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敏
(滁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非常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及時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基礎,而患者臨床搶救效率、后期康復與其護理管理管理質量直接相關,因此要加強患者護理輔助管理質量[1]。
抽取6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發(fā)心律失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為2018年7月~2019年7月間我院搶救人員?;颊叻闲募」K琅R床診斷;患者符合心律失常診斷;患者無其他并發(fā)癥;患者入院后均開展心電圖、血常規(guī)等檢查明確診斷;患者無其他臟器功能衰竭表現;患者無溝通障礙表現;患者/家屬知情且同意參與調查。
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65.3±11.3)歲,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前壁梗死13例、廣泛前壁梗死10例、前間壁梗死8例,其余部位2例。
觀察組:患者年齡平均(65.8±11.1)歲,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7例,前壁梗死12例、廣泛前壁梗死10例、前間壁梗死9例,其余部位2例。
對照組患者予以基礎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病情管理等,為患者和家屬講解疾病治療中注意事項,提升其重視程度。觀察組予以優(yōu)質護理管理。
康復指導:護理人員首先要了解患者、家屬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認知程度,結合其認知程度制定康復健康教育內容,讓患者、家屬能夠更好的了解疾病,并能夠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意識,讓其配合康復、治療[2]。
飲食管理:為患者提供詳細的飲食、起居計劃,患者禁止吸煙飲酒。患者飲食以低鹽低脂飲食為主,保持清淡飲食,禁止煎炸、腌制食品的攝入,多吃新鮮的水果蔬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
運動管理:對患者運動方式進行管理,患者早期不宜運動,以臥床靜養(yǎng)為主,保證病室安靜。當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病情逐漸康復后可開展被動運動,活動患者肢體,并協(xié)助患者翻身,而后讓患者自行進行關節(jié)屈伸、旋轉活動[3]。當患者自行活動后無異常可嘗試讓患者下床活動,護理人員要在患者活動過程中全程陪伴,避免患者發(fā)生意外。
對所有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進行統(tǒng)計,同時對患者搶救過程中焦慮、抑郁情緒進行評估。采用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評估,焦慮評分超過8分視為有焦慮,抑郁量表超過7分視為有抑郁,其分數與焦慮、抑郁程度成正比。
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t、卡方視為檢驗指標,P<0.05視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數值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下表。
表1 相關時間統(tǒng)計(±s)
表1 相關時間統(tǒng)計(±s)
組別 臥床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3.3±1.6 9.5±1.5對照組 4.8±1.4 12.6±2.7 P<0.05 <0.05 t 5.42 6.89
觀察組患者抑郁、焦慮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數值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詳見下表。
表2 情緒評估(±s)
表2 情緒評估(±s)
組別 抑郁 焦慮觀察組 6.2±0.8 8.4±2.6對照組 8.7±1.2 11.9±2.4 P<0.05 <0.05 t 6.18 7.05
對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患者來說隨時存在死亡威脅,開展優(yōu)質護理管理能夠采取更人性化的方式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同時能夠擴大服務范圍,加深服務內涵,全面改善患者康復依從性,提升患者康復速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和臥床時間,改善患者不良情緒,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