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代欣
前幾年,當我們漫步在成都的街道上,不時會看到中宣部宣傳局向全國各地印發(fā)的朱佩君先生的一副重彩工筆畫——《瑞鵠祥云》,頗令人流連。算下來,朱佩君先生離開我們已經(jīng)25個年頭了。
朱佩君是全國著名的人民美術家,為數(shù)不多的工筆重彩花鳥女畫家、藝術教育家、杰出的畫院管理者和帶頭人。
朱佩君,原名朱君佩,四川成都人,出生于一個湖廣填四川的開明士紳家庭。其父朱良輔與大伯父朱茂先生前都為發(fā)揚光大劉咸炘的學術思想作出過重要貢獻。
朱茂先和他的兄弟朱良輔對子女都給予了極好的教育培養(yǎng):男孩子多為四川大學畢業(yè),女孩子朱君順、朱佩君、朱紉君則在家延師習詩書畫。1932年,朱茂先請族弟朱竹修先生到家中,教授她們的書畫。朱竹修擅長工筆人物、花鳥蟲魚,對書法的研究頗深,又非常善于教學。他到朱家后,帶來了他的大女兒朱緯君、二女朱含君和幺女朱蕊君。朱茂先高瞻遠矚,又不惜重金先后聘請著名畫家馬萬里和著名書法家朱樂之,以及顏楷夫人周辛士等諸位老師教授古文、詩詞、國畫、書法。他讓幾位侄女習工筆畫,以便為他培養(yǎng)的菊花良種作畫。
1937年,朱茂先認為經(jīng)過五年多的有成效的用心學習,七位姑娘的繪畫技藝已經(jīng)漸趨成熟,遂在朱竹修的主持下,效法古人編著菊譜的方法,進行《余園菊譜》的創(chuàng)作; 準備完成后,送到法國精印。其時是先在宣紙上定稿菊譜的寫生,然后將寫生稿繪于絹上,接著設色。所謂設色就是分別對花頭、花葉和枝干著色。各部分的顏色是經(jīng)過仔細觀察并記載下來,再用宋代積粉法著色。顏料全部是非??季康膫鹘y(tǒng)國畫顏料,即采用昂貴的礦物質(zhì)顏料和經(jīng)過再加工后的植物顏料。不管是花頭、花葉和枝干的上色,工序都非常復雜,都需要導師的指導。通過對顏料的正確地反復地調(diào)配和多次有序地著色才能成功。如果是深色花頭,其上色的手續(xù)則需十幾道甚至二十多道。1940年初,《余園菊譜》基本完成,時年朱佩君剛好20歲。她的畫藝也由此得到提高,人也長得越發(fā)漂亮了。她喜愛的川菜公館菜的烹飪技藝也有長足的提高。
畫菊譜,需要設色工筆。此種畫法屬于工筆花鳥畫?;B作為獨立的畫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其以動植物為主要描繪對象,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情趣,具有強烈的抒情性,體現(xiàn)著時代精神,反映了時代生活。四川的早期花鳥畫與晚唐的花鳥畫有著十分清晰的特殊淵源,其發(fā)展與晚唐的著名花鳥畫家藤昌祐、刁光胤入蜀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前蜀畫家黃筌、孫嵩拜他們?yōu)閹?,筌子居寀、居寶繼承發(fā)揚了刁光胤的花鳥畫風格,并形成了五代、北宋間的黃氏畫風。黃筌與其子居寀、居寶以其作品“鉤勒填采,旨趣濃艷”的格調(diào)適應了宮廷的需要,在宋初成為翰林圖畫院取舍作品的標準程式,被稱作“院體”。黃氏的花鳥畫為工筆寫生,重于色彩,有勾勒填彩,重彩沒骨漬染等多種技法,從而開創(chuàng)了“黃家富貴”的畫風,且波及影響到院外,在北宋畫壇延續(xù)了九十余年。
1940年,徐悲鴻與張大千同到成都余園賞菊。當他們看到140幅《余園菊譜》時非常驚訝。徐悲鴻當即在贊賞的同時,表示要用他的畫來作交換。張大千也贊嘆不絕,說:“如能流傳于世就能成為一派”。他還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議:“該菊譜花頭是宋代院畫的畫法,但花葉卻是清人畫法,這樣就不相稱;如果葉子能用宋人的積粉法設色就完整了。”大千先生的建議獲得朱茂先和全體創(chuàng)作班子成員的贊譽,并決定將已經(jīng)完成的菊譜重新畫葉。但因為日本侵略者飛機多次空襲成都,畫事被迫中斷。
宋代院畫的畫法獲得了張大千的充分肯定,徐悲鴻也驚訝萬分。這便有力說明在朱茂先的強有力的支持下,在朱竹修、馬萬里等多位導師的多年輔導下,“朱氏七姊妹”的畫法獲得徐悲鴻、張大千的充分肯定。這應該是蜀中現(xiàn)代工筆花鳥畫的一個重大事件,在中國20世紀的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創(chuàng)作班子成員遷回余園,繼續(xù)繪制《余園菊譜》。朱茂先又請來蜀中著名學者劉咸滎、謝無量、張實父、熊成顯等多位先生給每副菊譜定名。經(jīng)過這些專家學者的共同商議,決定每副菊譜都用詞牌、曲牌或古詩詞名來命名,既中肯準確,又顯得字字珠璣,從而將大自然賜予的、又經(jīng)人工精心選培的菊花同我國的詩書畫印有機地融為一體,突出了燦爛的高雅的在世界獨樹一幟的中國菊花文化。而此時的朱佩君對社會的認識也深刻多了。她對國民反動派深惡痛絕,支持共產(chǎn)黨的革命,支持自己的六哥朱君友夫婦的革命。其表妹李孟嘉參加共產(chǎn)黨員王于領導的學生革命組織,長期進行革命活動,把朱家作為聯(lián)絡和聚會的地方。王于曾經(jīng)在朱家呆過一段時間,對朱佩君有重大影響。她的六哥朱君友常年都在家中進行民盟地下活動,不僅提供經(jīng)費,還在家中先后掩護過彭迪先、王于、范樸齋、張友漁等革命者。朱君友還是成都“十二橋慘案”中被敵人獲準槍殺的36人中的唯一幸存者。
