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晴
受突發(fā)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2020年初對于全國各地的學齡前兒童及其家長而言顯得格外漫長。很多家長為了緩解孩子長期居家的煩躁情緒,避免孩子沉溺于電子產品,積極豐富家庭日常生活,嘗試進行多種親子活動。親子閱讀可謂是最簡便易行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平日和孩子交流不多、不擅長和孩子游戲的家長。
親子閱讀不僅有利于新一代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更能營造書香家庭的氛圍。通過親子共讀,家長被帶入兒童的閱讀世界,讓自己在離開校園多年后又一次親近圖書,再一次親身感受閱讀給生活和心靈帶來的充盈和滋養(yǎng)。家長在參與親子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身的示范作用和閱讀對個人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性。放下手機,拾起書本,重新開始自己的閱讀之旅。隨著親子閱讀的廣泛實施,不少家長都開始關注如何通過親子閱讀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為其學業(yè)發(fā)展提供幫助。簡言之,就是如何讓親子閱讀更有效。
要提高親子閱讀的有效性,可以從這三方面考慮:第一,為什么要在家庭中對嬰幼兒進行早期閱讀教育,即早期閱讀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要實現(xiàn)早期閱讀教育的目的(目標),家長應如何做?這就關系到閱讀內容的選擇和親子閱讀的實施;第三,在教育實施之后,如何判斷期待的早期閱讀教育目標正在被達成,也就是閱讀教育效果檢驗和評價的問題。以下筆者將結合家庭早期閱讀教育實施中易被家長們忽視的一些問題,從以上三個方面提出幾點提高閱讀教育有效性的建議。
明確早期閱讀教育的核心目的,注重幼兒身心全面發(fā)展
早期閱讀對兒童發(fā)展有諸多益處,但應注意把握其核心目的。筆者曾隨機詢問一些家長對早期閱讀教育目的的看法,很多家長認為,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興趣,會有利于其未來的學業(yè)發(fā)展;閱讀可以開闊孩子的視野、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使其獲得幸福的感受;也有家長工作繁忙,希冀通過親子閱讀促進親子溝通,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增進親子關系;還有不少家長意識到圖畫書的藝術價值,希望孩子在閱讀中促進藝術感受力和想象力的發(fā)展。
以上這些考慮均不無道理,都可視為早期閱讀教育的意義和價值。但閱讀之謂閱讀,而不稱其為生活、游戲、上課、娛樂、旅行等,勢必有其自身的定位。一般來講,人的閱讀學習包括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獲得閱讀能力的學習;另一個層面是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學習。而8歲前兒童主要的閱讀學習是第一個層面,即掌握基本的閱讀能力,8歲以后就可以通過這些基本閱讀能力進一步形成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能,從而學習各學科知識。而早期閱讀教育的核心目的便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促進其成為獨立的閱讀者??紤]到漢語的語言特點和兒童閱讀規(guī)律,兒童自主閱讀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對應的能力;書面語言的視覺感知辨別的能力;成為流暢閱讀者的策略預備能力。
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的松居直先生曾說,圖畫書“不是孩子們自己閱讀,而是由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他強調,“圖畫書的故事,不是由作者傳達給孩子的,而是作為父母講的故事逐漸扎根在孩子的心里的?!?松居先生認為,圖畫書閱讀有一種不同于其他圖書閱讀的文化價值,即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親子間社會文化的傳承。而正如前文所說,早期閱讀教育的關鍵是培養(yǎng)幼兒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是否與松居先生倡導的“圖畫書是父母讀給孩子聽的書”相矛盾呢?筆者認為,二者非但不矛盾,而且父母讀圖畫書給孩子聽恰恰是培養(yǎng)孩子逐漸形成自主閱讀能力的基礎。