞動力。我有寫不盡的東西,對大事小事都感興趣,四面八方都是詞兒。我可以寫小說,可以寫人物肖像,可以寫各種故事,我可以寫1千字、可以寫1萬字、可以寫8萬字。所以,我對于自己的勞動力感,非常自信。我還是一頭牛,還在那耕地。一個人要是80多歲還能寫小說,真是幸福!”
王蒙從少到老,堅定地將文學作為自己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yè),至今不渝,筆耕不輟,但他沒用高大上的詞語來形容自己,而是用了“寫情書”“工地勞動力”“好嘚瑟”“牛耕地”等自喻,遠比責任感、使命感有更多的內(nèi)涵和味道,更能體現(xiàn)他的純真、執(zhí)著、理想、幸福感。
趣論文學:阿Q求愛失敗因“不懂文學”
2019年12月,王蒙來到中央美術學院,有學子問:“文學對于人們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王蒙說:“什么是文學?文學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命名與修辭、虛構與暢想、涂染與激活。正是通過語言和文字,通過文學,使我們對生活的理解不一樣了。我曾經(jīng)在浙大談文學,有一名理工科學生提問:我對文學就是沒有興趣,怎么辦?我說,這我也沒有辦法,但我唯一擔心的是,可能你的情書寫不好,這會影響到你找對象。愛情之所以美好和文學的修辭有著密切關系,我在看《阿Q正傳》時最替阿Q求愛失敗而嘆息。他直接跟吳媽說‘我和你困覺,這太低級了,讓他對吳媽的告白變成了性騷擾。如果阿Q有一些文學修養(yǎng),他完全可以在這種場合背誦一首徐志摩的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那這次求愛的性質(zhì)會發(fā)生變化,阿Q的命運也將隨之改變。所以,愛情如果沒有足夠的修辭的話,能有愛情嗎?如果你用庸俗的詞句,你用涉嫌下流的詞句來講愛情,愛情還有它的魅力嗎?”
王蒙不僅給文學下了一個十分動人的定義,而且通過阿Q求愛這一趣味橫生的例子,佐證文學對于擇偶的重要影響力,在促人思考文學之于愛情的意義的同時,也引人舉一反三,文學能提升人的全面精神素質(zhì)與精神能力,使我們的生活更青春、更鮮活、更理想、更智慧,也更強烈。
巧解人生:要有“塔瑪霞兒”精神
王蒙曾在新疆勞動十幾年,但他也是一個贏得起輸?shù)闷鸬娜恕S幸淮卧L談中,和主持人探討起人生,王蒙說:“我經(jīng)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我發(fā)明了一個詞,我一輩子的活法就是屢敗屢勝。凡是大家認為我勝的地方都有敗筆,都有敗績;凡是大家認為我敗的地方,又都能從敗的過程引出一個勝的結果來。比如說,我在政治運動中落水去新疆,但正是去新疆給我?guī)砗芏嗾娴臇|西,我學會了維吾爾語,在那里創(chuàng)作的《這邊風景》獲得了茅盾文學獎。所以,我說我的人生是屢敗屢勝,每敗一次就會勝一次,敗一次給我好多收獲。失敗、曲折,有時比一帆風順對你更寶貴。新疆有兩句諺語深深影響了我,一句是:人生除了生死之外,都是‘塔瑪霞兒。這個維吾爾詞匯譯過來就是漫游、玩耍、嬉戲、唱歌等,接近于我們說的怡然自得、隨遇而安。還有一句是:如果有兩個馕,一個可以吃掉,另一個應該當手鼓,敲著它跳舞。就是說,哪怕餓著,他也能唱歌跳舞。十幾年如一日,我把情非得已過成了好不得意。世界很有趣,你不能總有潔癖。你不能光吃細糧,還要能吃粗糧,人生要有‘塔瑪霞兒精神?!?/p>
對于自己起起落落的人生,王蒙顛覆人們對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的認知,巧妙總結出自己“勝中有敗、敗中出勝”的勝敗觀,可謂對自己人生活法的高度概括,讓人切實感受到,他有一種隨遇而安的自然態(tài)度和勇于從敗中奮起、轉敗為勝的樂觀精神。
妙說閱讀:學而不思則“網(wǎng)”
一次書博會上,有讀者問:“您如何看待網(wǎng)絡閱讀與紙質(zhì)閱讀?”王蒙說:“網(wǎng)絡閱讀有一個問題,使人淺薄化,人的精神、思考能力在退化。網(wǎng)絡閱讀被孔子早就預見到了,就像《論語》中說的‘學而不思則網(wǎng)(罔),思而不學則die(殆),學而不思,你就變成網(wǎng)蟲、有網(wǎng)癮、成天混跡于網(wǎng)吧的人的水平。思而不學則殆,殆就是英文die,有句話叫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會死,就是你變成大V了,你沒有學問,沒有知識的基礎,沒有足夠的信息,沒有經(jīng)過自己的核查,你就變成只會雷人雷語。網(wǎng)絡瀏覽不能代替紙質(zhì)閱讀,電子讀物不能代替紙質(zhì)書籍。就像買了最好的寶馬,該跑步還得跑步;即使你有最好的電腦,你還得到書店,買點紙質(zhì)的書,那個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p>
王蒙巧用諧音,將孔子名言中的“罔”和“殆”替換成了讀音相近的“網(wǎng)”和英文單詞“die”(死),趣解為“學而不思是網(wǎng)蟲,思而不學成‘大V,還用網(wǎng)絡流行語調(diào)侃其后果是“不作不死”。一番妙說解讀,不僅全新詮釋了《論語》的微言大義,達到了借古諷今的絕妙效果。
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稱贊王蒙是“高齡少年”,85歲的“少年”王蒙比18歲的少年更有魅力。作家、出版家聶震寧說:“王蒙涉言成趣、出口成章??煞Q之為語言英雄?!彼寡哉\哉!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