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高職“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中,重點介紹有關尺寸公差和幾何公差的基本知識;教學初期,學生能否準確理解、掌握公差的含義,直接影響到后續(xù)的教學效果;該論文探索如何用積極教學法引導學生在“生產”情境下探究學習公差的含義,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積極教學法;做中學;公差含義
[基金項目] 2019年度甘肅省甘肅能源化工職業(yè)學院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教學名師項目(2019109)
[作者簡介] 吳義珍(1971—),女,甘肅會寧人,工程碩士,甘肅能源化工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機械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6-00300-03? ? [收稿日期] 2020-04-01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人們對高質量的產品需求越來越高,而高質量的產品需要一大批大國工匠來承載。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貫穿高質量發(fā)展理念,使學生成長為求真務實、踏實嚴謹、心系社會并有時代擔當的大國工匠,是新時代高職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探索每一節(jié)課的有效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每節(jié)課都有所學、有所獲、有所悟、有所做是我們的目標,也是培養(yǎng)大國工匠的有效途徑。
積極教學法是這樣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清晰的學習目標和具體的任務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教師由主講者變?yōu)樵O計者、指導者、鼓勵者和引導者,并幫助學生自信、積極、有效、最大化地學習知識和技能。開展積極教學法主要有以下要求:(1)每節(jié)課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記筆記;(2)要求學生合上書本、筆記本快速回憶老師所講的內容,經獨立思考后回答問題;(3)教師課前針對重點、難點編寫有效的學習任務單;(4)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注重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5)教師制定評價量表,關注每一名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思考、討論和表達;(6)課后讓學生做題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點,查閱有關文獻資料擴展知識面;(7)上課要求學生將手機設置為靜音并反扣在書桌上;(8)靈活分組,發(fā)揮小組力量,討論完成重點、難點內容;(9)要求師生上課戴名牌,便于更好地進行交流;(10)教師適時關注小組活動的情況,了解小組進展,適當給予指導和幫助。
高職院校的“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主要研究的是公差,在緒論中對公差的描述如下:“零件的誤差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為了保證零件的加工質量,同時又保證零件具有合理的工藝性、經濟性和互換性,合理地控制零件的加工誤差是必需的。公差就是根據零件的使用要求、工藝要求以及經濟性要求等,給出零件的合理誤差范圍?!边@段話看起來簡短,但對初學者而言感覺很抽象和難以理解。讓學生能夠確定尺寸公差、幾何公差是這門課程的重點,因此,關鍵是如何讓學生一開始就清楚明白公差概念并記憶深刻。在以往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講授法中,公差作為一個新名詞,往往是在老師的講授中說明其含義并讓學生記住即可,學生只是機械性記憶,對公差的含義只是停留在表面字義上。本文嘗試運用積極教學法施教這一知識點,在“生產”情境下讓學生體會到公差在實際生產中的重要性,并把理解公差的含義設計為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
本節(jié)課具體過程如下:
1.課前安排:讓每位學生自己選材料加工一張50mm×80mm的卡片,在卡片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制作自己的名牌卡片佩戴胸前(教師也佩戴自己的名牌);學習委員負責分組,并指定小組長。
2.課中檢測:將學生制作的卡片收集起來后再隨機發(fā)給每一位學生,同時給每個小組發(fā)放“任務清單一”(見圖1),讓小組長負責組織邊做邊討論完成;要求每位學生用直尺或三角板親自測量自己拿到的卡片并按要求判斷這張卡片是否合格,同時將卡片制作者姓名、自己的姓名如實填寫到表中對應的“加工師”和“檢驗師”的空格中,最終形成小組的記錄表。每個小組認真測量卡片后詳細填寫了記錄表,按“要求1”檢測,合格率幾乎是零,按“要求2”檢測,每組的合格率均在80%以上。對于卡片不合格的原因,各小組經充分觀察和討論后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1)做工不認真,測量不精確,導致工件尺寸不合格;(2)做工不認真,測量粗心,要求不嚴格;(3)加工過程中存在極小誤差;(4)加工師所選材料輕軟,有毛邊;加工師未按尺寸要求加工,誤差太大,經檢驗不合格;(5)個別尺寸存在誤差;部分同學存在手撕卡片的現(xiàn)象,使卡片存在1mm誤差。盡管各小組描述不一樣,但每組基本上都體現(xiàn)出因加工師“不認真”而導致卡片不合格的因素。
3.在“生產”情境下完成任務:教學設計時給予教師和學生不同的“生產”角色并放在一個記錄表中,教師是“設計師”,學生既是“加工師”也是“檢驗師”。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真實體會到相應角色的不同職責,也給課堂營造濃厚的“生產”情境,讓學生在上課時通過討論“產品”不合格原因,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讓學生認識到凡事都要認真對待,哪怕看起來很簡單的一件事。
4.總結討論:發(fā)放“任務清單二”(見圖2),讓小組進一步討論完成“任務清單一”的內容,為引出公差概念做好鋪墊。學生通過實測、討論得出按“要求2”檢測卡片的合格率更高,原因在于“要求2”允許存在誤差,并給了誤差一個范圍,使加工的卡片更容易合格;而“要求1”不允許誤差存在,要求太高,稍不認真卡片就會不合格;通過比較,學生清楚地看到誤差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提高“產品”的合格率,同時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和使用性能,給誤差一個合理的范圍也是必須的。至此,老師很自然地引出“公差”的概念,并講解公差的其他知識,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接納“公差”的概念。
5.課后: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與公差有關的題目,通過做題進一步理解掌握公差的含義;借助手機網絡查閱有關公差的知識。
以上是一堂打破傳統(tǒng)講授法嘗試踐行積極教學法的實踐課,這堂課給筆者的啟發(fā)是:“學習,是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充滿自信地主動學習,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強調教會了學生多少知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對于高職生,更是如此?!?/p>
參考文獻
[1]羅冬平.互換性與技術測量[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9:1-3.
Implementing Tolerance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Production
WU Yi-zhen
(Gan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nergy and Chemical Industry,Lanzhou,Gansu 730207,China)
Abstract:In the course on 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basic knowledge about dimensional tolerance and geometric tolerance is introduced.In the early stage of teaching,whether students can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eaning of tolera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subsequent teaching effect.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olerance in the context of production with positive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positive teaching methods;learning in practice;the meaning of toler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