因為對于尚不識字或識字量較少的嬰幼兒而言,剛接觸圖畫書時或首次閱讀一本圖畫書時確實需要家長的陪伴和引領。孩子在一次次聆聽家長講述、觀察圖畫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如何翻頁,了解每一種語言文字的書寫規(guī)律,增進對不同文本的理解,掌握多種閱讀策略預備技能。如果缺少家長的參與和指導,以上這些早期閱讀學習都是無法完成的。不過,筆者在這里需特別指出的是,家長的陪伴是孩子閱讀學習的重要支架,但家長也應明確,早期閱讀教育的最終指向是促進孩子成為獨立的閱讀者。所以,為了有利于早期閱讀教育有效性的提高,家長不僅應多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讀圖書,還應了解培養(yǎng)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與方法。
閱讀是兒童學習與發(fā)展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應凌駕于其他發(fā)展領域之上。對于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要注重“全面發(fā)展”?!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等重要文件研制組核心成員李季湄教授指出:“兒童的發(fā)展是一個整體,各方面的發(fā)展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或忽視某一方面的發(fā)展,都會阻礙兒童的發(fā)展,并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埋下隱患?!奔议L們現(xiàn)在都很重視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有很多孩子已經(jīng)3歲多了尚不能自主進餐,睡眠習慣也不好,但圖畫書已經(jīng)讀了一大摞。孩子閱讀能力發(fā)展良好固然可喜,但其他領域的發(fā)展亦不可偏廢。特別是對兒童當下和未來身心發(fā)展起深遠影響的飲食習慣、生活常規(guī)、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應引起重視,不應被當作“孩子遲早都會”的東西不受關注。
目前學校教育體系對智育的突出關注致使很多家長特別在意與孩子智力發(fā)展相關的事項。但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學醫(yī)學博士前橋明教授所擔心的,包括日本、中國等東亞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孩子因受到成人社會不良作息和提前學習壓力的影響都存在生活節(jié)律不良的狀況,比如不按時吃早餐,戶外運動過少,睡眠時間忽早忽晚等。而這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危機,導致一些孩子在初高中階段便出現(xiàn)了注意力不集中、學業(yè)成績滑坡的情況。故此,筆者在這里特別呼吁,家長們在重視早期閱讀教育價值的同時,一定要以孩子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為前提。每個孩子都是完整的人,發(fā)展更是“系統(tǒng)工程”,身心發(fā)展不平衡的后果可能是難以估量的。
提高閱讀材料選擇的豐富性,充分做好親子共讀前的準備
當我們明確了早期閱讀教育應達到什么目的,接下來便要考慮如何為孩子創(chuàng)設閱讀環(huán)境,如何實施親子閱讀。關于如何為孩子選擇(或和孩子一起選擇)適宜的圖書、布置舒適的閱讀區(qū)角,已有早期閱讀相關圖書和文章多有涉及,筆者不再贅述,只簡要提示一點在選書中易被忽視的問題:閱讀材料重在“豐富”,不必拘泥于特別的年齡段、題材和體裁。很多家長在給孩子選書時會關注“適宜年齡”,這雖然是一種便于選書的思路,但不應執(zhí)著于“什么年齡段的孩子就看什么年齡段的書”。除了少數(shù)特別為0~3歲嬰幼兒研發(fā)和編寫的低幼圖書,多數(shù)圖書的適宜年齡是比較寬泛的。一本適合五六歲孩子閱讀的有一定難度的圖書,3歲多孩子閱讀時雖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卻也能從吸引自己的圖畫或文字中獲得閱讀的樂趣。優(yōu)秀的圖畫書往往可以跨越年齡界限。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彭懿先生在其《圖畫書:閱讀與經(jīng)典》開篇時便指出:“人的一生中能有幾次邂逅圖畫書?三次:童年,初為父母,人生過半為了自己的時候?!焙玫膱D畫書是小到低幼孩童大到八九十歲的老者都可以閱讀的。
靈活地看待圖書推薦建議中的適宜年齡不僅因為圖書本身的適宜性較廣,還因為每個孩子語言發(fā)展的個體差異比較大。有的孩子剛1歲就能咿呀學語,而有的甚至到2歲多才開始說簡單的爸爸、媽媽;有的孩子1歲多就喜歡自己坐著翻書看,而有些孩子已經(jīng)3歲多了對閱讀的興趣還是比較淡,親子閱讀時常會被其他活動吸引。每個孩子閱讀發(fā)展速率不同、個性特征不同,家長首先應尊重自己孩子的特點和需求,為其提供適宜的圖書。
