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艷新
不知從何時起,“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銘刻在人們的心中。著名教育學者楊東平說:“中國的無數家長正以愛孩子的名義破壞子女的健康成長,而他們對此卻渾然不覺或無能為力?!敝袊嗌倌暄芯恐行牡囊豁椪{查顯示:中國中小學生的平均睡眠時間為7小時37分,比美國、意大利、瑞士的同齡人每天要少睡四五十分鐘。在高中階段,這個差距擴大到一小時以上。許多家長在分數和考試面前,甚至可以無視孩子的身體健康。只有當孩子失去身體或心理健康后,家長才會痛苦萬分地反省。其實在孩子的健康和分數之間,他們最需要的是前者。
曾有媒體報道,南京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生,考了44種證書。在北京,一些小升初學生的推薦材料厚達100多頁,各種獲獎證書、證明更是五花八門。這真是好的教育嗎?這真能夠幫助孩子成才嗎?教育界著名的“第十名現象”似乎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離開學校十年、二十年以后再回頭看,當年班級里的學習尖子、三好學生、優(yōu)秀班干部,往往表現平平,而在各行各業(yè)嶄露頭角、有所成就的,反而更多的是那些成績在班上中等偏上和不太受教師“待見”的學生。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學習尖子為了在學校保持優(yōu)秀,透支了過多的精力,沒有時間和機會來發(fā)展自己的個性、興趣等。而走上社會以后,真正對人的發(fā)展產生影響的并不是你中小學時的考試成績,而是你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保持他們的身體健康、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遠比考試分數更為重要。
但是,我們的家長總是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別人的后面,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的起跑線不斷前移,從原來的高考提前至中考,再提前到“小升初”“幼升小”,連幼兒園都要留家庭作業(yè)了。許多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不停地上各種培訓班。中國人喜歡講少年早慧,自古英雄出少年。而美國正好相反,都是笨孩子的故事,不管是愛迪生、愛因斯坦還是林肯,這些成就事業(yè)的大人物沒有一個是少年早慧的。他們的經歷表明:歷經磨難大器晚成,這是大多數人成長的規(guī)律。我們應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少年早慧。在如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很多家長對于早慧兒童和超常教育、天才教育傾注了太多的熱情,也犯下了太多的錯誤。
“媽媽,你為什么要生我出來啊?”“媽媽,你為什么不問我愿不愿意?。俊薄皨寢?,每天都是吃飯做作業(yè),生活這么無聊?。俊薄瓋鹤右贿B串的問題,令媽媽徹夜無眠:“從出生到現在,兒子整天面對的最多的人就是我,但我充當的不是一個讓他快樂的人。我究竟給了他多少自由?”這個帖子引起了眾多媽媽的共鳴??梢哉f,這個孩子沒有體會到生命的快樂,他覺得生活和成長一點意思也沒有。
其實很多國家都在為孩子營造一個真正輕松快樂的成長環(huán)境。在日本,幼兒園對孩子實行嚴格的人格養(yǎng)成教育,通過每天的穿衣、換衣等,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養(yǎng)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在學校的教學計劃中,沒有數學、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不教游泳。那教什么?答案你可能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還教什么?教會說“謝謝”。在美國,大部分暑假沒有作業(yè)或只有很少作業(yè)。在韓國,小學生假期通常會去一些旅游地游玩,或是到野外爬山、游泳,以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精神。
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為孩子著想,或許不難從中得到啟發(fā):幸福是比優(yōu)秀更重要的事情,當兩者產生沖突的時候,希望我們首先選擇孩子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