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立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9 月出版的18 卷本《蔡元培全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年3 月出版的4卷本《蔡元培年譜長編》為研究蔡元培提供了最為豐富的文獻資料。自1998 年以來,蔡元培的佚信、佚序等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筆者在《關(guān)東學刊》2016 年第6 期寫有《蔡元培佚簡兩通》,鉤沉了蔡元培給何思源、《華年》記者的書信各一通。近日筆者注意到蔡元培撰寫的兩則??l(fā)刊詞《華北大學??l(fā)刊詞》和《國立音樂院院刊發(fā)刊詞》(后者已收入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汪毓和、胡天虹編著的《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 1901~1949》),不見于《蔡元培全集》和《蔡元培年譜長編》,現(xiàn)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略作鉤沉。
一
1923年1月出版的《華北大學旬刊》創(chuàng)刊號,刊有《華北大學??l(fā)刊詞》,署名蔡元培,先照錄如下:
現(xiàn)今我國中等以上學校殆無不有???。其為研究學術(shù)發(fā)表思想者,大抵為年刊或季刊或月刊,以學理奧賾,非歷時稍久,不能有新著作也。其為揭載本校布告、記錄、本校事實者,大抵用日刊,以其亟于公布也。在人數(shù)較少、事務較簡之校,則往往合上述之兩作用而為周刊、旬刊或不定期刊。我華北大學建設以來,已歷半年,內(nèi)之圖教職員間學生間交換意見,外之圖學生家屬、其他學校及其他社會,能了解本校真相,有一種機關(guān)報之必要,先取其簡而易行者試之,乃有旬刊。他日同志益增,材料益富。則將擇其關(guān)乎學術(shù)思想之作而匯為月刊;校聞漸繁則亦將別其記錄之一部而擴為日刊,隨吾校之發(fā)展而??嘁赃M步;以茲刊為矢焉。
大學校刊在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有的還不止一種。據(jù)北大校史館的郭建榮統(tǒng)計,單是1949年以前,就有《北京大學日刊》《北京大學月刊》《北京大學學生周刊》《新潮》等94種老北大刊物。蔡元培一直非常重視???,1918年11月10日寫有《〈北京大學月刊〉發(fā)刊詞》。在他看來,包括《北京大學月刊》在內(nèi)的??哂腥蠊δ埽耙辉槐M吾校同人所能盡之責任”,“二曰破學生專己守殘之陋見”,“三曰釋校外學者之懷疑”[1]。蔡元培在《華北大學??l(fā)刊詞》中,對大學??念愋停ㄖ芸?、日刊、旬刊、月刊、季刊、年刊或不定期刊)及各自的功能及特色作了簡要梳理,并對華北大學的校刊作了遠景規(guī)劃。本期還刊有《華北大學大事記》,1922年8月21日,華北大學校董會成立,同日開校董理事聯(lián)席會議,蔡元培、許壽裳等18位校董到場,12位理事到場,“當場選舉校長,蔡元培當選”[2]。
1922年9月28日上午10時,華北大學舉行開校式。校長蔡元培致開校辭與答謝辭。1922年11月出版的《新教育》第5卷第4期刊有蔡元培的《華北大學開校詞》,其中提及,“本?,F(xiàn)在經(jīng)費很少,只要認真辦去,將來很可以擴張,滿諸君求學之目的也”,“學生對于學風有切膚關(guān)系,故要特別注意”,“現(xiàn)在我們這個華北大學是新的,他校之弊我除之,他校之長我采之,盡可創(chuàng)造新規(guī)范也”。他還特別強調(diào)“大學中體育亦須注重,因為沒有強健的身體、振作的精神,決不能有偉大的作為。如牛津、劍橋等大學體育部,設備極完備。諸君如注意運動,本校將來必當籌畫為各種運動上之設備也”[3]。1923年10月,蔡元培與許壽裳、范文瀾等聯(lián)名撰發(fā)《華北大學募集基金啟》:“我華北大學創(chuàng)始于往歲六月……雖規(guī)模粗具,而資力綿薄,有不能不作將伯之呼者……所望儒林丈人,實業(yè)大家,斥千金之產(chǎn),垂百世之名,豈惟元培等馨香禱祝以求,抑數(shù)百千青年實翹首望之?!盵4]據(jù)王學珍主編的《北京高等教育史》可知,華北大學在教育部1927年舉行的北京各私立大學甄別試驗中名列第一。蔡元培擔任華北大學校長的時間是1922—1927年。另外,華北大學1923年設立附中(今北京六中),校長仍為蔡元培。
二
《音樂院院刊》,蔡元培不但題寫了刊名,還撰寫了《國立音樂院院刊發(fā)刊詞》,照錄如下:
吾國自虞至周,均以音樂為教育之主要科。自漢以后,漸漸分化矣,而西域及印度之樂器及樂曲,次第輸入,為音樂進化之一階段。至于今日,歐洲之樂器及樂曲,又次第輸入,不特在教育上又恢復其主要之地位,而且理論之豐富,曲調(diào)之繁變,既非西域印度所可擬,抑亦非吾國古人之所能預知也。音樂院同人既日日研究此種豐富繁變之理論與曲調(diào),而藉以發(fā)達其創(chuàng)造之能力,又不肯私為枕中鴻寶,而以刊物發(fā)表之,其術(shù)固新,而于古人重視音樂之意,則正相契合也。
十七年五月十三日蔡元培題詞
1928年11月27日下午2點,國立音樂院在上海陶爾麥斯路56號舉行開院禮。吳伯超在1928年2月國樂改進社編的《音樂雜志》第1卷第2期寫有《國立音樂院成立記》,記錄了院長蔡元培在開院禮的致訓詞,照錄如下:
大學院原以提倡科學藝術(shù)為宗旨,故于日前軍事倥傯,財賦支絀之際,亦勉為其難,創(chuàng)辦此音樂院,適音樂專家蕭友梅先生來滬,正好托其籌備一切。幸于最短期間,規(guī)模粗具,而告成立。因為招考已逾學期,所以來學者不多。但鄙意此院辦開,不愁學者不多。因我國國民對于音樂情感甚為豐富,歷史上已有證明,遠至唐虞,命夔典樂,已知有音樂提倡之必要,其后散見于樂記及各史禮樂志者,尤源源不絕。獨惜歷來未曾有專設一研究機關(guān),以備考求討論之用,遂使理論及技術(shù)兩方面,均若存若亡,無具體的刊物,留與后人研究而改良增進,思之殊可痛心!從前非無一二學人如姜白石等,取其作品,制為調(diào)譜,然亦不過自樂其樂,成為一種著述而已。若以為普及民眾,則尚未稱其為有系統(tǒng)的完全學術(shù)也。鄙人前在北大,亦曾請蕭先生辦一音樂傳習所,亦所以表示提倡音樂之意。今剛巧蕭先生南來,易韋齋先生亦在滬,幫同籌備,以至成立,鄙人極為感謝。鄙人更有一言,諸君勿以為現(xiàn)在來學者不多,院舍亦狹窄,稍抱不安之感。古人謂作始簡,將畢巨,只要教者學者及辦事人,皆以一番熱誠毅力,相策相輔,黽勉精進,則必日起有功,學者濟濟,術(shù)業(yè)成就,可拭目而待。并且藝術(shù)無國界,尤其是音樂,原系世界的產(chǎn)物,當然特具一大同色彩?,F(xiàn)在音樂之完美,當推歐美各國,作品成績,及其法則,可謂日異而月不同。其供給貢獻于吾人,至精且備,但吾人如果勇猛精進,日新不已,則不難大有創(chuàng)作,而回響以供給貢獻于歐美,亦非絕不可能。所以鄙人今日對于本院成立,與諸君子共話一堂,于歡喜贊嘆之余,而懷抱無窮之希望也。[5]
1929年7月,國立音樂院根據(jù)《大學組織法》更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改由蕭友梅擔任。蔡元培雖然不再擔任院長,但依然熱心支持學校的發(fā)展。廖輔叔在《蔡元培先生與音樂教育》中回憶:“蔡先生辭去院長職務之后,對音樂院(音專)仍然是繼續(xù)關(guān)心。就我所知,蕭先生每逢音專有什么重大措施,都先向蔡先生匯報。蔡先生對蕭先生的匯報總是耐心傾聽,同意的是頻頻點頭,不明白的就及時發(fā)問,聽懂了就相視而笑,表示贊賞?!盵6]蔡元培1930年10月4日致函葉恭綽、趙元任、蔣夢麟等:“國立音樂??茖W校自十六年倡辦,迄今三載,成績卓卓,翕然為社會人士所稱許。元培雖以事冗,中途離校,而精神所注,仍復一致。現(xiàn)值國內(nèi)戰(zhàn)事,財政竭蹶,該校一切建筑設備,均待擴張,而竟以費絀不能進行,殊為可惜。茲與該校同人商洽,僉擬組織國立音樂??茖W?;鹞瘑T會,主持該校籌募基金一切事宜。素仰先生熱心音樂教育,敬懇鼎力襄助進行,無任同感。”[7] 1936年4月23日下午4時,國立音樂??茖W校為慶祝蔡元培70歲生日,在江灣新建成的校舍專門舉辦演奏會,蔡元培親手種植一課松樹,并合影留念。值得一提的是,蔡元培在國立音樂院開院儀式上的合影,還有他與松樹的合影,鄭勇編撰的《蔡元培影集》都有收錄。
蔡元培一直非常重視音樂教育。1919年11月11日,北大音樂研究會在法科大禮堂開會,蔡元培出席并致詞:“音樂為美術(shù)之一種,與文化演進,有密切之關(guān)系……吾國今日尚無音樂學校,即吾校尚未能設正式之音樂科。然賴有學生之自動與導師之提倡,得以有此音樂研究會,未始非發(fā)展音樂之基礎。所望在會諸君,知音樂為一種助進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樂理,而養(yǎng)成創(chuàng)造新譜之人材,采西樂之特長,以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庶不負建設此會之初意也?!盵8]1920年3月,北大音樂研究會編的《音樂雜志》創(chuàng)刊,蔡元培撰寫《發(fā)刊詞》:“倘海內(nèi)音樂家,皆肯表同情于此種機關(guān)之創(chuàng)設,而借以發(fā)布其各別之意見,使吾國久久沉寂之音樂界,一新壁壘,以參加于世界著作之林,則誠發(fā)起人之所馨香而禱祝者矣。”[9]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212—213頁。
[2]佚名:《華北大學大事記》,《華北大學旬刊》創(chuàng)刊號,1923年1月。
[3]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56—457頁。
[4]高叔平:《蔡元培年譜長編》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64頁。
[5]蕭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編:《吳伯超的音樂生涯》,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第336頁。
[6]陳平原、鄭勇編:《追憶蔡元培》(增訂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年,第312—313頁。
[7]高平叔、王世儒編注:《蔡元培書信集》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67頁。
[8] 蕭夏林:《為了忘卻的紀念—北大校長蔡元培》,經(jīng)濟日報出版社,1998年,第75頁。
[9]蔡元培:《蔡元培美育論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59頁。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