至于圖書的題材和體裁就更應注重豐富性。日本書評人印南敦史先生每年閱讀量在700本書以上,他提倡讀書要“雜”,要打破興趣壁壘。這是給成年人閱讀提出的建議,但也同樣適用于低幼兒童。孩子每天面對的環(huán)境是整體的,是包羅萬象的,閱讀材料便也應是這樣一個兼容并蓄的世界。有些家長為了孩子能夠喜歡閱讀,在選書時會一味順應孩子的閱讀興趣。但正如印南先生所說“只選擇自己想讀的書籍,讀書就會千篇一律。讀書的妙趣,就在于產生興趣的那一瞬間?!泵總€孩子雖然都有對一定題材的偏好,比如有的孩子喜歡和食物有關的書,有的孩子喜歡冒險故事,有的孩子則對自然現(xiàn)象更感興趣。但為了拓展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并有利于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應在滿足孩子閱讀興趣的同時,為其提供不同題材圖書的閱讀機會,適時邀請孩子嘗試閱讀一些可能之前不感興趣的圖書,引導其發(fā)現(xiàn)新經(jīng)驗的樂趣。
體裁的豐富性是很多家長在選書時容易忽略的。圖畫書一般可分為文學類圖畫書(其中以故事圖畫書為主,也有以詩歌和散文為體裁的圖畫書)和認知類圖畫書(比如字母書和知識性的科普圖書)。故事圖畫書因其情節(jié)跌宕起伏、語言生動、情感表達飽滿常常是家長們選書的主要對象。但為了豐富幼兒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家長還應為其選擇一些語言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類圖畫書以及知識講解生動的科普類圖畫書。
近年來,針對非虛構類作品(這里指以傳達知識為主要目的的論說性圖書,如歷史類、哲學類、自然和社會科學類圖書等,論說性圖書又可進一步分為實用性和理論性圖書)的閱讀教學已受到國內外教育界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意識到若想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須提高其閱讀非虛構類作品的興趣并使其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以便其能夠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從這類作品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早期閱讀教育作為閱讀教育的初始階段,家長亦應關注對孩子閱讀這類作品能力的培養(yǎng),選擇相關圖書適時推薦給孩子閱讀;與此同時,家長也應注意擴大自己閱讀圖書的種類,以便為孩子樹立榜樣。
協(xié)助孩子選擇適宜的閱讀材料是實施親子閱讀的第一步,接下來家長便要承擔起邀請孩子走進閱讀世界的職責。在此問題上,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家長要以身作則,自己首先應成為喜歡閱讀的人;另外,同樣重要卻易被忽視的一點是,家長在與孩子共讀之前,自己首先要熟悉圖書內容。很多時候,當孩子興沖沖地拿著圖書請家長講述時,家長卻和孩子一樣也是第一次正式翻開這本書。在親子共讀前對圖書內容不熟悉,經(jīng)常會影響家長講述的流暢性和指導孩子理解內容的有效性。圖畫書是一種圖畫與文字相結合、共同表達意義的藝術形式。家長若是第一次朗讀,很難同時兼顧文字和圖畫內容,也就難以較準確地把握作者想傳達的主旨,更無法將自己對故事的理解滲透于朗讀過程中。
故而,建議家長在還未將圖書推薦給孩子之前先預讀圖書、梳理和概括內容的關鍵信息、想好可能和孩子討論的問題并做好回應孩子提問的心理準備。預讀圖書包括圖、文閱讀兩個方面。家長在完整閱讀(從封面至封底的閱讀)過一兩遍圖書后,應對書中圖畫進一步觀察和琢磨,嘗試發(fā)現(xiàn)文字之外的重要信息。此外,做好回應孩子提問的心理準備也是必要的。因為回答孩子的提問并不是容易和簡單的事情,家長雖不必要求自己對答如流,但應具備坦誠自己“不知道”的平和心態(tài),并有和孩子一起探尋答案的積極期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親子閱讀前做好內容準備是共讀時培養(yǎng)幼兒閱讀策略的必要前提。如前文所述,早期閱讀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兒童成為獨立的流暢的閱讀者。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孩子需要掌握一些閱讀策略預備技能,比如反思(在看圖書的過程中,孩子能對故事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產生種種思考,閱讀后對內容進行反思)、預測(當幼兒積累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后,在聽到或看到類似的內容時,能對故事的事件發(fā)展和人物的取向作出推測)、質疑(孩子在看完圖書后,能主動提問主人公為什么這樣做,這件事為什么會發(fā)生等)等。