到1949年,《余園菊譜》的創(chuàng)作已完成九成。1954年,朱德同志通過省市領導派員至成都朱家來考察“朱氏七姊妹”所繪菊花。朱家姐妹選擇了八幅精品菊花趕送北京,遂一鳴驚人,聲震京華?!队鄨@菊譜》創(chuàng)作班子受到黨和政府無微不至的關懷,朱佩君、朱紉君的父親朱良輔,朱緯君和朱含君的父親朱竹修都于20世紀50年代進入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朱佩君、朱紉君、朱緯君先后都成為中國美協(xié)會員?!爸焓掀呓忝谩蓖ㄟ^有關方面宣傳報導,名聲大振。50年代中期,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專門為她們拍攝了紀錄片——《朱氏七姊妹》。
朱佩君于1958年參加工作,曾先后在成都市勞動人民文化館、成都中醫(yī)學院、成都市美術社、成都市群眾藝術館從事美術創(chuàng)作工作。
1978年12月,我國在經(jīng)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后,中共中央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向全國人民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為弘揚和繼承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上級領導的關懷和支持下,成都調(diào)集了全市優(yōu)秀的美術人才,繼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廣州后,于1980年6月5日在文化公園召開了成都畫院建院大會,成立了全民性質(zhì)的、屬于國家文化事業(yè)單位序列的成都畫院。其后朱佩君以副院長主持工作。1987年朱佩君成為首任院長,任職至1993年,1994年為名譽院長,1995年1月逝世。
成都畫院的籌備、成立和逐步壯大發(fā)展都與朱佩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如今她雖離世25年,但人們?nèi)苑Q她為“朱婆婆”,十分想念她。
朱佩君的作品既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是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著名女畫家。她以伯父朱茂先為指揮者,以其遠房叔父朱竹修為執(zhí)行和輔導者,集合諸多大師級人物馬萬里、朱樂之、張實父、劉咸滎等多方面力量為后援、為支撐,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形成“畫壇朱氏七姊妹”的中國重彩工筆花鳥畫群體。她的作品《芙蓉鯉魚》為國家、為人民贏得了榮譽,受到中外藝術家的高度評價,影響至今。朱佩君由于對中國畫貢獻突出,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周總理、鄧小平總書記、張愛萍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改革開放以來,煥發(fā)著藝術活力的朱佩君,不顧花甲之年,忘我地投入中國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她的《青城臘蓮》《栱桐花與桐花鳳》《霧荷》《天鵝》《瑞鵠祥云》《鮮鮮霜中菊》《菊花》等參加歷屆全國美展,獲得多種國家級獎、省級獎項。她的作品還遠赴日本、美國、蘇聯(lián)和中國香港展出并獲獎,或為其展覽國家及地區(qū)所收藏。她的《朱佩君畫選》也獲得美術界和廣大美術愛好者的好評。
