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陳燕群?陸雋
摘 要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結合對分課堂在高職高?!督ㄖ┕ぐ踩氛n程教學中的應用展開討論,指出了對分課堂對教師和學生的各種挑戰(zhàn),試題庫的建立有利于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教學過程中“對分課堂”的一種應用形式,為對分課堂的應用和發(fā)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 對分課堂;建筑施工安全;教學模式;應用
1對分課堂綜述
傳統(tǒng)教學包括教師課堂講授和學生課后學習兩個分離的過程,師生交互少,學生被動接 受,主動性低。討論式教學通過課堂討論引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提升學習積極性,但是學生需要預習才能展開有效討論,教師講授過少,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作用。
“對分課堂”的課堂時間一半用于教師講授,一半用于學生討論。把教學分為講授 (Presentation)、 內化吸收 (Assimilation) 、討論 (Discussion)三個階段:首先是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師在課堂中講授教學內容;然后是學生內化吸收課堂知識:深入分析閱讀教材以及材料,學習和思考充分結合起來;最后是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學習知識之后把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上述三個階段的“對分課堂”,使學生更好地內化、吸收課堂教學知識,強化課堂學習成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
“對分課堂”強調先教后學: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強調互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強調自主學習:閱讀材料、小組討論;強調過程評價:小組討論的過程中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表現(xiàn),根據(jù)其個人的討論情況確定學生的學習狀況。
2《建筑施工安全》課程的課程特點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
《建筑施工安全》主要討論建筑施工中的安全問題,內容包括施工安全事故、安全法規(guī)、施工現(xiàn)場危險源辨識、施工安全檢查、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專項施工方案、安全技術、勞動保護與事故急救等。課程以案例為載體開展教學,學生以呈現(xiàn)完成品(編制某工程腳手架施工安全專項方案、編制某工程高支撐模板施工安全專項方案、對某工程進行安全檢查和評分等)為學習目標,完成品是教學活動的驅動力。課程的近期目標是培養(yǎng)施工單位專職安全員,遠期目標是培養(yǎng)注冊安全工程師和施工管理技術負責人。
《建筑施工安全》課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完成既定內容的呈示,輔以視頻展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各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是引導學生被動地吸收教師講授的內容,按教師的思路被動地思考。其實質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教師呈現(xiàn)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素材而定,只是在教學手段上呈現(xiàn)了豐富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學生被動跟隨,不能主動參與知識構建、嘗試問題解決,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無法落到實處。
在《建筑施工安全》課程教學改革中引入對分課堂教學理念,強調交互式學習,注重學生的內化吸收,是探討突破該課程教學困境的路徑,也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有益嘗試[2]。
3“對分課堂”在《建筑施工安全》中的應用
3.1 “施工安全事故”為主題的“對分課堂”
第一周的前兩個課時由教師講授課程地位、課程性質、課程安排、課程要求等基本內容。同時了解學生的專業(yè)基礎水平,為接下來制定“對分課堂”的教學安排做準備。兩節(jié)課結束前布置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收集高處墜落、坍塌、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起重傷害、火災、爆炸、中毒窒息等案例,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資料查找和整理,思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在第二次上課的第一個課時進行小組討論和整理,分享給全班同學,老師對每組學生的總結進行整合與點評,勾勒出本課程的整體框架。在第二次上課的第二個課時進行新課程的安排和學習,并布置下一次作業(yè)。如此循環(huán),兩次課之間的時間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內化吸收”的過程。教師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幫助學生在實際工程案例中收集更多資料、總結技術要點、掌握安全規(guī)程。
3.2 “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安全方案”為主題的“對分課堂”(以腳手架工程為例)
教師在第一周的前兩個課時講解腳手架基本要求、規(guī)范強條、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安全方案的內容和要求,兩節(jié)課結束前布置作業(yè):編制某腳手架工程施工安全方案。課堂外的一周時間內,學生需要閱讀課本,對內容吸收、內化,通過作業(yè)深化對教學內容的掌握和理解,為分組討論做做準備。在第二次上課的第一個課時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對每組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整合與點評,進一步講解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安全方案的內容和要求。本次“對分課堂”的設置遵照“互動式教學”理念,依據(jù)工程類比尋找問題、對比分析、反思總結,學生思考歸納、分析總結的環(huán)節(jié)即為內化吸收基本知識、訓練能力的過程。
