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學習當父母:你的孩子在一個新世界

    2020-07-20 06:39:48張豐
    時代郵刊·下半月 2020年7期
    關鍵詞:老師孩子

    張豐

    每一對父母都會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是很多人卻都不得不承認,自己“愛”得實在困難。互聯網時代,看上去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尋找答案”,但是互聯網和電子時代,卻也帶來新的問題。它不僅影響到兒童的學習方式,也重塑了親子關系。

    身為父母,必須了解親子關系面臨的新局面,才能更好地理解兒童。讓自己的“愛”能夠落到實處,讓孩子有一個更寬松、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即便是從功利的角度,也有利于孩子面對未來的競爭。

    和手機爭搶兒童

    今年春天,有一個悲傷的故事。河南農村有一個女孩,因為沒有手機上網課而服農藥自殺。幸運的是,她被及時發(fā)現送醫(yī)院搶救,撿回了生命。原來,這個小女孩家境貧寒,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但是家里只有一部能上網的手機。姐姐要高考,而弟弟得到更多寵愛,“吃虧”的就只有她了。

    媒體報道后,不少網友給她家捐款,女孩再也不用為沒有手機上網課而發(fā)愁了。這件事讓很多人看到,數字鴻溝依然存在,還有一些孩子沒條件使用手機。但是換一個角度看,人們之所以感到驚訝,也說明使用手機已經成了青少年的日常。

    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在河邊喝茶,一位朋友帶了上初中的兒子過來。朋友臨時回家取東西,我們得以和這位男孩聊了幾句?!吧暇W課可以玩游戲嗎?”“哈哈,大家都在玩?!薄皨寢尣还苣??”“媽媽在客廳呀?!?/p>

    這位小朋友成績中上,身體素質出色,愛玩,性格開朗,大家對他的未來一點都不擔心。很明顯,他和同伴擁有“另一個世界”,能夠避開父母的“監(jiān)視”。他講了一些老師上網課的糗事,邊講邊哈哈大笑。等到他老爸回來,他又恢復了乖巧的樣子。我們并沒有向他爸打小報告,偷偷玩游戲真不是什么大事,至少玩游戲可以讓孩子擁有一個獨處的世界,可以抵抗“外來壓力”。

    實際上,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相當脆弱。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這次“漫長的陪伴”,卻讓很多父母感到了疑惑。很多人明明很想和孩子在一起,但是最終卻天天抱怨“怎么還不開學”。孩子被稱為“神獸”,意味著“尊貴”,也有“難以馴服”和“麻煩”的意思,等到開學復課那一天,很多父母都長出一口氣。

    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待在家里也就失去了老師和學校這個“緩沖地帶”。學校教育不但傳授知識,也提供一種感情上的陪伴。孩子在學校,把被老師管理視為天經地義,盡管從來都有一些“搗蛋鬼”,但是幾乎每個孩子都認為,老師更值得服從,而父母則是自己“撒嬌”的對象。

    網課這種形式,只有限起到了傳授知識的功能,缺乏“權威的監(jiān)督”。很多老師都要求父母承擔起監(jiān)督的責任,這是造成父母和孩子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大多數居住在城市的父母,本身工作壓力很大,沒有一個專職教育者的耐心。過去“偽裝”的和善形象,在孩子的“激怒”之下,很容易“人設崩塌”。很多父母都發(fā)現,自己原來這么缺乏耐心,這個發(fā)現又會導致新的沮喪。

    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手機”本身也是一個問題。過去,大多數父母都對小孩使用手機進行限制,防止他們沉迷于游戲。在父母心中,手機一直是需要警惕的“敵人”。有些父母甚至過度夸大游戲的危害,把他們送到所謂的網癮戒除中心,這往往會導致新的災難。在上網課的時候,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在使用手機時玩游戲,這給父母的“監(jiān)管”帶來了新的困難,他們無從把握一個合適的邊界。

    父母面臨著和手機爭搶孩子的重大使命。在學校,老師會對學生使用手機進行嚴格限制,在同伴們都遵從的情況下,很少有孩子可以違抗,這在客觀上控制了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但是在家里,這樣的監(jiān)管就很困難。很多父母自己也沉迷于游戲,在要求孩子的時候,更是面臨著某種尷尬。