在朱佩君的最后15年,其最值得肯定和總結的是對成都畫院的貢獻。這15年,也是成都畫院從誕生到茁壯成長的15年;是畫院高奏凱歌,碩果累累的15年。從1980年到1990年10年間,畫院先后選送1000多幅作品參加國內(nèi)外各種類型美術展100余次,其中1人作品獲國際獎,有10人次分別在全國重要美術展中獲金牌、銀牌、銅牌、三等獎、優(yōu)秀作品獎和鼓勵獎;14人次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省市聯(lián)展以及各種類型的專題畫展中,分別獲二等獎、三等獎、優(yōu)秀作品獎;40人次分別在省級各種畫展中獲油畫“金秋獎”、國畫“金龍獎”、三等獎、優(yōu)秀作品獎;同時有5人先后在美、日、德、新、馬及中國臺灣和香港舉辦了約20次個人畫展及聯(lián)展。20世紀80年代,只建立了10年的成都畫院便取得如此輝煌的成績,令人鼓舞。成都畫院成為成都地區(qū)美術創(chuàng)作的活動中心。需要強調(diào)的是,1980年成都畫院初創(chuàng)時的專業(yè)(包括國畫、油畫、版畫)創(chuàng)作員總共8人,至1990年也才增至16人。成都畫院是一處創(chuàng)造奇跡的畫院。這一切是與從建立畫院開始,一直主持工作的朱佩君分不開的。她熱愛祖國,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堅持黨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雙百”和“二為”的藝術方針,堅持原則,嚴于律己,踏實工作,誠懇待人,毫不計較個人得失,艱苦樸素,兩袖清風。她從不因為自己是著名的工筆重彩女畫家就自得自傲;更不因為自己已近古稀之年就倚老居老,而是同畫院的全體專業(yè)畫家、各部門的全體工作人員乃至勤雜收發(fā)室人員打成一片。大家都十分親切地稱呼她為“朱婆婆”。她在主持工作期間,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對畫院卓越的領導能力。她始終以畫院為家,盡心盡力,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為成都畫院的振興與繁榮,為四川美術創(chuàng)作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她為成都畫院形成的良好院風,起了極其重要的表率作用。
成都畫院從首任院長朱佩君開始,工筆畫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則繼先人之長,涌現(xiàn)出一代又一代的工筆畫大家。朱佩君是一位無私的美術教育家。她不僅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自我獻身精神,而且有嚴謹?shù)男兄行У闹袊嬎囆g教育經(jīng)驗和方法。自上世紀50年代起,她就以甘當人梯的精神為國家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國有相當影響的工筆花鳥畫畫家。
高曉笛是朱佩君精心培養(yǎng)的學生,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重大展覽并獲獎。她說:“尤其慶幸得到朱佩君先生的直接教誨,繪畫水平日益進步”。著名工筆畫家李青稞認為:“成都畫院是培養(yǎng)藝術家的一個搖籃,對于我們畫家來說它確實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彼淖髌愤B續(xù)6次參加五年一屆的全國美展,其中《西風烈》獲1997年“全國首屆中國人物畫大展”銀獎。著名油畫何多苓是中國當代抒情現(xiàn)實主義油畫畫家的代表,他的《青春》《雪雁》《帶閣樓的房子》等作品在中國美協(xié)主辦的各種重要展覽上分別亮相并獲獎。他深情地回憶道:“我到畫院的時候,畫院才剛剛成立。在畫院的那幾年對我很重要,因為我當時剛從四川美院畢業(yè),……那時候我很想畫畫,當時也只有畫院這樣的單位可以滿足我這一心愿。……我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在初進畫院的大概十年間完成的。那一段時期的作品,奠定了我在美術史上的位置?!?/p>
朱佩君認為:“1980年,中國大地上已吹響了改革開放的前奏曲,四化建設即將波瀾壯闊地展開,一個繁花似錦的文藝春天也將到來!……在嚴格選擇下調(diào)進了第一批中青年畫家,完成了匯中西畫種為一堂的基礎工作,使畫院賡即進入了多樣的藝術活動。僅僅在兩年里,初生的成都畫院就顯示了它的生命力?!?/p>
朱佩君生前曾任四川省政協(xié)常委;成都市第十屆、第十一屆人代會代表、市人大常委;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成都市文聯(lián)副主席,成都市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四川省詩書畫院副院長;省市文聯(lián)顧問;1988年評為一級美術師,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