這些閱讀策略的培養(yǎng)是家長實施親子閱讀時很少關注的,雖然有些家長也會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增進對內容的理解,但對策略培養(yǎng)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對這方面理論和方法知之甚少。然而,相比于幼兒園中的閱讀活動,在親子閱讀中滲透閱讀策略學習是更為便捷易行的。因為親子閱讀一般不嚴格限制閱讀時長,孩子與家長對話時也更為自然和放松。家長可以在講述過程中,引導幼兒猜測故事之后的情節(jié);在讀完圖書后和孩子一起重溫書名并在翻看過程中對內容進行回顧,鼓勵孩子說出對內容的疑問,等等。而要做到以上這些,家長必須在親子閱讀前對圖書內容有充分的準備。
關注孩子閱讀發(fā)展變化,尊重和滿足其時而變化的閱讀需求
現(xiàn)如今,很多生活在大中城市的父母在孩子早期閱讀上的經(jīng)濟投入已不是筆小數(shù)目,很多孩子在四歲左右便已讀過幾百本圖書。事實上,家長在早期閱讀教育上的投入不僅有金錢,更多的是時間、精力和心血。為人父母者,無論在養(yǎng)育上多么不計得失,也都不可避免地對孩子發(fā)展有所期望。沒有哪位堅持實施親子閱讀的家長對孩子閱讀水平的變化及閱讀對學業(yè)發(fā)展的支持毫不在意。既然在意,就應有意識地關注和了解如何判斷閱讀教育是否有效,效果又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
筆者在這里不對閱讀教育效果如何檢驗進行具體闡述——因為要求家長以專業(yè)的教育評價者的角色評估孩子的閱讀水平是不切實際的,只是建議家長們在實施親子閱讀時需持續(xù)關注孩子閱讀表現(xiàn)的變化,比如孩子的參與意愿、閱讀時長、閱讀偏好、閱讀理解能力及閱讀策略掌握程度等的變化。想獲得教育效果更具體和準確的數(shù)據(jù),家長還可以定期對這些閱讀表現(xiàn)變化做記錄,甚至對親子閱讀過程錄音,以便進一步分析。
為了不斷跟進孩子的閱讀表現(xiàn)變化,家長需尊重和滿足孩子時而變化的閱讀需求。比如,在和孩子一起布置書架時應注意上架圖書的新舊搭配。每隔一定時間,家長可將孩子之前不感興趣或理解不充分的圖書放在書架上,再次邀請其閱讀。對于孩子喜歡反復閱讀的圖書,家長可與孩子商量,適當選擇新書替換,但仍應保留一部分舊書,以滿足孩子閱讀熟悉內容的愉悅體驗。
以上,筆者結合易被家長忽視的親子閱讀問題,從早期閱讀教育的目的、內容組織與實施和效果檢驗三個方面提出了提高家庭早期閱讀教育有效性的幾點建議。最后,希望每一位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都能在閱讀的世界中有所收獲,也希望每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能在家長的陪伴下讀得更多、更好,享受圖書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樂趣,帶著圖書的滋養(yǎng)投入更廣闊、更細膩、更真實的生活。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參考文獻
[1] 周兢.早期閱讀發(fā)展與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周兢.論早期閱讀教育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兼談當前國際早期閱讀教育走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5(1):22.
[3]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15-116.
[4] 松居直.我的圖畫書論[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28-29.
[5] 李季湄.幼兒教育學基礎(第2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63.
[6] 前橋明.幼兒體育與健康——讓孩子運動、心動、感動[M].岡山:大學教育出版社,2018:3-14.
[7] 彭懿.圖畫書:閱讀與經(jīng)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08:3.
[8] 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92-93.
[9] 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0.
[10] 露西·麥考密克·卡爾金斯.如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品質?[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