    我認識的一個互聯網公司的管理者,對女兒長期寬容,但是在初二的時候,發(fā)現女兒沉迷于游戲,他終于爆發(fā)把手機摔碎。但是,他接下來的行為才更值得稱道:他犧牲了工作和大部分社交時間,用來陪伴女兒旅行,帶女兒融入一個更豐富的世界。至少有一年多的時間,他陪著女兒上各種補習班。后來女兒的成績突飛猛進,考上了北京的重點高中。

    要在和手機的競爭中獲勝,父母中至少有一方,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愛,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禁止。

    破除權威,新的相處之道又在哪里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從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始,中國就逐漸興起了一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文化。很多80后都能感受到這一點,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長輩關注的中心?,F在,很多80后也都當父母了。

    這種文化,當然是一種進步。在魯迅成長的年代,父母擁有絕對權威,不但能夠安排孩子的職業(yè),而且可以安排孩子的婚姻。魯迅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提出了一個“肩扛黑暗的閘門”比喻。這個形象中,父親是一個“中間物”,自己來阻擋住黑暗的力量,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

    但是文學歸文學,現實總是復雜的。如何真正解放兒童?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父母真的能做到平等相待嗎?

    根據法律規(guī)定,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父母承擔著監(jiān)護責任。這就注定在孩子18歲之前,父母仍然是一種“權威”的角色。孩子要逐步走進光明的世界,但是何謂光明,卻需要父母幫忙構建起來。培養(yǎng)子女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逐步放手的過程。

    青島有一位單親女律師在家中遇害,警方帶走了她15歲的女兒。律師的朋友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透露,這位單親媽媽帶孩子很不容易,她為孩子規(guī)劃好了人生,讀最好的中學,將來要讀北大、清華或者復旦,她要求孩子必須考進班級前5名。這是一個“權威過度”的例子,孩子在這種管控下沒有任何自由,最終釀成悲劇。

    但是,更多的家庭,則走在一種相反的道路上。如今技術更新很快,電子產品的換代尤其快,父母作為“前浪”,一不留神就被甩到沙灘上,他們完全跟不上孩子的節(jié)奏。父母不再是一個“引領者”,慢慢變成一個跟隨者。兒童對電子產品有著更好的接受能力,經常讓父母感到“驚奇”。成年人開始用一種膜拜的眼神重新打量兒童。

    和這個過程相伴隨的是,我們的教育正在推廣一種表揚文化。在教育中,出現更多表揚而不是批評,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問題在于,我們缺少相應的挫折教育。父母不會批評孩子,而老師也漸漸不敢批評。學生在學校受到委屈,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所謂“教育”,至少有一半應該是“教”,理應包括批評和指正,才能讓孩子意識到“更好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

    家長們的權威正在喪失,或者說是他們正在主動放棄自己手中的權力。一些父母,對孩子一味吹捧,孩子甚至不再把父母當成“長輩”,而是直呼其名。這非常親切,但是卻慢慢讓孩子對父母失去了尊重,變成了普通的人與人的關系。

    魯迅等先賢想構建的是一種以愛而不是以“孝”為核心的新親子關系,這當然是對的。但是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包括了一些規(guī)訓的內容。子女不必“孝順”父母,而是需要愛和尊重。這種新精神的核心是“平等”,但卻不是“對等”。父母在內心要把孩子當成有平等權利的人,但是卻仍然需要以長者的目光去注視和幫助,而不是膜拜。

    如果能夠一直有寬松的環(huán)境,或許也是一種幸運,但是今年,當學校要求父母來“管理”孩子的教育時,就需要父母真正有權威,這時候很多父母就感受到了某種慌亂。他們過早失去了權威,想撿起來非常困難,心急之下,一些父母只能利用自己的家庭地位,打罵孩子,由于平常嬌寵已經養(yǎng)成習慣,這種突然的“暴力”,就遭到了加倍的反抗。

    父母需要花心思構建一種新型的親子關系,這種關系的底色應該是平等、愛和尊重,但是父母也不應該放棄權威。如果嫌權威這個詞有點負面,我們可以用另一個詞來代替,那就是“責任”。做好負責任的父母,并不容易。

