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摘 要] 在教學中吸收辯論賽的經(jīng)驗,圍繞中途站余票應該賣給誰這一辯題,經(jīng)師生辯論發(fā)現(xiàn),無論是“按需分配”的原則,還是“先到先得”的原則,都無法顧及所有情況。人類群體生活中分配政治的兩難選擇,考驗著政府的良心和決策者的能力。在人力所及的范圍之內(nèi),緩和兩難困境,講理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辯論;先到先得;需要
[作者簡介] 王 濤(1980—),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講師,法學(政治學)博士,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5-0156-02? ? [收稿日期] 2019-11-19
在開展政治思想類課程教學的時候,為了打破教師“一言堂”,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吸收了辯論賽的經(jīng)驗,把傳統(tǒng)課堂改造成辯論課堂。辯題事先告知學生,要求課前精心準備。課堂辯論以教師為正方,以學生為反方展開交鋒,教師還兼做主持人。本文記述了一場以“中途站余票應該賣給誰”為題的課堂辯論,希望能夠對相關教學實踐提供一些有益借鑒和啟發(fā)。
一、價高者得VS先到先得
主持人先做開場白。春運期間,乘坐火車返鄉(xiāng)返城的人可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旅客中途下車之后,可以由此站開始售出座位票,只有購得中途站余票的旅客才有權獲得空出的座位。有些旅客購買的始發(fā)站車票就是站票,好不容易得到一個空出的座位,屁股還沒有坐熱,又得為中途上車旅客讓出座位,難免心有不甘。不僅讓座的旅客,甚至連旁觀的乘客,都可能會感到疑惑:買到中途站座位票的人恐怕是有關系,鐵路部門偏袒了這些人,沒有對所有乘客一視同仁。俗話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面對爭執(zhí),要講道理。
老師首先發(fā)表正方觀點。正方觀點是“中途站余票應該價高者得”,誰出價高中途站余票就賣給誰。這個觀點看似荒謬,但正是“黃?!逼必溩拥男惺逻壿?。表面上符合市場邏輯,實際上卻是非法的。鐵路公司顯然不能按此原則行事,關鍵是為什么。學生作為反方發(fā)言:鐵路公司是具有自然壟斷性的國有公共組織,它的行為并不是純粹的商業(yè)行為。在制定票價的時候應當受到政府的規(guī)制,同時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作為公共部門,鐵路公司的服務應當平等地提供給每一位公民。而且就算我們面對的是私營公司,后者在提供有差別的服務的時候,也不能完全不考慮民眾的“需要”。社會是一個有機的合作體系,作為這個體系的一員,任何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包括基本出行需求)都應當?shù)玫綕M足。
反方觀點是“中途站余票應該先到先得”。反方指出這樣一個事實:除了要為返校的大學生、歸隊的現(xiàn)役軍人預留一定數(shù)量的座位票以外,火車站均按照“先到先得”原則出售火車座位票。這樣做符合我們的道德直覺,同樣“中途站余票也應該先到先得”?;疖囎黄狈峙淦胶饬藘蓚€因素,一是“先到先得”,二是大學生、軍人這類群體的“需要”。不過,承認這種“需要”的優(yōu)先性,與其說是出于對這類群體特殊身分的考慮,不如說是出于社會功能的考慮。
二、稀缺品分配的兩難困境
主持人要啟發(fā)學生對辯題的深入思考。確實,人們一般不會對“先到先得”提出反對意見。雖然沒有任何明顯的道德理由讓先到者優(yōu)先,但這條原則卻不會讓我們感到有違情理,相反,它被普遍認為是公平的?!皫缀蹩梢钥隙ǎ@是因為人們覺得它作為一個不平等的分配者對誰都一樣?!盵1]問題是,按照“先到先得”原則出售中途站余票真的公平嗎?當前,我國鐵路系統(tǒng)各個售票渠道主要按照“先到先得”原則出售車票。在火車票預售期內(nèi),有些人由于非個人的原因在搶票大戰(zhàn)中處于劣勢,買到了始發(fā)站站票。如果我們承認從始發(fā)站出發(fā)的無座乘客獲得中途站下車乘客的座位是合理的,那么中途站余票就不應該跟始發(fā)站車票一道售出,因為這意味著有一部分站票旅客有機會獲得座位。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所有中途站上車的乘客都喪失了獲得座位的機會,停止出售中途站余票又是對這些人的不公平。鐵路系統(tǒng)現(xiàn)在是聯(lián)網(wǎng)售票,在預售期內(nèi)按照“先到先得”原則既出售始發(fā)站車票,也出售中途站余票。由于購買始發(fā)站車票的乘客實際上不可能購買半程車票,購買始發(fā)站站票的人其實購到的是全程站票。
“先到先得”原則符合形式的平等。在火車座位票的分配中,實行“先到先得”并沒有將所有的偶然性因素都考慮在內(nèi)。那些在搶票時處于劣勢的人,或者是由于文化程度較低,不熟悉網(wǎng)絡購票操作,不了解電話購票渠道;或者是因為支付不起昂貴的房租,只能居住在遠離城市中心的偏遠郊區(qū)。總之,不能把過錯完全歸咎于他們。在分配火車座位票這種稀缺品時,即使實現(xiàn)了形式上的機會均等,即按照“先到先得”原則來購票,也還是無法對一些人的劣勢給予補償。