3.3 “施工現(xiàn)場安全檢查”為主題的“對分課堂”
第一周的前兩個課時由教師講解《建筑施工現(xiàn)場安全檢查標準》(JGJ59-2011),兩節(jié)課結束前布置作業(yè):第二周對某施工現(xiàn)場進行安全檢查。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內,學生需要理解(JGJ59-2011)標準,對標準內容吸收、內化,為施工現(xiàn)場安全檢查做準備。在施工現(xiàn)場安全檢查后的第一個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檢查結果匯報,全班同學就檢查結果提出問題并共同探討。教師可以參與到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與學生一同進行分析和總結,將各小組檢查分析結果和水平作為階段性教學成果進行考評。
3.4 建立《建筑施工安全》課程試題庫
《建筑施工安全》課程除了以實際工程的施工現(xiàn)場安全教育及安全檢查、基坑支護安全、腳手架施工安全、模板施工安全、垂直運輸安全、拆除施工安全、臨時用電安全、施工現(xiàn)場消防安全為等為主題的“對分課堂”外,還建立了包括法律法規(guī)、安全管理、操作規(guī)程、安全技術、勞動保護與事故急救、綠色施工與環(huán)境保護、施工安全資料整理等內容的試題庫,課程除了考核學生在“對分課堂”過程中的表現(xiàn),還考核對安全管理、安全技術等知識的掌握程度,只有經(jīng)過大量的自主學習訓練才能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數(shù)目龐大的試題庫考核。試題庫的建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訓練,也是“對分課堂”的一種教學應用[3]。
4“對分課堂”在《建筑施工安全》課程應用的思考
每一門課程都有各自的教學內容各自的特點和要求,《建筑施工安全》課程在進行“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有經(jīng)驗有教訓也有很多思考。
(1)教學效果。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討論的參與度都大大提高, “對分課堂”每次都會拋出一個問題讓大家共同解決,學生在每一次任務的驅動下主動探究,練就了學生收集資料、發(fā)現(xiàn)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但也有個別同學不能跟上整體進度,感覺“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壓力大、負擔重。
(2)作業(yè)和課堂討論。作業(yè)和課堂討論是“對分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習知識與學生將知識內化吸收的途徑。教學過程中,應當對不同等級的作業(yè)和討論情況進行總結,其中包括優(yōu)秀作業(yè)的展示、其他作業(yè)的點評等?!皩Ψ终n堂”的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存在個體差異性,有的小組活躍、有的小組內斂。學生分組應當考慮更多因素,諸如學科知識掌握的水平、思維靈活性、性格特點、男女比例等。
(3)對教師的挑戰(zhàn)。在對分課堂上,教師承擔的任務包括講授知識,總結重點、難點,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框架,指導小組討論等。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與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知識內化吸收。如果教師的講解過于發(fā)散,重點難點不突出,學生就無法形成知識框架;如果教師的點評內容延伸太多,學生就容易產(chǎn)生知識理解的困惑。對教師的挑戰(zhàn)還表現(xiàn)在作業(yè)布置難易程度的把握:如果作業(yè)量偏大、難度較高會讓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需要非常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作答;作業(yè)量偏小、難度低則無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對分課堂還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較強的課堂把控能力。如何精練講解、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討論、如何布置作業(yè),都是對教師業(yè)務水準的挑戰(zhàn)。
(4)對學生的挑戰(zhàn)。對分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語言表達、溝通合作能力等。對知識的內化吸收、完成作業(yè)、小組討論等環(huán)節(jié)構成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挑戰(zhàn)。在對分課堂開展初期,學生因為好奇表現(xiàn)出較高的激情,隨著應用次數(shù)的增加,學生也會產(chǎn)生的消極懈怠情緒。對分課堂要求學生有較大的參與度和高效性,如果學生參與度小、討論不積極就會產(chǎn)生“小組討論內容雷同,分享意義不大”的困惑。
5結束語
對分課堂相比于傳統(tǒng)課堂,更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滿足學生的自主性要求,更容易達到教學目標。對分課堂對教師、對學生都有挑戰(zhàn)。試題庫的建立有利于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是教學過程中“對分課堂”的一種應用形式。
參考文獻
[1] 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
2014(5):5-10.
[2] 張迪、吳瑞卿.建筑施工安全[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6:69.
[3] 黨樂.臨床心理學教學中“對分課堂”使用效果的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8(3):111-116.