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夏日消暑,怎么少得了水果?如今水果品種繁多,古代雖然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但古人也能嘗到很受歡迎的幾樣水果,比如西瓜、荔枝等。面對令人垂涎的水果,古代畫家品嘗之余還不忘創(chuàng)作,使吃水果也變成一件風雅之事。
西瓜
夏日最常見的水果莫過于西瓜了。宋末元初畫家錢選的《蔬果圖》上,就繪有一只碩大的西瓜。為了表明它是西瓜,畫家還有意挑選了一個開口的西瓜進行描繪,瓜里的紅瓤黑子清清楚楚,畫家對于西瓜的喜愛躍然紙上。
西瓜在中國的栽培歷史非常悠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按胡嬌于回紇得瓜種,名曰西瓜,則西瓜自五代時始入中國,今南北皆有。”
西瓜自宋代起開始廣泛種植。湖北省恩施市柳州城遺址現(xiàn)存有一摩崖石刻“西瓜碑”,此碑鐫刻于公元1270年,時為南宋。碑文豎排陰刻10行,共169字,記載了當?shù)匾N西瓜的時間、種類、引種路線、培植方法等,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完整記載西瓜種植的碑刻。
荔枝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崩笾ο氡厥枪糯畛1晃娜说胗浀乃涣?。蘇軾在其詩作《食荔枝》中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崩笾θ绱耸軞g迎,古代畫家自然也不忘為其創(chuàng)作。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佚名作品《離支伯趙圖》,為絹本設色,縱25.5厘米,橫24.8厘米,畫中“離支”即荔枝。這幅宋代繪畫用工筆重彩畫法描繪了一枝荔枝,枝上站立著兩只伯勞(一說黃鸝)。整幅畫用筆工細精微,設色艷麗,是南宋院體畫中的代表作。
“離支”是荔枝最初的叫法,首次出現(xiàn)在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其意為“離開枝葉”。至于為何會取這種怪名字,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道:“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贝送膺€有一種說法,稱與采摘方式有關(guān)。北宋大學者蘇頌在其著作《圖經(jīng)本草》中引《扶南記》的解釋說,古人之所以稱其為“離支”,原因在于“以其結(jié)實時,枝若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音‘離)其枝,故以名之”。
枇杷
枇杷是初夏較為常見的水果,因其色澤金黃,頗受皇帝青睞。宋代宮廷畫家時常以枇杷入畫,其中以南宋畫家林椿所繪《枇杷山鳥圖》最為知名。
這幅《枇杷山鳥圖》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為絹本設色,縱橫約27厘米,鈐鑒藏印“宋犖審定”“宣統(tǒng)御覽之寶”,裱邊題簽“宋人畫枇杷山鳥”。這幅畫描繪的是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誘人;一只繡眼鳥翹尾引頸棲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實,卻發(fā)現(xiàn)其上有一只螞蟻,便回喙定睛端詳,神情生動有趣。
《枇杷山鳥圖》古代重名者甚多。宋代較為著名的《枇杷山鳥圖》除了林椿的作品外,還有宋徽宗趙佶繪制的一幅,二者皆藏于故宮博物院。宋徽宗的《枇杷山鳥圖》為絹本,墨筆,縱22.6厘米,橫24.5厘米,押“天下一人”款,鈐“御書”朱文葫蘆形印一方,裱邊題簽“宋宣和枇杷山鳥”,鑒藏印鈐“宣統(tǒng)御覽之寶”,中縫鈐“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朱文印各一方。此圖上枇杷果實累累,枝葉繁盛;一山雀棲于枝上,翹首回望翩翩鳳蝶,神情警惕生動。宋徽宗的花鳥畫以設色者居多,然此圖純以水墨勾染而成,格調(diào)高雅,略似沒骨畫效果,別具蒼勁細膩之韻致,體現(xiàn)了趙佶多方面的繪畫才能。
桃
桃與荔枝都是原產(chǎn)于中國的水果?!对娊?jīng)?魏風》中有“園有桃,其實之肴”,說明早在先秦時人們就以桃子為食了。近代中國考古學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更將中國食桃的歷史推向了史前時代。西漢時期,桃曾沿絲綢之路經(jīng)由中亞向西傳至印度、波斯,進而引種到希臘、羅馬等地中海沿岸國家。玄奘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記》中記述了關(guān)于桃樹被引入印度的傳說。
桃是盛夏最為常見的一種水果,古代畫家經(jīng)常以桃入畫,更通過一只只饞嘴偷食的小動物表達了自己對于桃子的喜愛。與前面提到的那幅《蔬果圖》相比,錢選的《桃枝松鼠圖卷》更加有名,可謂其代表作。
《桃枝松鼠圖卷》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為紙本,縱26.3厘米,橫44.3厘米,畫面無款,鈐朱文“舜舉”“翰墨流口”二印。此圖描繪了在長著肥美果實的桃枝上,一只松鼠棲伏其間,正欲竊食桃果。此畫在潔凈的背景上,用工整的沒骨法畫出松鼠和桃枝,只在桃實葉脈上略用線勾,形象突兀于畫面之上,使觀者印象深刻;構(gòu)圖上,那翹起的松鼠尾巴和向右上角斜插上去的桃枝取得平衡,在寫實的同時又富有裝飾意味。
(摘自《牛城晚報》2020年5月13日,竹之語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