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燕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呼吸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較為常見,患者常伴有肺泡毛細血管床破壞、二氧化碳潴留等臨床反應,該病易誘發(fā)肺源性心臟病和肺動脈高壓病,嚴重的患者還有可能出現(xiàn)呼吸衰竭。無創(chuàng)通氣技術近年來被廣泛用于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治療,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1]。本文探討了應用無創(chuàng)通氣技術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時NT-ProBNP濃度的臨床評估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選擇的44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間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患者。按治療方法不同將他們平均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參照組,兩組各22例患者。觀察組男12例,女10例,年齡32~78歲,平均(53.15±3.42)歲,APACHEⅡ評分21.93~35.62分,平均(28.51±3.01)分;參照組男女患者各11例,年齡33~79歲,平均(52.63±3.98)歲,APACHEⅡ評分21.48-35.62分,平均(28.22±3.51)分。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無明顯差異,可對比(P<0.05)。
參照組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內容如下:給予患者抗感染、祛痰、解痙、利尿、平喘、糖皮質激素等治療。
觀察組在以上方法基礎之上實施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方法為:治療過程中應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實施輔助通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耐受力進行實時的壓力調整,調整為S/T通氣模式。
治療前后三天分別提取兩組患者靜脈血一次,應用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患者的NT-ProBNP水平。
治療前后患者的NT-ProBNP水平。
用SPSS23.0分析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t表示兩組差異,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NT-ProBNP水平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濃度對比
急性加重期的慢阻肺病合并肺心病,可因感染導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常規(guī)基礎治療可改善患者的心衰、低氧、二氧化碳潴留。研究證明,無創(chuàng)通氣可對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的通氣、換氣功能進行有效改善。血漿BNP主要分布于腦、心臟和肺部等器官,通過血漿BNP可以反映心功能狀態(tài)[2]。NT-ProBNP是BNP分裂后的N-末端片段,是沒有活性的,比BNP具有更長的半衰期,在血漿中的濃度比較穩(wěn)定,臨床檢測更加方便。慢阻肺合并肺心病患者心室肥大、肺動脈高壓、缺氧、血容量劇增等問題,會導致血液NT-ProBNP水平升高。本文對比了兩組患者各自治療前后的NT-ProBNP濃度,和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的NTProBNP濃度,本次結果也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NTProBNP濃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NT-ProBNP濃度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綜上所述,NT-ProBNP濃度可用于評估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療效的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