三、直面兩難困境
政治學關注的是資源、物品和機會的公正分配,不管它們是一個固定的總量,還是處于生產(chǎn)和通流過程之中的變動量。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D.拉斯維爾把政治定義為關于“尊重、安全、收入等社會價值”的分配活動,而政治學關注的是“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相對于人類無窮無盡的需求而言,無論是地球上的資源,還是社會生產(chǎn)中的產(chǎn)品、社會交往中的機會都是稀缺的,選擇何種有關它們的分配方案,是困擾政治學學者和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棘手難題。政府在制定有關稀缺品分配的公共政策時,經(jīng)常會碰到類似中途站余票分配的困境。古往今來,人類群體生活中分配政治的兩難選擇,一直在考驗著政府的良心和決策者的能力。
美國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有一部名叫《傳染病》的電影,講述了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毒感染全球的故事。疫情急速惡化,按照什么標準分配有限的醫(yī)療資源呢?政府的指導方針是“功利主義的”,即放棄對危重患者的救治,以便更好地救治那些剛患病的病人。拔掉危重病人的呼吸器,這些病人立刻會死,然而誰又能保證這樣能實現(xiàn)醫(yī)療資源的最大利用呢!電影中,一個小女孩剛剛出現(xiàn)癥狀,成功救治的機會看似很大,但缺乏呼吸器。一位道高望重的醫(yī)生面臨兩難選擇,但他必須立即決斷。最后這位醫(yī)生按照政府指導方針拔掉了一位老人的呼吸器,對那位小女孩展開救治,但最終兩個病人都死掉了。
被兩難選擇困境所煩擾,這或許是人類的宿命。然而在人力所及的范圍之內(nèi),處理糾紛,講理依然意義重大。講理只是為了緩和非理性的情緒,爭取理性的共識,從而規(guī)避暴力,但無法靠它來徹底破除兩難困境。面對經(jīng)常發(fā)生的爭執(zhí),處理方法實際上只有兩種:一是講理,使人信服;二是訴諸武力,使人屈服。在處理國與國的紛爭時,在表明對和平的期待之后,我們還要加上一句“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但即使如此,對武力的使用也須十分慎重。在一國之內(nèi),社會沖突的暴力解決受到國家權力、法律的嚴格控制。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指出的,“國家是這樣一個人類團體,它在一定的疆域之內(nèi)(成功地)宣布了對正當使用暴力的壟斷權?!盵2]在法治社會里,講道理才是解決社會沖突的正常手段。雖然講道理可以避免沖突升級,卻不能也不應該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友善。相反,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回到辯題中的情景,當列車駛出停靠的車站,有座位的乘客把座位讓給有需要的乘客坐一坐,或者大家擠一擠,或者輪換著來坐一坐,這樣既緩解了大家旅途的疲憊,又收獲了一段輕松愉快的經(jīng)歷,這不是值得嘗試的嗎?
參考文獻
[1][英]安東尼·德·雅賽.重申自由主義:選擇、契約、協(xié)議[M].陳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90.
[2][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55.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bate contest,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bate about the question to whom the remaining tickets should be sold in the midway station.It is found that neither the 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on demand" nor the principle of "first come,first served" can take into account all the circumstances.The dilemma of distribution politics in the life of human groups tests the conscie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bility of decision makers.Within the scope of human resource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ase the dilemma.
Key words:debate;"first come,first served";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