    不斷的“再教育”:家長輔導作業(yè)的困境

    有一位北大畢業(yè)的朋友,女兒正在讀小學。有一天,她在微信群里發(fā)了一條“求救”信息,原來是女兒作業(yè)中的一道數學題難住了她。這個群里都是知識分子,也有博士,大家套路了一下,雖然能夠知道答案,卻沒有誰能按要求列一個算式出來。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普遍。父母面對孩子的作業(yè),越來越難辦,不得不求助于朋友,有時候還要瞞著孩子在網上搜索答案。這種尷尬,根源在于老師要求家長配合“檢查”孩子的作業(yè)。家長要想看出孩子作業(yè)是否正確,不得不自己做一遍。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的領事夫人莊祖宜曾在微博上講過類似的事情。她的孩子在成都讀國際學校,老師也要求她檢查孩子的作業(yè),但她拒絕了。在她看來,孩子在學校的作業(yè)歸老師管,而在家,則應該由孩子負責?!皩W習是她自己的事,為什么要麻煩父母呢?!?/p>

    我小時候也有類似的經歷。父親是初中數學老師,他很早就告訴我,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應該在學校搞定一切作業(yè)。他從來沒有管過我的學習,作為老師,他的工作對象是自己的學生。以至于有時候母親會埋怨:“他的數學那么差,你怎么不幫幫他?”“沒有任何人能幫他,關鍵還得自己努力?!?/p>

    但是,現在的情況已經有所不同。我曾和一個在北京某小學任教的同學聊過這個問題。她的看法是,老師現在要承擔的工作實在太多,管不過來孩子的作業(yè)。一個負責的家長,應該幫孩子檢查,“如果你自己都不管,又怎么能指望別人幫你的孩子呢?”

    不管如何,現實就是這樣,在孩子受教育的過程中,父母當中的一人,要跟著再受一遍教育。有個網絡段子說,父母只能和孩子談國學、談做人,而不能討論數學。小孩讀到高中的時候,父母就沒有任何辦法“干預”了,因為僅憑自己的能力,絕大多數父母都無法做出高中階段的數學題。

    這對父母來說真的是一個難題。應試教育的一大問題就在于,脫離了那種每天操練的環(huán)境,每一個人的“做題技能”,都會很快“還給老師”。讓一個上班族重新經歷小升初、中考和高考,是非常殘忍的。很多父母都身處這種痛苦不能自拔。

    于是,一些人看到了這背后的商業(yè)機會,開始開發(fā)一些幫孩子做作業(yè)的軟件。這解決了父母的尷尬,搞不懂的題目,可以上網查一下。一些人可能隱隱覺得這樣是有問題的,但是這也是無奈的辦法。

    跟著孩子再經歷一遍應試教育,無論如何都不是正確的做法,更好的辦法,當然是讓孩子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在學校就把作業(yè)搞定。但是,家長在陪伴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也應該多做思考,此事的意義到底何在,不要局限于每天繁重的檢查任務。

    或許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樹立一種“不斷學習”的觀念。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更好,這不是因為他們更能輔導功課,而是他們自己在家要讀書、寫作,這對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在小的時候,兒童會“模仿”父母,他們很早就能養(yǎng)成閱讀習慣,讀的書越多,理解能力就越強。

    同樣,也有研究表明,美國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往往把孩子“丟給電視機”,讓他們隨便看節(jié)目。父母自己沒有閱讀習慣,孩子也不可能養(yǎng)成,這樣的孩子,學習成績自然糟糕,因為考試通常都和文字養(yǎng)成的抽象思維方式有關,而不是電子媒體呈現的畫面更迭模式。

    愛學習的父母,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在家安靜閱讀,孩子做作業(yè)就能更安心;相反,如果父母只是一個“監(jiān)工”的角色,引起的很可能是反抗。

    消失的伙伴:兒童的社群

    10年前,媒體對獨生子女在成長中缺乏伙伴的現象進行了深入探討。如今,這一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產生了一些新問題。

    年輕的父母不愿意多生孩子,以為多一個孩子負擔就會加倍,這種“計算”其實有相當的誤解。老一輩的人知道,如果有兩三個孩子,自己的焦慮會減輕,因為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大的照顧小的,不但給家庭帶來更多樂趣,也能讓孩子們更加健康地成長?!岸嘧印奔彝ブ?,小孩很早就能體會到責任、關愛、分享和競爭的觀念。

    現在的孩子非常容易面臨孤獨的局面,今年的長時間“居家教育”,讓很多父母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有朋友的女兒,幾個月居家下來,情緒到了崩潰的邊緣,容易沖媽媽發(fā)火,有一天甚至“罷工”再也不做作業(yè)。爸爸帶她去海邊玩兩天,女兒就恢復了笑容。此后,媽媽上班也會帶著她。雖然見的都是“大朋友”,卻也比和爺爺奶奶一起“關在家里”強。

    這是一種極端情況,但是也反映出了真實的問題。越是在疫情這樣的危機時刻,來自朋友的支援就越重要,成年人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卻很少能想到小孩也需要來自伙伴的關愛。他們也需要聚在一起聊天、吐槽,排遣情緒,分享自己的秘密。

    這也是我反對“在家教育”的一個理由。有些父母認為自己的知識足夠培養(yǎng)孩子,就不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而改為在家自學。這樣的實踐媒體報道過不少,但是很少看到“成功”的案例。孩子在學校,除了收獲知識和老師的關愛之外,也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這種同齡人之間的聯合,對成長至關重要,也是孩子“社會化”的關鍵。任何一個成年人,都懂得這其中的要害,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學校、伙伴,是三種不同的力量源泉,對人有不同的支撐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城市住宅革命,帶來的新問題非常多。成年人需要構建自己新的“友鄰”,而小朋友也面臨著交朋友的問題。中國父母對安全的過度重視,往往會干擾孩子結交朋友。城市化進程加快,陌生人大量涌入,交通狀況復雜,這都嚴重影響到兒童的活動半徑。

    如今的小朋友,更像是生活在一個“籠子”里,偶爾出去“放風”,才有機會在小區(qū)內找到同齡玩伴。小朋友也很難再有過去那種成群結伴一起上下學的經歷,那種共同面對“風險”的經歷,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有相當大的幫助。如今,更多是父母、爺爺奶奶接送,最多是在見到朋友的時候禮貌地打個招呼。

    少數注意到這種危機的父母,會想辦法改變這種局面。他們有意識地幫孩子尋找朋友,首先是自己要找到合適的鄰居,還要帶孩子參加自己的交際活動,讓他們能夠獲得結識更多小伙伴的機會。讓孩子參加籃球、足球這樣的項目,培養(yǎng)他的團隊意識。孩子過生日的時候,父母要出錢出力,幫孩子籌劃生日派對這些都是尋找友誼的探索。

    重要的是讓孩子感覺到他處在一個“群體”之中,父母并不是這個社會上的唯一。這是他接觸一個更大世界的開始。不管是孩子在網上社群還是在現實中和伙伴接觸,父母都應該多加注意,持一種幫助而不是阻攔的態(tài)度。

    要解決親子關系中的這些新問題,就要成為學習型的父母。這可能是當今每一對父母都面臨的新課題。當父母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成長。這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再教育的過程。父母的知識和觀念需要更新,這種學習本身,對孩子就有相當不凡的“感召作用”。

    家庭教育的真諦,就在于幫助孩子“認識自己”,完善自己,記住,是“幫助”,這一切行動的主體,都是孩子自己。這幾乎是那些“既成功又輕松”的父母唯一的秘訣。

    猜你喜歡
    老師孩子
    孩子的畫
    孩子(2017年2期)2017-02-13 18:20:51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老師,節(jié)日快樂!
    孩子的畫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熊孩子爆笑來襲
    送給親愛的老師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龙州县| 法库县| 安陆市| 汉阴县| 肇庆市| 喀喇沁旗| 吉水县| 榕江县| 台中县| 始兴县| 崇礼县| 新巴尔虎左旗| 郑州市| 三穗县| 乐亭县| 宜丰县| 武平县| 康平县| 射阳县| 米林县| 林芝县| 南昌市| 卓尼县| 平邑县| 商洛市| 鄂托克前旗| 九龙城区| 腾冲县| 大石桥市| 阜康市| 九台市| 大余县| 石门县| 南部县| 馆陶县| 扬州市| 黄浦区| 南乐县| 茌平县| 淅川县| 凉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